浅谈核雕《妈祖》的造型表现

[日期:2017-05-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在创作核雕作品时,核雕家不可忽视其造型表现艺术,应该做到构图布局合理和谐、刀工线条自然流畅、文化内涵鲜明厚重。本文以核雕《妈祖》论述了核雕艺术的造型表现。

 

  关键词:核雕《妈祖》 造型表现

 

  核雕是我国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微雕艺术。早在宋朝的史书上便可见有关它的记载。在一千多年历史的漫长河流中,核雕艺术不断发展,到明代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到清代时被人称作“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如今,核雕更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迎来了繁荣的春天,核雕新品不断涌现。作为一门具有着典型中国特色的艺术,如何使核雕作品具有着独具一格的造型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作者应该研究的。本文就对此谈些看法:一件优秀的核雕艺术品应具备以下三点:

  一、合理和谐的构图布局

  一件优秀核雕艺术品的构图布局应当做到合理和谐。南齐时,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了“六法”之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直以来,这“六法”被艺术家奉为极具引导意义和指导意义。其中,“经营位置”指的即是构图布局,它作为“六法”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和谐之美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追求。古代即有“和为贵”之说,近代的马克思也说:“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在雕刻《妈祖》时,我就充分注意到了这点。

  核雕《妈祖》中的主要人物为妈祖,主要景物为祥云,我利用了大量空间去雕刻它们;而对于次要的景物大雁,则使用较小的空间去雕刻,这样达到了主次之间的和谐。另外,在雕刻时,我还注意进行适当留白,做到“疏可走马”,对于画面的空虚处,让观赏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对于画面中的实在之物,我在雕刻时则做到了“密不透风”。疏密结合、虚实结合,更能增强核雕造型的表现力,给观赏者留下强烈而鲜明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核雕原料之上深浅不一、麻纹密布,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特征。在进行创作构思时,就要根据具体的原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掉与主题无关的麻纹,留下有用的麻纹,形成完整统一的画面。另外,在思考构图布局时,也要充分考虑核雕作品中的位置关系、透视关系、人物景物关系的前后呼应关系,以达到和谐匀称之美。

  二、 流畅自然的刀工线条

  核雕是一门微雕艺术。它所用的材料是桃核、橄榄核、杏核等果核以及桃核。相对于其他雕刻材料来说,它们体积较小,质地也很坚硬,雕刻起来非常不容易。因此,刀工的流畅自然与否最能考验雕刻者的技艺纯熟与否。

  在雕刻过程中,要饱含情感去雕刻作品,做到心、眼、手三者合一。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要有非常深刻的、粗矿的真情,千万不要迟疑,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即使和存在着的思想是相反的。”在创作核雕《妈祖》的过程中,我就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将心灵的触动通过刀具的运转融入到作品中。例如在雕刻主要景物祥云之前,我胸有成竹,对刀的收放、弯转、迟钝、侧卧、俯仰、开合、曲直、去留、轻重、沉浮、方圆、胖瘦、糙华、钻镂、疾徐等等刀势变化,了然于心。在雕刻之时,我更是意在刀先,刀随意引,用心灵去感知刀下之物一点一滴的变化,将祥云的自然流动之美尽数倾泻于刀尖之下。

  另外,核雕的许多地方切忌一小刀一小刀修出来,而要做到一鼓作气,一刀呵成,这样才能留下畅达明显的刀痕。可以看到,《妈祖》的刀痕非常清晰,图案的拐角处也很鲜明,饱含着变化和灵动的神韵。

  至于核雕作品的线条,则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直线刚硬紧凑,曲线优美灵动。核雕作品《妈祖》的主要人物为女性,具有阴柔之美,因此,我多选取曲线对人物进行刻画。曲线的选取使得妈祖柔和秀美的面部、随风飘拂的衣裳具有栩栩如生之感。

  三、 鲜明厚重的文化内涵

  除了合理和谐的构图布局、流畅自然的刀工线条外,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还应具有鲜明厚重的文化内涵,核雕作品《妈祖》就做到了这一点。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关于妈祖,有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妈祖生于宋朝的莆田县,出生时红光满天,有异香传播数里。她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后来又追慕道教,专心研究占卜之术和医药之理,为人们排忧解难。由于她身负异能,更是经常能够指导当地百姓趋吉避凶、预防海难。二十八岁时,妈祖乘风驾云,羽化飞升。后来,每当有海难时,航海之人便经常能看到身穿红衣的妈祖现身于海上,救助难民。多少年来,妈祖救过无数处于九死一生之地的渔人,也救过无数险些葬身海底的商船。人们感激妈祖,便在海船上供奉妈祖神像,海民出海前也必定祭拜妈祖,祈求航海平安顺利。如今,日本、港澳台、东南亚等国都有供奉妈祖的习俗。

  我在核雕《妈祖》的正面雕刻了妈祖形象,通过美好的民间传说来传达趋吉避凶的文化内涵。而在这枚核雕的背面,我则雕刻了祥云的形象。祥云象征着祥瑞的云气,是传说中神仙所驾的彩云,更是经典的中国文化符号。若把核雕的正面与背面结合起来看,被百姓奉为神灵的妈祖仿佛乘着祥云飞翔在九霄之上,更显高贵雍容,也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结语:

  核雕是一门“鬼工技”的微雕艺术,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荣历史,也必定有着更加辉煌灿烂的将来。作为新时代的核雕艺人,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雕刻之时精心于造型表现,力求使刀下的作品达到至臻之美,让核雕艺术再登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吴中绝技·中国核雕》,叶志明,2011年6月

  【2】《论核雕刀法》,王照烽,2012年9月

  【3】《毫厘之间的大美——论核雕艺术的特点》,方双青,2016年1月

 

 作者简介:

  谢志吉,1982年生,苏州舟山人,本科毕业,工艺美术师。对核雕有特殊的情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跟随父母(谢才元、钟秀琴)学习核雕,所制核雕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会中荣获奖多项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