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雕创作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创作者运用精益求精的雕刻技法、进行巧夺天工的造型表现,最终使得作品形成清新雅致的气韵神采。
关键词:核雕 十二守护 艺术表达
核雕是我国一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创作核雕,是一门艺术。在雕刻《十二守护》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
一、精益求精的雕刻技法
核雕的雕刻技法包括圆雕、浮雕和镂雕等等。其中,圆雕是一种三维立体雕刻技法,它要求雕刻者进行全方位的雕刻,做到各个角度和方位的和谐统一,这样,观赏者就可以从四面八方欣赏核雕作品。使用圆雕技法雕刻出来的核雕作品较为形象逼真,有一种“透视”的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浮雕,则指的是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雕刻出要塑造的形象,使其脱离原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和绘画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一般附属在一个平面上,通过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与圆雕作品能够被全方位欣赏不同,浮雕作品只能被欣赏一面或者两面,观赏者观看的角度有所限制。镂雕,也被称作镂空、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的雕刻技法。雕刻的难度较大,极为考验雕刻者的功力,它要求雕刻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恰到好处地处理线与面的关系,使得作品达到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十二守护》时,我主要使用了圆雕技法,对果核进行前后左右全方位、多角度的雕刻。观赏者从正面可以看到十二守护神刚正威严的脸部表情和执剑握拳的行为动作,从背面可以看到他们自然下垂的头发和衣纹,这十二个艺术形象的整体感非常强烈,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雕刻时,我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核雕的运刀是一门艺术,在运刀时,应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对下刀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胸有成竹,对作品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了如指掌。另外,要做到以眼带刀,用心转腕,刀随心动,刀尽意在,而不是一刻一划,刀刀阻隔。
二、巧夺天工的造型表现
在雕刻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要运用精益求精的雕刻技法以外,还要对作品进行巧夺天工的造型表现。造型,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可视静态空间形象。优秀的创作者要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进行不断探索,使最终的作品能够满足观赏者的审美需要。
在进行《十二守护》的造型表现时,我在作品的线条和构图方面下了比较深的功夫,最终达到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线条是最朴素的雕刻语言,有曲线、直线、折线之分,也有粗线、细线之分。因为是人物雕刻,所以我基本上使用曲线条来表现十二守护的人体自然之美、衣裳飘动之感,当然,也不乏直线条,以表现十二生肖所持宝剑的刚劲锋利。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中,“——”表示阳,“— —”表示阴,两个连为断,两断相呼应又连为一体。这种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的阴阳基本原理,正表明了曲与直、刚与柔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作品《十二守护》中,曲线自然流畅,直线平实有力,这两种线条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明代著名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布置意象”,指的就是构图布局。核雕艺术与绘画艺术有许多相通的方面,也极为讲究构图布局。在雕刻《十二守护》时,我较为注意虚实结合,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是空疏的地方可以跑开飞马,强调的是“虚”;“密不透风”,指的是密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进去,强调的是“实”,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作品妙处横生。《十二守护》正面雕刻的内容较多,包括人物的整个面部、服装配饰、四肢动作等等,而背面雕刻的内容则较少,且较为简单,这种“留白”艺术给观赏者留下了很大程度的想象空间。
我在《十二守护》中的每颗核雕上雕刻了一个守护神,最后将十二颗核雕串成一串项链。作为局部的每颗核雕都小巧玲珑,作为整体的项链也精致美观,达到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三、清新雅致的气韵神采
气韵神采,指的是艺术品的情趣韵致,是其灵魂。唐代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神韵的看法:“至於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在核雕作品中,气韵神采极其重要,它能增强其自然之感,使作品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如何让核雕作品拥有清新雅致的气韵神采?我认为,首先,要选取一个优秀的题材。题材,指的是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素材。在雕刻作品前,我经过认真思考,最终选取了十二守护这一题材,十二守护,指的是一天之中十二个时辰的守护神,这一题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次,要在雕刻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处理好作品的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之间的和谐性与统一性,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雕刻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我在雕刻《十二守护》时,专心致志,仔细揣摩每一个守护神的动作、表情、神态和心理,并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进去,随着刀下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将自我与作品融为一体,终于使作品具备了清新雅致的气韵神采。
“‘气’这‘生气’,‘韵’者‘远出’。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示,‘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托体方见,韵必岁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这段话表明了神韵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深思。
结语: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核雕虽然是一门微雕艺术,但包含着许多技术和方法。在创作核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苏作核雕》,袁牧,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1
【2】《苏州橄榄核雕赏玩》,叶志明、崔建,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
孙建忠,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开始从事雕刻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人物的表情和体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衣纹的飘逸流畅,山水流动的苍劲延绵,都在其刻刀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