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明代核雕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在创作题材上,以核舟为主;在雕刻技艺上,做到了炉火纯青;在审美取向,做到了雅俗共赏。
关键词:明代 核雕 风格特征
欧阳宗俊先生在《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一文中说:“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小件雕塑品和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人称其为‘鬼工技’。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宦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由此可见,核雕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是在明代,其风格特征值得我们多加探讨。
一、以核舟为主的创作题材
核雕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有神仙人物、避邪神兽、花鸟鱼虫和吉祥物等等,而明代核雕最常见的创作题材当属核舟。核舟,即雕刻者专门选取桃核或者橄榄核,将其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它造型别致,小巧玲珑,是当之无愧的“微雕神技,艺术奇葩”。
说到明代核舟,便不得不提王叔远的“大苏泛赤壁”核舟。明代作家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后来,这篇文章被同时代的学者张潮编选到了《虞初新志》里,如今,又被编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成为莘莘学子熟悉的核雕作品。
在这枚“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中,王叔远雕刻了“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多的人、物、字。其中,对于人物的雕刻更是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船头坐着的三个人为苏东坡、佛印、黄鲁直,苏黄二人一同执卷看书,互相交流,佛印则放浪形骸,“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这三人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王叔远将苏东坡的书生气质、黄鲁直的谈笑风生、佛印的潇洒不拘一一雕刻出来,实属不易。较为稀奇的是,王叔远在这枚核舟上开设了八扇小窗,左右各四,能够开合自如。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左右相对的刻有花纹的栏杆;闭上窗户,可以看到右边雕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雕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雕刻技艺实在是巧夺天工。
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其他诸多优秀的核舟作品。上陵人周晖在《续金陵琐事》中记载过一段文字:“成化年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豆、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可见,以核舟为题材的核雕作品在明代较为常见,且受人追捧。
二、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
明代是核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众多手工艺人的钻研与创新,其雕刻技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从明代宣德年间著名核雕艺术家夏白眼的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明代苏州文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这样描绘夏白眼所雕刻的核雕:“能於乌榄核上刻十六娃娃,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蟠曲飞走之态,成於方寸小核。求之二百余年仅一人耳。”也就是说,在一枚小小的乌榄核上,夏白眼运用纯熟的技艺雕刻了十六个娃娃,每一个娃娃虽然只有半粒米大小,但眉毛、眼睛都能传神,喜和怒表情都一览无余。另外,他还曾在一枚“方寸小核”上雕刻了九只螭龙、九只鹭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核雕之所以难,是因为它的原材料极为微小,创作者在其中施展开来极为不易。能在方寸之间创造出一个天地,明代核雕艺术家们的雕刻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核雕的雕刻技法众多,包括圆雕、浮雕、镂雕等等,每一种雕刻技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明代的核雕艺术家一般使用圆雕,这种雕刻技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要求雕刻者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表现艺术形象,即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形成“透视”的效果,这样,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在圆雕技法的运用下,明代的核雕作品往往生动逼真而形神兼备,但也存在一定的时代缺陷,如人与物连接不紧密、镂雕留有钻孔痕迹、磨工较粗、刀痕粗犷明显等等,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三、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
除了以核舟为主的创作题材、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明代核雕另外一个鲜明的风格特征是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
核雕是中国民间的一项传统工艺,乡野之间不乏能工巧匠。据记载,明代民间有八字弱者,能够将一桃核雕刻成一个小提篮,另有心灵手巧之人,擅长取核桃雕刻成一只小猴子,寓意刚出世的美猴王孙悟空。乡间有核雕制作者,也有核雕使用者。在乡村文化里,核桃是辟邪之物,老百姓们往往将雕刻着吉祥之物的核雕佩戴在身上,用以趋吉避凶。另外,桃寓意着如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核雕也是某些地区的男女定情之物。当男子接受女子亲手缝制的荷包之后,往往回赠一枚核雕,以示深情。
“俗”之外,明代核雕更有“雅”的审美取向。在皇家宫廷之内,核雕艺术风靡一时。前文所述的十六娃娃核雕,就受到当时皇帝朱瞻基的极大赏识,夏白眼的作品也因此“一时奇绝”。明代皇帝不仅懂得欣赏核雕,有的还能亲手制作核雕。明代晚期的天启年间,明熹宗朱由校荒废朝政,却对核雕艺术爱不释手。他曾经雕刻过一枚“五鬼闹判”核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时代久远,如今已无实物可寻。宫廷的审美风气自然会影响到当时的朝廷高官、文人墨客。不少富商雅士将核雕制成扇坠、手串、项链等配件携带在身,核雕把玩、鉴赏的风气大盛。
结语:
明代是核雕发展的高峰时期,探讨明代核雕的风格特征,有利于我们借鉴其优秀之处,在当下将核雕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中绝技.中国核雕》,叶志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
【2】《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何悦、张晨光,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12.1
【3】《苏州橄榄核雕揽胜》,攸然、徐华铛,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
作者简介:
孙建忠,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开始从事雕刻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人物的表情和体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衣纹的飘逸流畅,山水流动的苍劲延绵,都在其刻刀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