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者论述了清乾隆以来苏州薄胎器皿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当代苏州薄胎器皿的继承与发展,并以专业的眼光,从人物到作品均细细作了周到的解析,充分反映出苏作薄胎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地域特点,为读者深入了解苏州薄胎器皿制作技艺提供了有关专业知识。
关键词 : 苏州 薄胎 器皿 传承 发展
玉雕器皿是我国传统玉器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它从实用和欣赏的结合上反映出中国工匠的智慧和巧思,尤其是薄胎器皿,集圆雕、浮雕、镂空雕、阴阳细刻、打钻掏膛技术、制口琢磨技术等多种工艺于一身,以晶莹华美,玲珑精巧而独步天下。
早在唐代,我国就有薄胎器皿玉器制作,其时的薄胎器皿主要是碗、杯、盅等,受佛教文化影响,其纹饰多为莲花香草纹,工艺上则以剔地阳刻,再加以浅刻阴线勾勒,如玉莲瓣纹杯等。宋代的薄胎器皿鲜有记载,元、明时期也不多见。直至清代乾隆时期,薄胎器皿才逐渐风靡起来。
清代的薄胎器皿制作与乾隆皇帝有关。乾隆时期朝廷特意在神武门附近专门设立“如意馆”,并几度下旨到苏州招收玉工,专为皇家琢制和田美玉。乾隆皇帝对“薄胎西番作”情有独钟,开始恢复薄胎器皿制作。这种薄胎器皿最早出自中亚和东欧一带,被称为“痕都斯坦”玉器,乾隆以前已几近失传。由于乾隆本人的酷爱,新疆叶尔羌地区特地从苏州招收玉工为宫廷制作薄胎玉器。但是这种薄胎玉器制作难度相当高,制作过程中损坏较多,因此每成功一件,乾隆皇帝都要赋诗一首,“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即是乾隆著名的诗句。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曾经写道:“今琢玉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乾隆时期宫廷对薄胎器皿重视的程度。
乾隆时期的薄胎器皿吸收西部番作的特点,用料多采用青玉、白玉,并以青玉居多,制作的玉器有盘、碗、瓶、壶之类,如菊花瓣盘、白玉压丝嵌宝碗、薄胎龙纹玉雕瓶、白玉簋等;工艺上采用浮雕、阴勾、镂空等技法,并在器物表面以剔地隐起雕琢纹饰,如花草叶纹、动物纹等。
薄胎器皿由于胎壁打薄,显得非常轻巧,有轻若浮云鸿羽之感,故有“薄于纸更轻于铢”之称;如以青玉制作薄胎器皿,可使青色减退返白,充分反映出玉质的均匀美、透度美,故有“抚外影瞻内”之誉。假如将薄胎器皿放在水上,能使其飘浮起来,所以又被称作“水上飘”。
薄胎器皿制作工艺难度很高,技术性较强,因为器皿的坯体薄了,强度和韧性弱了,制作过程中极其容易破碎。因此要求制作者必需具备娴熟高超的技艺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器皿掏膛是古时的一门绝技,玉工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另外,对器皿表面的纹饰的要求也相当高,不仅要做到纹饰对称、层次清楚,而且线条要婉转流畅、雕琢毫不拖泥带水。现在我们常常要赞美“乾隆工”精密、多层次和轻巧的工艺特点,其中薄胎器皿可以说首屈一指,可将玉材处置得薄如蝉翼,且薄度均匀,其表面的纹饰也十分精美,透光而视则丝丝入扣。
乾隆以后,薄胎器皿的制作日益减少,一来由于薄胎器皿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一点小瑕疵或裂伤即可暴露无遗,二来薄胎器皿制作的工艺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一不小心就会全功尽弃。因此从事薄胎制作的玉工越来越少,即使有人偶尔仿制,也难以坚持,久而久之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州东诸、光福的一批青年玉工通过专研和反复实践,恢复了薄胎器皿的制作,并在型制和纹饰上有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成为当代苏州玉器工艺的杰出代表。
当今苏州的薄胎器皿制作匠师们借助先进的雕刻工具,在胎壁的均衡度和胎壁的薄度等技术处理,以及胎体表面纹饰雕刻深度等方面已大大超越了前人,体现出继承发展的崭新技艺成果。如乾隆时期的薄胎器皿,胎壁厚度大都在1至1.5毫米之间,而现在苏州制作的薄胎器皿的胎壁可以做到0.5-0.6毫米,这在全国同行业内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苏州的薄胎器皿在纹饰雕琢上也可圈可点,不仅分布均衡对称,疏密得当,而且线条细腻、流畅,丝毫不露雕琢痕迹。
东渚的俞挺在薄胎器皿制作上颇有造诣,他善于吸收其它艺术门类之长,在器型上把握得十分恰当,纹饰线条细腻流畅,雕琢干净利落。如《天官双耳炉》,以色泽沉稳的新疆碧玉为材,在器形上选择庄重大方的炉体造型,炉身凸鼓,双耳对称工整,方园相衬;炉体的纹饰采用传统的緾枝花纹,以阳刻浅浮雕的技法顺着器形的转折面缓缓舒展,图案清雅、秀丽、端庄,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又如,以青海青玉制作的《薄胎迎春宝相花纹瓶》,器型饱满,细颈、鼓腹,钮盖为宝珠,瓶体以剔地隐起宝相莲与迎春花纹,纹饰密而有序、繁而不紊,丝毫不显碾琢痕迹,于繁密中显凝重,精微中现奢华。
光福的朱玉峰专攻明清仿古薄胎器皿,他将江南的秀气、文气融入艺术造型之中,并善于将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形态演化为器皿的优美纹饰图案,使之繁简有度、虚实相衬;在工艺上不断精益求精,使作品完美无比,无可挑剔,显示出圆润、晶莹、纤细和轻巧。如《宝月瓶》等小口细瓶等器皿,其腹部常呈满月式,瓶体上浅浮雕山川殿阁,并有朵朵流云飘动,诗情画意,趣味无穷,既含传统意蕴又具现代美感。
光褔的茹月峰也是制作薄胎器皿的行家里手。近几年他从生活中提炼文化元素,运用薄胎制作技艺制成各类器皿造型,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如以青海青玉制作的《梦·太湖》,巧用江南水乡典型元素雕琢薄胎器皿三件套,器身纹饰分取姑苏古典园林花窗框造型,框边作镂空状形成漏窗,窗内浅雕太湖三景,或鱼儿游弋、或小鸟鸣唱、或渔帆点点,在光线的作用下,显得影形悱恻,分外迷人。又如《门》,以苏州具有代表性的“门”为切入点,刻画了桥门、城门和工业园区的“东方之门”,桥门为笔洗的形式,饰以浅浮雕水墨效果的小桥流水;城门为香炉的形式,浅浮雕书法“吴门”两字;“东方之门”为花器形式,镂雕纵横交叉的高架道路,反映出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笔者本人也长期从事薄胎器皿制作,在工艺上追求“空、飘、细”的传统苏作风格,器型端庄稳重,雕琢薄胎空灵,纹饰细腻纤巧。如白玉《凤凰对瓶》,器型秀美,双耳以雕琢凤凰作为装饰,器身以深浮雕、镂雕的“双层工”满雕寿字纹和花草纹,大大增强了纹饰的立体感和器皿的玲珑感。还有白玉《长寿瓶》,青玉《立鸟壶》等,均体现出轻盈纤细、玲珑精巧的工艺特色。
历史上的苏州薄胎器皿曾是苏作玉雕工艺精细灵巧的一个显著标志,今天的苏州薄胎器皿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作品既具优秀传统意蕴又具现代审美,必将在中国的玉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雕镂凝章》,单存德著,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2】《苏州玉器》(内部资料)第3期、第5期,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主办。
作者简介:
范栋强,男,1982年出生,自幼喜爱玉雕,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学习玉雕,至今从事玉雕十余年,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作品曾在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等十多项奖项,其代表作品薄胎《花样年华》获2015年“子冈杯”博览会金奖,被行业内公认为最具创意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