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盘谷丛翠馆室内设计的“合适性”

[日期:2017-06-1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老城区、传统建筑的修缮运营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传统建筑的保护方法中,“保护历史城镇与街区意味着这种城镇和城区的保护、保存和修复及其发展,并使他们和谐的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步骤。但在目前的使用上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冲突,不合理的使用古建筑进行经营的状况令人忧心。在不损害古建筑的前提下,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合适性使用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本文就正在设计的项目局部入手,做了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思考,意在梳理出一些工作方法与思考路径,以期在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合适性使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小盘谷   丛翠馆  合适性  室内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传统建筑的修缮及室内设计成为必然;笔者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发现,传统建筑在保护维修之后,与现代设计及实际使用存在冲突。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前提下,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通过动线梳理、空间秩序的重新规划以及灯光、家具、配饰等设计,实现传统建筑在“合适性使用”的状态下,符合现代人的实际使用及现代审美。因本人参与扬州小盘谷古建群的室内设计及顾问工作,使本次研究成为一次建立在实际操作上的,可见成果的研究。

第一节空间设计

空间概念是具有多义性的,在小盘谷丛翠馆的项目中,空间的概念则更多的指向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意义,比如,哲学、山水意义上的空间观。私家园林的兴起,可以直溯汉代。但就审美趣味来说,“这种追求情韵意趣,小中寓大,情景交融的园林,是由唐代开始的[1]”。白居易曾用“中隐”(也有称市隐)概括了一种士大夫的园林意趣。他在一首《中隐》的诗句中就说,“大隐”是朝隐,“小隐”是山隐,“中隐”是隐于市,中隐之妙,既能超脱政治上的羁绊与烦扰,又不至于受“丘樊”的冷落、清苦。后代士大夫皆以对“城市山林”的追求,表达一种精神境界与审美意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的入世立业建功的追求与老庄无为逍遥的情怀在士大夫的心理上往往会有失衡之处,而私人宅园必然成为了他们闹中取幽,小中见大,两全其美的人间仙境。丛翠馆原本就是宾主赏园休憩的所在,现在的使用功能虽未改变,但由于建筑后部的东园游客较多,原有“私园”的概念已向“公园”转移,私密性大大衰减,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必须解决好空间二次组织,就是利用那些易更换、可变动位置的饰物与隔扇,形成一组“U”型的虚拟隔墙,“内部空间的分隔在唐代以前主要是依靠‘织物’来实现,而到了宋代则主要采用‘装修’(宋称“小木作”)来完成[1]”一方面阻断了后窗与侧窗传递的喧闹,另一方面也突出加强了宾主休憩茶宴的仪式感。“U”形的虚拟隔墙,如同一道传统意义上的“屏”,既提供了基本的空间定位、空间分隔,也提供了深层次的象征性框架。在丛翠馆,原先作为室内室外空间划分的隔扇门,因为现代功能的需求(如空调、自然光),已经不能满足实际使用,加建的透明玻璃移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透明玻璃移屏的存在,木隔扇门可以自由闭合,既实现了内与外的空间充分关联,使来宾与丛翠馆前院的景观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参与,也使室内空间的舒适度达到了使用要求。

 

 

第二节装修与装饰设计

任何场所都是具有特性与氛围的,装修与装饰设计就是确立与加强这种特性与氛围的必要手段。一方面要达到建筑物本身的使用功能,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另一方面要使人从精神上得以满足,提高在室内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小盘古丛翠馆是古典园林中的一处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是根本的,但作为有现代功能的空间来使用,就不得不考虑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法则和美学规律的遵行,尤其是商务接待,政务接待中一些功能细节的合理性。建筑要从适用和经济的原则出发,力求室内空间布局合理,通风采光良好,利于家具陈设布置等,用较少的人、财、物创造出理想的室内环境,以提高水准。同时,还应遵循美学法则,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而且优美的室内环境,充分表现不同功能空间和使用对象的精神内涵,以在丛翠馆的装修与装饰设计中达到舒适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合理状态。

“作为隔断用的‘隔扇门’(宋称‘格子门’),唐代已有,宋代广泛使用,到了明清则更为普遍。”[8]在丛翠馆的装饰设计中,采用玻璃、木格与窗帘的形式,针对现代设计的需要对原建筑的门窗进行虚的遮蔽,将“U”形的隔断与茶台作为视觉的中心,弱化其它装饰及次要功能布置;同时通过玻璃隔断引导宾客与室外环境交流,实现丛翠馆作为小盘谷园林接待的重要作用。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3]。”关于借景,计成的《园冶》中是这样分析的,丛翠馆作为一个主宾茶宴的休憩之所,最重要的自然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室内的装修与装饰越多,越繁复,则对于气氛的营造破坏越大。院子里的四时变化,透过设计的透明玻璃隔断,完整、清晰地参与到室内空间来,这就是最好的装修,也充分体现了场所的独特性。

 

 

 

第三节家具与陈设设计

家具与陈设设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室内装修整体框架搭好了,需要配备合适的软装饰,才能让人觉得有血有肉。同时,空间的功能和价值也常常需要通过陈设品来体现。小盘谷丛翠馆属于文物保护建筑,不可以改变原有建筑的基本形态与构建主体,在此项目中,家具与陈设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丛翠馆的家具与陈设设计中,突出体现的是功能使用的主体家具,茶台与坐椅,置放于室内中央位置的茶台特选购了东南亚花梨木,独板尺寸为4200*1000,这样的体量与摆放形式,决定了其视觉中心地位。茶台的基座选用清代遗存的青石须弥座,与配合的扇坐面大扶手椅一并形成了一组独特的主体家具。而主体家具与“丛翠馆”的匾额是对中布置的,这样的布置确立了整个空间的中轴线,以及一个背北面南,有着背屏依托的,充满仪式感的茶宴坐席。

家具摆放与陈设品的展示也不是孤立的,必须和室内其他物件相互协调和配合,是一个整体。如果说丛翠馆的主体家具是一个视觉中心,那么,陈设品在室内相应的比例上是小的,因此为了发挥陈设品所应有的作用,陈设品必须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和心理上的感染力。也就是说,陈设品应该是一种既有观赏价值又能品味的艺术品。我国传统楹联是室内陈设品的典型的杰出代表,对于一个场所来说,会有“点题”的功效。在丛翠馆中,中间对柱选用的是柳宗元与韦庄的集联句,“碧树锁金谷;遥天倚翠岑。”岑者,山小而高也。此处之谷,自然是指向小盘谷古的,由小见大,由小见高,由近及远,这也是文字给予的“通感”。在此楹联的一侧,设定了水吧的位置,完整的体现了功能需求,水吧的背景选“米家山水”的名作,采用传统金箔工艺,手工绘制而成。在悬挂高度上充分考虑坐席处人的观感,画的下限与吧台上沿齐平,由此形成一个略显仰视的视角,那种“遥天倚翠岑”的遐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而在另一侧,专门设计的木制多宝格,则更多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形态各异的茶具展示,补充了室内空间里的细节。

 

 

第四节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即是灯光设计,灯光是一个较灵活及富有趣味的设计元素,可以成为气氛的催化剂,是一室的焦点及主题所在,也能加强现有装潢的层次感。灯光编排大致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灯光泛指那些直射式的光线,如吊灯及射灯等,光线直接散落在指定的位置上,投射出一圈圈的光影,作照明或突出主题之用,直接、简单。在丛翠馆的中轴线的位置,采用透光云石的主吊灯,使整个空间具备一个主体光源。并配合以深空射灯,在茶台的台面形成区域光照,加强了核心区位的重要性。我国的传统建筑,木作居多,梁架结构的美感是不容忽视的,丛翠馆属“抬梁式”木构架,在丛翠馆的柱体上设置了深孔装饰射灯,突出了光赋予柱体的立体感。

间接灯光在气氛营造上则能发挥独特的功能性,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它的光线不会直射至地面,而是被置于壁凹、天花背后,或是壁面铺饰的背后,光线被投射至墙上再反射至地面,柔和的灯光洗刷整个空间,温和而空灵。在丛翠馆的“U”型背屏的后面,与落地布帘之间,设计安置的地面洗光,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间接光使背屏后面的空间感得以“放大”,这种虚拟性的放大、增加了空间细节与趣味。此外,在屋顶梁架部分采用的隐匿式的LED射灯,形成扇形面光,数值2900的柔软色温使屋顶面的照度适宜,望砖,梁,随梁枋也增添了光影变化的展示意义,这种空间上“退离”,为来宾带来了更多超越时间的有“跨度”的观望感。

 

 

第五节工艺制作

《营造法式》中把门、窗、隔扇、藻井、天花及屏风、楼梯栏杆等列入“小木作”范围中。丛翠馆最主要的装饰工作即为“背屏”,为了体现当地特有的“扬州工”(特指扬州的精致工艺),屏风的制作,请了专业小木作工人制作,“小木作”只是一种传统称谓,它的规范叫法应是“工艺木雕”,单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有木刻的木雕制品。从行业技术角度讲,木代表木工序,雕代表着雕刻工;是木工离不开雕刻,雕工需要木工取木活和组装完善的制作工艺,是木工与雕刻工相互配合的,有欣赏价值的实用工艺美术木制品。在传统的格式纹样中,选择了代表性的几种纹样,通过现代构成的设计方法,重新解构,形成新的意义。

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在丛翠馆中,现在更强调的是“背屏”装饰性的一面,既需要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又强调其本身的艺术效果。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是极具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

第六节结语

我国城市间的古建筑数量众多,且大多数都在使用当中,怎样解决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利用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在传统建筑“合适性”使用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孤立的,以偏概全的用单一模式思考问题,僵化地进行设计工作。应充分了解建筑历史背景与修缮现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栋建筑,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法,在建筑本体属性的角度出发,也做到“合适性”使用。

 

 

参考文献:

[1]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 张鹰.愈合历史街区[N]香港:建筑业导报,(338).

[3] 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计成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2.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5] 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M].2.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7]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 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84.

[9] 眭谦.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M].辽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10] 刘枫.门当户对:中国建筑门窗[M].辽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11] 刘育东.建筑的涵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2] 梁思成.建筑文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

陈卫新,1971年出生,江苏扬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主要从事历史街区复兴、民国建筑研究修复、文化商业空间、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等设计工作。主张以创意创新实现历史建筑的合适性使用。

 



[1]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计成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2.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