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民艺”一词由日本哲学家柳宗悦1925年所创,是“民众工艺”的简称。1926年柳宗悦与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意向书》是此美术运动的标志。内容涉及传统绘画、陶瓷、染织等各个方面。民艺运动倾向质朴、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相比于追求华美、繁复的宫廷风格,更加体现大众意识。这种风格,在当前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民艺运动;工艺美术;风格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市场改革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环境中,人民的物质选择在信息化社会中日益丰富,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工艺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愈加少见,如果一种延续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了只有极少数人才去欣赏和使用,那么它还有多少生命力,还能不能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发生在距今近百年千的日本名艺运动,恰巧正是一场带有民族文化自救性质的美术运动,从中或许可以对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由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同中国清代艺术一般追求华美与繁复,而民艺派的装饰美感更倾向于质朴、自然、有时甚至人为造成某种不对称来表达残缺的意境。民艺派艺术家从田野自然中提取灵感,追求朴实无华的平民意识,作品体现出朴素、温暖、柔和的审美情调。在这种创作意识下,按照其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而进行装饰与造型的艺术创造。普通民众在使用和观赏把玩时就不会产生距离感,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民艺运动产生于日本近现代发展中传统陶瓷产业面临危机之时,是具有民族文化自救性质的美术运动。对于日本古代工艺美术风格到现代民族工艺风格,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民艺运动的装饰特色进行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注重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将理论文献与实物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通过对日本民艺运动时期装饰特点的深入研究,尝试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以及重构民艺运动的内在叙述逻辑。寻求对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启示。
一、传统配色体现审美规律
色彩的欣赏喜好,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影响所形成的审美取向。在中国,从秦汉时期崇尚红、黑,到宋代时偏好青、白,到清代中后期开始喜爱浓烈鲜亮的色彩,再到民国时期再次回到对红、黑、青、白,然后是新中国对红色的偏爱。这些色彩喜好综合起来,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偏好。
古代日本人一直以来较为注重简单朴素的色彩,并形成其民族固有的色彩审美习惯。但自平安末期开始,延续到镰仓时代及桃山时代,转而喜爱浓烈鲜亮的色彩。这是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将黄金色奉为至高色”,日本民族开始了对豪华绚丽色彩的追逐。直至江户时代,受禅宗的“无”的追求,促使日本人的审美趣味又返璞归真,复归追求“淡泊”的古代传统,重新欣赏自然色彩。
综合对色彩的喜好,我们观察民艺运动中的陶瓷作品,发现其配色规律通常是除黑白以外,多见橙色及青色,其余多为橙色及青色的同色系不同明度、亮度的色彩。其色彩框架仍然是传统陶瓷的红、白、青、黑,一方面符合人们的审美喜好,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纹样和肌理拉近距离
纹样装饰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早期的陶器和壁画中出现的植物纹、渔鸟纹等,反映了当时人们贴近自然、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青铜器时期统治阶级彰显权利的饕餮纹,汉代龙纹,民间有着吉祥寓意的花草纹、蝙蝠等,这些纹样成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寓意的符号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民艺运动的作品体现出质朴、自然的创作意识,纹样上大量使用了植物、动物或山水人物等,还有随意绘制的线描等,在审美意识上体现出不刻意、不做作,力求体现朴素的美感,与追求华丽的装饰美的宫廷风格对比鲜明。同时在肌理上不追求光洁平整,有时为了故意达到某种“糙”的境界,会在胎土中掺入颗粒、或故意留下创作者的指纹、手印等痕迹,以此来打破完美,其肌理风格使人有别致、宁静、素雅、内敛的感觉。这种纹样和肌理的搭配所显示出的朴素、平淡却又不是趣味的风格,拉近了人与器物的距离。
三、小结
日本民艺运动表现出的在机器生产方面的忽略与重视传统手工艺的观点上与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具有的一致倾向。民艺装饰所传达的审美理念对日本现当代的设计、美术、收藏等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形态的审美追求虽然未能成为现如今商品经济中艺术创作的主流,但是给后来的从业者都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拓宽了其艺术表现语言。日本现当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在不断地吸取流行于全球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同时,并未丢弃本民族的手工艺传统的精髓,而是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且推广到民众中去,使得日本的艺术整体呈现出一派具有跨越时空的美感。民艺运动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了颇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传统工艺美术如何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带来了启示。
参考文献:
[1][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書店,1952.
[2][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日]安田武、多田道太郎编.曹允迪译.日本古典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日]中野政树,张夫也.日本现代工艺的育成[J].装饰,1994,(1):53.
[5]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李鹏,易欣.日本民艺运动陶瓷艺术装饰研究.文艺生活·文海艺苑,3013,(1):5.
作者简介:
杨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