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器的材质选择与琢玉手法

[日期:2017-06-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这一行业的发展,不仅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成就了一代代热爱玉器的我们。

 

  关键词: 玉器 文化内涵 品种 琢玉

 

  玉在矿物学上指的是角闪石类矿物,称为软玉。这是玉的科学定义,但不是中国古人对玉的理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也就是说,凡是古人认为漂亮的石头都可称之为玉。因此,中国古代玉的种类很多,《山海经》中就记录了200多处玉料产地。 这些玉料,既包括矿物学上的软玉,也包括玛瑙、水晶、绿松石、孔雀石等其他很多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人其实并不看重玉的物质属性,而更看重玉的文化象征。

  玉器最初是以装饰品的形式出现的,它是人们在原始、朦胧的美感的召引下产生的。据考古资料载,今山西峙峪遗址就出土过一件距今2.8万年用水晶制作的小石刀和一件有一面穿孔的石器装饰品。距今1.8万年北京山顶洞人就用精巧的石器作为日常用器。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有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石器,这显示出人们对石质已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我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说明那时的人们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意识。

  从商代开始,玉器就追求规整匀称的和谐之美,追求写实与传神的统一。外形上都自然流畅,精美生动,造型丰富奇特。从实用器具、具有宗法文化内涵的礼器到装饰性的花卉、鸟兽、人物、山水,乃至表现吉祥如意、长寿富贵的玉器,都与石器纹理和谐,生动传神。

  在制玉技艺上,商代已有阴阳线刻、浅浮雕、圆雕等技法,西周又有一面坡粗线或细线镂刻工艺,汉代吸收了楚文化的浪漫风格,出现了高浮雕、圆雕、镂空的技术,唐宋明清又融汇雕塑、绘画艺术精华,借鉴域外文化艺术,使玉器日臻完美,玉器作品线如直尺,圆如满月,委角圆滑光润,镂雕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那些追求绘画效果的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图案,构思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一、玉的品种与辨别

  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黄岫玉、绿玉、京白玉等。从地域上分有:新疆玉、河南玉、岫岩玉(又名新山玉) 、澳洲玉、独山玉、南方玉、加拿大玉等,而其中新疆和田玉是我国的名特产。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① 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润泽,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② 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以一种刚中见柔的感 觉。这是白玉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和田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③ 青田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④ 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 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⑤ 黄玉:基制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 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⑥ 糖玉: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 称“粉玉”。糖玉常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 称“金银裹”亦能增殖。 ⑦ 墨玉:闪透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为“乌 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 见,价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其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⑧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闪透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二、玉器的生产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玉器在世界琢玉工艺史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国既是产玉大国,又是琢玉大国。

  琢,治玉也。玉器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过程,每一件玉器的产生都需经过采玉、取材和施艺三个阶段,其中也包括了工具砣机的制作和解玉砂的采集。古代泛称治玉,现今多称作制玉。琢玉一词本身是指施艺加工的主要方法与过程。也可等同于指古代治玉。

  采玉就是获取玉料。玉料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蕴藏于海拔较高处的原生矿体,因山陡路险,开采十分困难,这样的玉料称为“山料”。次生矿是指从原生矿体中剥离出来的矿料,它会随山间流水被冲至山下的河中,这样的玉料称为“水料”或“仔料”,寻找“仔料”的过程也称为“捞玉”。

  玉料的稀缺,好的玉料尤为珍贵。因此,在玉器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采用“量材取料”的方式,即根据玉料本身的规格、颜色、瑕疵等规划器物的形态,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除了一些小物件外,大型玉器几乎没有外形雷同的。由于玉器,有根据玉料自身形状色泽其特色来因材施艺的特点,设计者们可享有极大的创作想像空间,因而往往能够产生一些艺术水准很有特色内容的作品。

  下以作品《墨玉熏炉》为例,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作品《墨玉熏炉》,直径7.3cm高5.8cm 重 193g,材质为墨玉,根据墨玉独有的特色我把它选定做了这一款熏炉。 君子如玉,玉以为炉,清轩雅室,少不了案头一炉清香,心因香而净,香因心而生。此熏炉,因色泽沉稳,故身素无纹,只琢双兽耳点缀,底系三足,盖以莲饰,其器形精巧间现柔情,温婉中透灵动,气韵醉人。在这件作品中,我采用了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术,根据几何线条,把它整合成一件线条流畅,器形规整的作品。再来说说它的纹饰:瑞兽,古往今来,都被人们寓意为神武、力量、卓越、守护的象征,莲又以“出淤泥而不染”被家喻户晓,所以这不仅仅只是一件作品,更寄托了诸多美好的愿望,并且实用性很强。

  三、琢玉

  根据作者的设计,对选定的玉料进行加工,即利用各种琢玉工具及操作手法,将原始玉料按设计要求加工成最终的器物,这一过程称之为琢玉。今天我们经常将其称为玉雕,但在古代玉器并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刚玉砂、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碾磨出来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琢玉的材料又水和“解玉砂”,而琢玉的工具则是砣机。砣机由砣和传动装置组成,砣是一种圆形片状物,当它旋转起来后,就可以对解玉砂提供均匀的驱动力。通过砣轮的连续转动带动解玉砂,手持玉料再调整玉料的位置,玉工便可以琢制出各种形状的玉器。砣机又称“水凳”,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此后数千年间,驱动的方式、操作者的姿态、砣的材料都在不断更新,但古代旋转砣机的基本构造却未有大的改变。随着人类进步,科技的发展,现在采用的是现代电能驱动、金刚砂轮直接切割玉石,这大大提高了玉雕师的工作效率。

  在古代一件玉器的形成,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现在我们分为:切割、琢磨、打钻、掏膛、雕花、打磨及抛光。而这些过程,都是离不开那些琢玉工具的。古代在雕琢工艺上,最重要的是钻孔与饰纹两大法宝。孔由管气出或用钻琢出,纹则由陀具碾出或刀具刻出。所以,古代的琢玉工具有锅形器、铰具、钻、水凳、刻玉刀、银弓于等。1、锯形器,用于玉材切割即剖玉的主要工具。2、铊锯,是切割琢磨玉器的主要工具。3、钻分楟钻和管钻,因玉饰品必须要穿孔才可以佩戴,玉器皿都要掏膛才能使用,因而钻是不可少的。 4、水凳,也叫做“旋车”,是一种磨玉工具。水凳类似于现在的玉雕机器。5、刻玉刀,是雕刻玉器纹饰的工具。刻玉刀的硬度要比玉大,一船是采用金刚石镶嵌在刀刃上进行雕刻。在管、砣碰到无法琢磨、难度大的花纹时需用刻玉刀描绘。6、锼弓子,是一种用于镂雕的工具,形状像拉二胡的弓,所用的弦是金属丝做的。而现今,延续古代的工具再经过慢慢的演变,琢玉工具也变的多样化。光刻玉刀就有圆球、麦粒、喇叭、尖针、勾砣、杠棒、橄榄和扎眼,还有各种掏砣和锯片,它们各自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细化,而且还可以根据雕刻需要,制作成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工具。

  结合玉器工艺的发展和变化,砣机也经历了五代的演变: 1. 第一代砣机。砣具出现于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址、良渚文化,南北同时或略有先后出现了原始砣机,标志玉工艺的形成和独立发展。砣具以石、木、骨陶等自然材料即非金属材料制造而成。 2. 第二代砣机。夏、商、周三代改用青铜砣头,仍为几式砣机,操作上渐趋熟练,性能逐步提高。3. 第三代砣机。秦汉—南北朝改用铁砣头仍是几式砣机,性能继续提高。4. 第四代机。隋唐—清—20世纪50年代,明清水凳,一人操纵,使用铁砣头,足踏旋转,高桌式砣机。5. 第五代砣机也就是现代砣机。自20世纪60年代迄今。砣机由木制改为铁制,由足踏转动改为电动,解放了玉雕师的双脚。砣头改为人工金刚沙胶的胶砣,用自流水冷却和琢磨,玉雕师不再用手沾蘸水沙。这种改进了的铁砣机是现代各玉器厂制玉的主要工具,高凳已被取代。还有的引进牙医所用蛇皮钻,轻便自如,适于做细部的纹饰或小件玉器。

  再以作品《相伴》为例,说说它的制作过程。

  作品《相伴》,其实是一对以碧玉为材质的小对瓶。它们刚好是一对色泽纹理相近、大小一致的钻心。设计好初步图形后,就开始上机器使用各种大小的锯片切割,这一步叫做出坯。完成了雏形,就使用杠棒磨去锯片留下的粗糙痕迹以及使坯子形状更圆润,线条更流畅,使毛坯更细致化,这一步叫磨细。这两步完成后,这件作品的形状就定型了。然后就是打钻掏膛:打钻专门的工具是套钻,筒形,可根据作品膛子的深浅大小来调节,打多深多大都要经过细致的测量和研究,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后来的掏膛节省时间;掏膛,是个细致活,膛壁厚度是否均匀,这个完全无法精确的测量,这就要看玉雕师的眼光和手感了,一件作品的成败,这一步至关重要。而且这件作品口小细颈又腹鼓,只能用小于瓶口直径的圆球慢慢的掏,十分费时费力,需要秉心静气耐心的来。接下来就是雕花了:对瓶瓶身一圈古回文,用到了勾、顶、磨、顺等技艺手法,而且都是小工具完成的,做工十分细致精美。最后就剩打磨抛光了:现在的打磨工具有油石,从粗到细需要很多个步骤才能把金刚砂留下的糙丝完全去掉,玉石的温润光泽才会呈现出来;抛光是锦上添花,用皮坨或毡轮结合钻石粉使用,使作品更具光滑明洁,更充分的展现其玉质的美感。

  四、总结

  正因为这些琢玉工具有了这样的发明和完善,玉雕师们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大量精美玉器。我很喜欢玉雕师这个身份,自从与其结缘,并深入的了解了玉器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的贡献,发现我是越来越喜欢玉了。她不仅给予了我美好的物质生活,更赋予了我越来越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我将碧玉对瓶命名为“相伴”一样: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是转经筒上的缘,是红尘深处最美的念,是镌刻在眉间心上不舍的眷恋。一场美丽的相遇,醉了六月的芬芳,从此有了你的相伴。

  中国玉器在经过几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后,琢玉手法也越来越成熟。 正是这些古往今来的能工巧匠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他们的聪明智慧,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正是有了玉的存在,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代爱玉、尊玉、重玉、敬玉的琢玉师。

 

 

参考文献:

  【1】张明华  《古代玉器》 文物出版社   北京

  【2】《玉作图说》李澄源 毕索普《玉石的调查和研究》Bishop:《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in Jade》,New york ,1906

  【3】杨伯达 《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作者简介:

  朱玉林,工艺美术师,从业20余年,擅长创作玉雕器皿,对中国传统器皿的造型美学有深刻的认识,在玉材的甄选上独具匠心,采用材料的属性放大器皿的文化意蕴。自1999年朱玉峰玉雕工作室成立,一直从事玉雕器皿及各类玉雕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所创作的玉雕器皿作品,造型优美,朴实庄重,构思奇巧,做工细腻;图案纹饰内涵丰富,古为今用,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银大奖,得到众多专家和收藏人士的好评与认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