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玉,石之美者”。玉的天然之美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因此美玉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玉的经济价值也为他物所不及。一件玉雕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原石之美,还要是作品工艺和文化底蕴之美。
关键词:玉文化 艺术价值 香道
以作品《香远益清》为例,来阐述一下我就当代玉雕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些思考。
1、 玉石本身与文化的价值
《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古人关于玉还有“九德”、“十一德”的种种论述,其奥秘非言语所能穷.先秦时期,精美的玉饰品很早就被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所以中国人尊玉、贵玉、重玉、爱玉、用玉、佩玉、玩玉,至少七千年来不绝于史.然而若无七千年前河姆渡的玉饰玉佩,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兽,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钺,方寸之玉也成不了这大的天地.
世界上不独中国人爱玉,古代欧洲人,美洲人也迷信玉,认为佩玉可辟邪,还可治愈肾病.但爱玉用玉的日本人、新西兰毛利族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西伯利亚人,谁都没象中国人这般建构了丰繁博大的玉文化,中国的玉器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礼仪的、道德的、艺术的等等活动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由此可见,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人类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玉文化和香道的共鸣
玉这棵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大树,老枝凝重,新枝萌绿,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块玉,都是唯一性的不重复的。玉之美妙神异,不可解、不可知、不可说,与玉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同样有着丰富内涵的还有香文化。
香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回顾它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传统儒、道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国人用香,肇始于先秦,滋长于两汉,完备于隋唐,而鼎盛于宋元明清。汉以前,人们以汤沐香、礼香为主,自汉到南北朝,道家兴盛,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得以发展,隋唐则由于东西文明之交融,极大丰富了各种行香法式,及至宋元,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士大夫“四般闲事”,各种香书、香谱也在各种“雅集”中频频出现,香道从此与琴棋书画、品酒、茗茶等一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生活方式,香道成为文人雅士日常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诗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更是不吝笔墨,对香道文化几近讴歌之能事。千百年来传诵至今的《望庐山瀑布》,袒露出浪漫主义伟大诗人的胸怀。作者开宗明义,把来自“银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安排在了一个形似香炉的深山中,极富夸张的把庐山瀑布想象成巨大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香烟。足见焚香、香道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在那些传世诗文中还有黄庭坚的《香之十德》至为经典:“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其中充分体现出“外儒内道”的士人文化传统观。
由是观之,玉文化和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对他们独有钟情,歌之咏之。这不仅仅是一段文化的传颂,更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人们通过这个载体,追求天人合一、人性完美的思想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3、玉与香的结合
时至今日,品香再度被当代人所熟悉和推崇。 香道之妙用,既可以在静室中闭观默照,又可在雅席间怡情悦性,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好香配好器。 当玉与香相遇,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碰撞呢?在我眼中,这种碰撞,简素并不简单,闲逸却也精巧。自用来制作香具的玉质必然都有一种:漫步于红尘一隅,静观流云飞雨,细数陌上落英,轻抚一窗清风,暗藏两袖盈香的气息。
玉质香具作为冉冉升起的秀点,它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 ,看着一缕青烟越飘越远,越发显得清幽芳香,仿佛自己的心灵,从此与天地有了沟通。我的《香远益清》,其本身就是一块极具自身特色的青玉,玉质温润质朴,品质细腻,是一块难得的好料,具有极高的“初始价值”。一块好玉如何变成一件好器,那么工艺师必须要通过精巧的玉雕手艺,并且从时代的角度赋予这件作品新的内涵。我在创作《香远益清》时, 比较追求的是“形”与“线”的表现力。利用线条内在的变化来体现一种刚柔、情感,并用线条所构成的“形”来彰显一种气韵与境界,从而使作品不仅美观并富有生命力。通过“线”与“形”的结合,并产生一种变化,来恰到好处的展现物体的轮廓、虚实、动静等,从而以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最终艺术效果。《香远益清》,整体观之熏炉端正古朴,香炉则圆融精巧,加之青玉厚重深沉的色彩,给人庄重古雅之感。熏炉炉身为素面,欲显玉质细腻,而炉盖精细镂雕纹饰,则添了几分绚丽。香炉也是通体素净,只在炉身点染环状纹饰,呈现出清丽幽静的美感。 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秉承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温润的质感,一步一思考,层层精细拿捏,并与其深刻的“交流”,我觉得只有那些“直入心处”的东西才最具生命力、震撼力,才是最有艺术价值东西。
结语:
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自有它本身的初始价值及我们赋予它的深刻内涵价值。如何体现,重点在于怎么将传统文化对你产生的心理感受视觉化诠释,并要通过创作实践得出一个具有美感的形式,并赋予其深远的象征意义。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修行。
参考文献 :
【1】姚士奇 《中国玉文化》 南京 ,凤凰出版社 , 2004
【2】潘亦辰 《香-生活》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3
【3】林跃然 《香品与香具大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朱玉林,工艺美术师,从业20余年,擅长创作玉雕器皿,对中国传统器皿的造型美学有深刻的认识,在玉材的甄选上独具匠心,采用材料的属性放大器皿的文化意蕴。自1999年朱玉峰玉雕工作室成立,一直从事玉雕器皿及各类玉雕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所创作的玉雕器皿作品,造型优美,朴实庄重,构思奇巧,做工细腻;图案纹饰内涵丰富,古为今用,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银大奖,得到众多专家和收藏人士的好评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