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书画装潢从形成伊始,便担负了美化作品并使其延寿的使命,即明周嘉胄所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书画装潢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漫长过程不仅见证了书画艺术作品的发展轨迹,更在文物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即以装潢形式语言之一的“色彩”作为主体,进行浅要论述。
关键词:装潢 色彩 调和
一
“范质而施彩”,色彩搭配得当是装潢艺术的基本要求之一。装潢艺术具有较分明的地域特征,京装富丽,吴装典雅,沪装秀美,而这些地域风格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即基于对镶料色彩的不同搭配。装潢所需的绫子与宣纸等基本材料均是经过加工的,花纹众多,颜色各异,装潢时若搭配得当,无疑可丰富作品的艺术语言,为其锦上添花;但若选材不当,则似画蛇添足,不仅起不到美化作用,相反还会破坏原作品的意境。
因选用镶料的不同,装潢分有锦裱、绫裱、纸裱、半绫镶、绢代绫以及绫绢合用等多种裱法。而镶又分有宋锦、花绫、仿绫纸、耿绢、虎皮宣等多种式样,据周嘉胄《装潢志》记载,明时期用于装潢的绫子种类有三十余种,以福禄寿纹、梅花纹、大小龙凤纹等常用花色为主流。而锦的花纹品类竟达四十余种之多,色彩斑斓,品样繁多。甚至连天地杆、羊角圈、圆导线、丝带与轴头等材料也质地各异,颜色丰富。比如在天地杆的材料选择上就有椴木、杉木、白松、红松等众多选择。略看似乎只是材质的选择问题,实则不然。各种材质就颜色而言差异较大,椴木近乎于白色,杉木、白松偏向淡黄色,二者皆属浅色系,而红松为红褐色,属深色系。浅色系性温和、质地稳定,宜做地杆,深色系则性燥,质重,比较坚硬,宜做天杆。不仅天地杆如此,轴头也有玉石与木质等不同材料的选择空间,单玉石就有青、红、白、墨、碧、黄、紫等诸多色彩偏向,所以,看似只是材料的选择,事实上也需考虑众多材料彼此之间的互相搭配与协调,更重要的是要审度好镶料与画心之间的色彩关系。
一幅作品整体的色彩关系直接影响着观者的视觉感受,而这幅作品的整体色彩构成中必然也包括了装潢镶料的色彩。装潢艺术的功能之一是装饰并美化作品,所以在选择搭配镶料的色彩时,首先要遵循的是“突出画心原则”。这就要求装潢者具备一定的美学基础与审美眼光,处理好作品内容与装潢形式的关系。
二
在镶料的色彩选择上,首先要做到“和而不同”。“和”,指画心色彩与镶料色彩之间协调不冲突,即要求装潢者掌握好调和原则,保证画面的色彩均衡。这涉及到双方色彩的纯度、明度、色相以及知觉度等色彩关系,这四者缺一不可,且互相之间的对比,都不宜太强烈,否则易生突兀或生硬的视觉感受。如果画心是浓墨重彩之作,却配以浅色系的镶料,势必会形成过于强烈的对比效果,打破画面的整体效果。不仅视觉冲击力太强,且不利于观者的长期观赏,易使视觉疲劳。同样,若是以重色调的镶料装饰淡雅的画心,也会产生两极分化、没有融合点的效果,即重色调的镶料在淡雅画心的映衬下更加暗沉,而浅色系的画心在暗沉镶料的衬托下愈发寡淡。所以,在色相相近的情况下,装潢淡雅工细的作品时,一般选用明度较高的镶料,这种搭配容易产生温和高雅的视觉效果,且能够避免呆板暗沉之感。在镶料与画心色调已经形成适当对比效果的情况下,需要对二者的明度进行调和。使其尽量保持同样的明度,且应当是较低的明度。
为使画面色彩尽可能的协调统一,在色相的选择上,装潢时会较多的选用复合镶料。就纯度而言,一般宜选用纯度较低的镶料,以达到衬托画心的目的,镶料纯度过高易喧宾夺主,吸引过多的注意力。知觉度是指不同的色彩组合带给人的心理感觉程度。例如倾向于青蓝色的冷色系易给人沉稳冷静,甚至消极寒冷的视觉感受,让人潜意识里形成望冰雪寒流而止步的错觉,故而也称之为后退色。相反,倾向于红橙色的暖色系则给人和暖欢快,甚至积极亢奋的心理感受,使人犹如沐浴阳光、置身秋日午后的舒适感,故而也称之为前进色。每一幅作品都有自身的色彩倾向,在装潢的过程中要遵循原作品的色彩感觉,在此基础上把握好镶料的色彩选择,处理好镶料与画心之间的冷暖关系,将二者有机调和,以实现锦上添花之意旨。有时会遇到双色调的画心,即冷暖色调兼而有之。这种情况下,宜选取中间色调的镶料,仅需在明度上与画心有所区别即可。
书法作品亦同,要根据书体及墨色的不同特点加以区分选择,不可一概而论。如遇墨色浓重的篆书、隶书等作品,一般可选择较深色系的材料进行装潢,以加深作品古朴厚重之意。如果画心是墨色清淡流畅的行书或草书,则建议选择淡雅色系的镶料,以衬托作品流水行云之感。
如果一味追求画面的协调融合程度,完全忽略色彩之间的对比,也并非推崇之举。因为这样容易形成单调呆板的画面效果,降低画面的清晰度,给人一种画面模糊朦胧的视觉效果,失去了镶料对画心的衬托作用。如果画心部分的整体色彩偏向于赭色,再以茶色或米色给予调配,色相过于近似,视觉效果必会平淡模糊。又或者,以重色系的镶料装饰重色调的画心,也会削弱作品本身的层次感,降低其感染力。这时,就要遵循“违而不犯”的配色原则,既要追求一定的对比效果,但、又需保持彼此之间不冲突的调和状态。
将色彩的选择与搭配落实在一幅完整作品的装潢过程中,是多个色彩关系的综合对比。明度、纯度、色相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色彩搭配,都无法较好地完成一幅作品的整体装潢设计。但彼此之间若对比效果过度,则需要进行调和。色彩的调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相近色调和:色相越接近,对比越弱,越易调和;相反,如果色相之间差别较大,则对比便强,越不易调和。比如,作品本身是青色系的山水画,却以低纯度的米色或茶色相配,效果必不尽人意。反之,如果作品本身是红色系的月季花,以前者的镶料相配,便可达成调和意旨。也就是说,明度或纯度相近的色彩容易得到调和。
2.同类别调和:即画心与镶料之间,明度、纯度、色相、感觉度四者之一中有一项是相同的,在此前提下,仅需要在剩下的三项中选择其一进行对比色搭配。如:当画心的色调偏暖时,选择暖色的镶料进行装潢,但画心与镶料的色彩明度需有一定的对比度,冷色调亦如是。如此便可产生和谐理想的视觉效果。
3.中间色调和:有一些特别的颜色,既非冷色,也非暖色,如金色、银色以及黑、白、灰等色,我们称之为中间色。这些色彩因为不具备强烈的冷暖倾向,所以能够与大多数的色彩搭配,得以调和。
4.低纯度与高明度的调和:纯度越低的色彩,可调和度越高。所以,在托染镶料时,可以适当添加适量的黑色染料,如此所得的镶料往往更便于使用。与纯度相反,明度越高的色彩,可调和度越高。所以,在托染镶料时,可以适当添加适量的清水,稀释染色水,用以降低所染镶料的明度,便于配色使用。
5.内容与形式的调和:装潢者在选择镶料色彩的时候,需要了解原作品的内容及内涵,使装潢色彩与画心内容情景相融,和谐统一。画心内容为高雅的兰竹图,若配以低明度的赭褐色,定不如配以高明度的浅青色能够表达作品清高雅致的原意。同样,以冷色调的青蓝色配国色天香的红牡丹,也定不如米色更能凸显画心内容的雍容华贵。而适用于庆典与丧事所用的字画,理所当然更要以不同色调进行装饰。
面临一个系列作品的装潢情况时,还需清楚其用途。如果是用于展览,则需要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做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准备。在宏观上,需要保证全数作品在整体色彩上的系列性与统一性。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千篇一律,完全雷同,而是要在把握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并设计镶料的配色,使其冷暖、明暗等色彩搭配和谐适中。镶料与画心色彩和而不同,整体效果协调统一,但又不缺乏彼此之间的对比关系,才能较好地表达作品之间以及画心与镶料之间的主次关系。除用途之外,还需知晓作品的来源及价值,需区分新作与旧作在镶料搭配方面的差别。新的镶料搭配新的画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新的镶料搭配古旧的画心,显然难以调和,所以作品如果是历史较久的文物或旧作,一般应选择色彩相对较沉稳的镶料,或对镶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色彩接近于画心的古旧程度,以保留并增强其温和古朴的韵味。
以上所讲的几种调和情况,并非绝对,都需基于具体的实际情况而言。比如面积相同的两处地方,一般不宜使用对比色。反而言之,如果要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则需要拉大两处色彩的面积差异,用以调和。举例而言,两块同等大面积的红色与绿色相对比,一般难以产生高雅悦目的效果,但如果一块大面积的绿色配以一块特别小面积的红色,彼此之间形成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而不仅是单一强烈的对比关系,效果则会相对好一些。作品装潢过程中需要考究到各个细节的方方面面,局条、惊燕、锦眉等各个部位的面积都各不相同,对色彩选择的要求也不尽然一致,大面积的部位,色彩的对比度可小一点,反之则需要大的对比度,以强化衬托作用。若画心的面积较大,镶料的色彩选择则宜深不宜浅,反之亦然。
三
艺术是融合万象的,似水无常势常态。装潢艺术是一门基于书画作品并服务于书画作品的艺术,书画艺术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装潢艺术也必然要随时代而前进。艺术源于生活,虽高于生活,但终须有一部分的艺术再回归到生活中去。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品也渐渐融入到了寻常大众的生活中,或以装饰美化环境为意旨,或以美育教化为目的,间或有人以之成“礼尚往来”之好事,更有为传承文化者,数不尽然。但无论是用于何途,装潢艺术在作品的交流、传承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它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与风尚,面对不同的审美主体应有不同的审美表达,意即不能脱离时代语境而生存发展。所以装潢工作者也需基于传统而立于当下,了解书画艺术品的发展趋势,知晓当前审美大众的欣赏水平与喜好,在保证一定艺术高度的前提下,创作适合于大众欣赏的作品,如此也能在无形中,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实现装潢艺术的美育功能。
对色彩知识的掌握与研究,只是装潢艺术的一片薄叶。装潢技术、文化素养、艺术感觉,如此种种,缺一不可。没有过硬的装潢技术,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无法诉诸于实践,最终成为空谈;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便无法读懂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如此则不可能设计出与作品内涵相匹配的装潢款式,达不到协调的艺术效果;没有足够的艺术感觉,便无法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的设计搭配,只能套用固有的装潢程式,毫无艺术与创新可言。除此之外,装潢者还需对各地的人文风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诸如一些地区对个别色彩的禁忌等。在做到装潢技术娴熟的基础上,要熟知专业的色彩搭配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读懂作品的意境内涵;还要知晓各地风俗人情,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要全数满足这些条件显非易事,但也许这也正是装潢艺术家与装潢工匠的差别所在。
参考文献:
【1】(明)周嘉胄:《装潢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杜子熊:《书画装潢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王建高,字淙玺,工艺美术师。现为南通市装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