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雕的精神传承

[日期:2017-06-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如今核雕市场大热,从事核雕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来说是喜闻乐见的,但如何做到真正的传承?传承的应该是什么?其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纵然需要技术层面日积月累的传承,但是核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绝不应仅仅只止步于此。我们需要深刻探讨核雕文化的内涵,解析核雕文化中承载的精神文明,并将之传承下去。

 

  关键词:核雕 传承 文化 精神 工匠精神

 

  一、核雕的精神价值

  相对于其他雕刻艺术如石雕、木雕、砖雕、竹雕、角雕、骨刻等,核雕更为日常与实用,它辗转指尖的玲珑个体方便人们日常佩戴与把玩,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劳累,而且可以养心怡情。这是核雕普及的一大优势,也是核雕工艺的一大难点,因此常常有人走入误区,将细致的雕刻看作评判核雕作品优劣的标准。诚然,纤毫毕现的雕刻会让核雕作品更具有观赏性,但如果刻意地追求炫技,甚至忽视了作品的艺术性、协调性,就本末倒置了。

  手工艺的传承需要有赖于市场的需求,迎合市场是必要的,但是迎合市场不以为着放弃作品的艺术性,传统工艺更要有它的傲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可以引导市场的走向,阳春白雪都是匠人匠心的表达。

  苏州是工匠之乡,苏作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有专家指出其核心是专业主义,追求极致,从古至今,对于姑苏大地的工艺历史、掌故、人物、技艺、发展等都有比较系统性的研究与梳理。从香山建筑、石雕、佛像雕刻、太湖木船、到民代家具、工艺织绣、书画装裱、红木雕刻、澄泥砚雕、古铜器、以及竹、木、牙雕,乃至小小的核雕,许多匠人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所谓传承,应该就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核雕的艺术价值

  不仅仅是雕刻,核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首要一点就是选核。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特别是手串和长串,对核原料的要求更高,为了一串作品的整体性,需要选择大小相同、色泽均匀、品种一样的核子。

  其次就是在原核上绘图,所以核雕对美术功底也有一定的要求。每一枚橄榄核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因地制宜的构图,以展现出最饱满的状态,没有不够完美的核子,只是没有合适的创作。

  再接下来才是雕刻,这是最艰难的步骤,以十八罗汉为例,罗汉头主要是以开相为首要,要完成开相首先就是面部的“三刀”,我父亲当初让我反复练习了很久。其过程可谓非常枯燥,再加上父亲对我的要求异常严厉,有一阵差点就要放弃了,但是看着父亲对我殷切的眼神,我又握紧了手中的刻刀坚持了下去。记得爷爷曾经说过,他把手艺传给了父亲,而父亲又把手艺传给我,这就是所谓的子承父业。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核雕的魅力,不再是单调的雕刻,深入研究后,我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快乐,突然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了。

  三、艺术价值的创新

  领略了核雕艺术性的我开始阅读大量有关工艺类著作的研究和描述,并在实践工作中,领悟到了从古至今手工艺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上的传承是不需要语言的,任何投入研究的匠人自在修行中领会。手工艺匠人们以从容独立、摒弃浮躁、踏实勤奋、精工细作的工作态度奉行着“匠人之道”,并由此创造出灿烂的手工艺物质文化。历经几千年铸就的“工匠精神”与“匠人之道”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这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所应该坚守的。

  除此之外核雕的研究与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核雕本身,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纵然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对于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培养艺术的修为,除了核雕艺术的欣赏,更要取众家之长,不管是其他的雕刻艺术,还是绘画、书法、音乐等等都能够提高我对于美的感悟,让我找到最适合的表达,寻找心灵的突破口。

  也唯有这样雕琢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做到人物有魂,山水有意。我与创作中感受万物的灵气,以刻刀凝聚意念注入作品的灵魂,不敢说最终成品有多少艺术价值,但至少都能看到我倾注的情感,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

  四、结论

  作为一个现代手工艺者,需要不断的寻求突破与创新,挖掘好的题材,体现现当代艺术的特点。即使是传统类型的题材,亦要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同时,展现出时代特色,以及个人特色。比如在核雕作品中是最常见的罗汉题材,每个大师在这件作品上有各有千秋。就像我父亲的双面十八罗汉,须派核雕的典范,作品刀口清晰,神态既有神也不失柔和,立体感强,面部肌肉清晰有力。通过这件作品也表达了他希望拥有这件作品的主人能够更加坚强、自信,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和灾难的美好祝愿。

  而我和父亲通力合作的《中国梦.强军梦》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当代特色表达。在宽2.35cm,高4.6cm的核上,习主席的肖像傲然屹立上方,中有海陆空三军卫驾,下有航空母舰护航,背后红旗屹立之处便是“钓鱼岛”,撑起整颗核雕的底座,亦是一件核雕作品,长城蜿蜒而去,黄河波涛涌动,撑起了华夏的气韵。整件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国富强军的状态,是我们对祖国深深的挚爱,小小的核雕中承载着我们浓浓的中国心,我跟父亲一起从构思到完成,整整跨越了半年的时间,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制作当代的题材,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念想,一种情怀。

  核雕作为第二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尤其近几年更是大热,中学课本里的一篇《核舟记》是许多人对核雕的最初印象,但大多数人的认知只停留在对技法精湛的赞叹上。

  对于从小受核雕艺术浸染的我来说,核雕已经融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只是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更是感情的寄托。核雕于我不仅仅是雕刻工艺,一代一代传承的的过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所以除了将核雕作为我毕生的使命传承下去,更希望看到核雕艺术与自己一同成长发展,在小小橄榄核上刻下的每一笔也都是在我成长过程中留下印记。

 

参考文献:

  【1】 肖琴秋 《浅析苏州核雕市场的发展趋势》

  【2】《“巧夺天工”的核雕艺术》 [J] 收藏界 2005年04期

  

作者简介:

  须壬秋,1982年生,工艺美术师。从小跟着爷爷、父亲学习核雕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近年来也在各大报纸媒体上多次报道刊登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