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五鬼戏钟馗》的运刀艺术

[日期:2017-06-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对雕刻者的刀工要求极高,雕刻者在动刀前,应该巧妙构思,做到意在刀先;在动刀过程中,则要精准运刀,做到下刀无悔;在动刀后,应该做到刀过留痕,这样才能韵味自存。在本文中,我以雕刻《五鬼戏钟馗》的过程为例,浅谈核雕的运刀艺术。

 

  关键词:核雕 《五鬼戏钟馗》 运刀艺术

 

  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核雕对刀工的要求极高,一刀的优劣往往影响整个作品的好坏,它是一门刀尖上的艺术。

  一、动刀前 巧妙构思 意在刀先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构思,就如同作家在写作之前要打草稿、定框架一样,核雕创作者在雕刻之前也要思考好雕刻的内容、形式等问题。

  在雕刻前,我思忖许久,决定雕刻《五鬼戏钟馗》。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钟馗是赐福镇宅圣君。据说,他生得相貌奇丑,然而却才华横溢。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后来,唐明皇一日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这时,一只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即是钟馗,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我之所以决定雕刻《五鬼戏钟馗》,是因为这属于传统题材,深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更因为它需要在一枚小小核雕上雕刻出五个鬼,难度较大,我十分乐意接受这个挑战。

  决定好雕刻的内容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雕刻的形式问题了。浮雕、圆雕、平刻和微刻是最常见的四种雕刻技法,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采用圆雕这种雕刻技法。制作一件圆雕作品,基本上需要经过设计、去荒料、定型、粗雕、细雕、磨光、上蜡等几道工序。首先,要根据材料的质地和纹路,确定雕刻的构图和布局,用刀尖或笔勾勒出基本的轮廓,然后刻掉荒料,这样就能将所雕之物的雏形基本描绘出来,再用平凿进行细雕。圆雕是雕刻艺术在材料上的整体表现,它能够供观赏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各个方面观察、欣赏艺术品。圆雕具有强烈的立体性,这也是它作为一种雕刻技法经久不衰的原因。

  二、动刀中 精准运刀 下刀无悔

  在进行充分的构思之后,下一步就是动刀雕刻。就像作家手里的笔一样,刀是雕刻者创作作品的最重要道具。关于核雕的持刀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握刀法、执硬笔式法和执毛笔式法。其中,握刀法一般在打胚或做粗工时使用,往往用宽度在两三厘米左右的大刀,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开合切削,为后期细工修正打好基础。执硬笔式法则是雕刻过程中主要的持刀方法,采用这种刀法,可以按造型需要做切削,直线或曲线动作。执毛笔式指的则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全力撮定刀杆,以无名指抵着刀后,小指抵着无名指。

  这三种持刀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种进行雕刻。

  由于核雕这门微雕艺术与其他的木雕、石雕、牙雕不用,它所采用的材料非常之小,可以施刀的角度也非常之小,雕刻难度非常之大,在雕刻过程中一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在运刀时要做到精准运刀,下刀无悔。在雕刻《五鬼戏钟馗》前,我对整个核雕材料的形体结构做到了了如指掌,这样就保证了下刀时能够胸有成竹,尽量减少失误。在雕刻过程中,我先对作为主体的钟馗进行雕刻。钟馗身着古代服饰,我采用曲线的形式惟妙惟肖地雕刻出衣服的自然流动之美。而钟馗的面部,特别是眼睛,是最难雕刻之处,也是最能传达神韵之处,在雕刻面部时,我小心翼翼,以心带刀,刀随心转,尽量做到运刀自如。另外,我还特地在钟馗手里雕刻了一把打开的扇子,以凸显他的潇洒气质。雕刻好钟馗这个主体后,我再对五个小鬼进行雕刻。为了将钟馗的正义凛然与小鬼的邪恶猥琐进行对比,我将五个小鬼的面积安排得较少,他们的身材也相对而言较小。

  三、动刀后 刀过留痕 韵味自存

  刀痕指的是雕刻过后,刀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迹。就像书法家在宣纸上留下墨迹一样,雕刻者也应该在核雕作品上留下明显的刀痕,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核雕作为特殊的刀刻之物,需要保存浓厚的刀味。所谓刀味,指的是刻刀在艺术家神思的驱动下经过艺术提炼在核上留下的个性路线痕迹。刀痕保存了雕刻时的真实痕迹,是创作过程中种种细节的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在核雕创作后期的打磨加工时,有些雕刻者过分注重材料表面的光滑整洁,而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刀痕进行过度的抛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严重歪曲了原本的刀痕形象,显示出软弱无力的病态,从而失去了把玩欣赏的趣味。

  人过留名,刀过留痕,核雕的刀痕往往能够检验雕刻者的运刀技艺和雕刻能力。细细欣赏《五鬼戏钟馗》,可以发现,它的刀痕明显,刀工流畅自然细腻,具有浓厚的刀味,是一件优秀的核雕艺术品。

  另外,刀痕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达出核雕艺术品的韵味。关于神韵,前人已有过不少著名的论述,如唐代的司空图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清代的刘大槐说:“神者,文家之宝也。”宋代范温说:“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由此可见,神韵是判断一件艺术品高下优劣的关键。观察《五鬼戏钟馗》的刀痕,能感受到钟馗的刚直不阿与浩然正气。

  结语:

  核雕艺术作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新时期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在刀工上多下功夫,继往开来,突破创新,再创佳作。

 

 

参考文献:

  【1】袁牧《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5.1

  【2】翛然、徐华铛《苏州橄榄核雕揽胜》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1

  

作者简介:

  孙建忠,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84年开始从事雕刻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雕刻的功力已近乎炉火纯青,人物的表情和体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衣纹的飘逸流畅,山水流动的苍劲延绵,都在其刻刀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懈可击。核雕作品在市场上经常惊鸿一瞥,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