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紫砂陶的成型工艺

[日期:2017-07-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宜兴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泥原料,特有的原料产生了特有的成型方法,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制陶巧匠名手。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件的干燥收缩率和烧成的收缩率小,为多种多样的品种、多姿多貌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条件。艺人们在紫砂陶成型技艺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精湛技法,世代相传,精益求精。

 

  关键词:造型分类     圆器    方器   花器   筋瓤器

 

  紫砂陶艺造型丰富,变化无穷。自明代中期以来,经过历代名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式茶壶、花瓶、花盆和陈设品,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按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可将它分为圆器、方器、花器、筋瓤器等四大类。

  1、 圆器

  圆器制作,首先用木拍子将泥段拍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和泥条,用矩车划出壶体各部分圆形泥片。用泥条围成壶身,打身筒,先打底部,上好底片翻身,将多余的泥浆刮净。然后拍打壶口部,与壶口片尺寸配合好。口部满片,保持壶体中空气湿度,不使壶体变形。用竹篾只规范壶身、壶腹、壶肩、壶底的弧度。依照壶的结构用脂泥粘接壶口、壶颈、壶底。粘接结束后,用复只、竹尖刀将其细部整理光洁。用刮底石加工壶底,使之均匀光洁。用脂泥连接壶盖弧形的虚片,修整成预定的盖形,壶盖翻身,用勒只整理光洁。用泥段做成捻的子,装上壶盖并清理干净。用通嘴尖刀插入毛坯嘴中心,并来回滚动形成壶嘴内壁,然后用手将毛坯弯曲成壶嘴形。将紫砂泥搓成泥段,弯成壶把。钻嘴眼,用脂泥粘接壶嘴、壶把,校正口、嘴、把成三点一线,最高点保持三点水平。用独果等工具修整嘴孔,用明针刮光壶肩、壶嘴、壶把等部位。用矩车划开壶口,用螃皱刀修整壶口,使之与壶盖相吻合。用竹拍子刮清壶体内部泥迹使之干净光整。壶体基本完成后,可在壶底、壶盖、把梢下印上作者印章,壶底用顶柱支撑,印章对准位置,需用木榔头敲击,使印文清晰。最后,全壶制作完成后,让其自然干燥。

  2、 方器

  方器是以方形为基本形塑造的一种器皿。它主要运用各种长短直线组成,造型明快、工整有力、具阳刚之气。方器作品讲求“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曲直相济”,要求比例协调、轮廓分明、块面挺括、线条平整、口盖紧密、气势贯通、力度透彻。方器制作,手工操作的方法是采用“镶身筒成型法”。镶身筒,必须首先把需要制作的器皿样板配好,有壶身样板,壶底、壶满、壶口榫片,壶盖、壶子口、嘴、鋬、摘的样板,然后开始操作,把切好的泥块用木搭只打成厚薄均匀的方片,待泥片凉一凉,按样板用旁皮刀把泥片裁切好,裁好的泥片,按不同方形的器型,有的需坡起一点的,就要用虚驼虚一虚,不需用需驼的,泥片的四边也要在泥橙上均匀的磨一磨,然后先把两片用脂泥粘接好,成直角放在转盘上,再粘接第三块、第四块,粘接成方筒时,凭自己的目力把方形校正好,用小竹拍子掠去身筒斗角的脂泥,先镶底片,镶好翻过身来,用竹拍子掠去身筒底内的多余脂泥,接着镶接满片。这样方形壶的毛身筒就做成了,待凉一凉,方器要勤转凉,下面的操作程序和圆器一样,上假底(脚)、颈、嘴、鋬、口、盖、摘手,最后整形、夹光,直至半成品完成。方壶的口盖制作处理十分严格,不论任何方形,随意调动壶盖方向,均需与壶口严密吻合,丝丝和缝,处处贴切。

  3、花器

  花器又称自然形体类造型,它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的自然形态,并主要采取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的东西本质地、艺术地表现出来。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的“龙形咀”,供春捏筑的“树瘿壶”,就是早期的紫砂花器。现在常见的松、竹、梅为题材的壶,有以嘴、鋬、盖摘塑成松、竹、梅杆的形体装在圆器和方器上,亦有壶身做成松椿、梅椿或竹笋,再把松、梅、竹形的嘴、鋬盖摘粘接到壶身,浑然一体。若再花巧一点的就从嘴、鋬、盖摘上攀出小枝,贴上梅花、松针和竹叶,有的设计是在盖的边上,或壶的口、腹、脚部位,选其一处起上一条圆线,在圆线上塑成竹节或竹圈,再攀出枝梗,贴上竹叶,亦有情趣。花器成型,为提高功效,大多采用泥塑母型,翻模挡坯,这是一种制作方法,有相当一些定型的传统产品,用徒手塑造的也很多,各自有自己的方法。花器中堆雕、堆塑的作品,必须掌握好操作的干湿度,一道道的工序按部就班,不能操之过急,完成后的作品,要待阴干,切勿暴晒,校坯时要细心留意每个粘贴处看不出毛病。花器的盖印也可以艺术化一点,印和装饰面可结合起来,增加艺术趣味。

  4、筋瓤器

  紫砂筋瓤器,是紫砂造型的一种特有门类,它以凹凸钝角的线,或纵、或横、或纵横组合,制作在圆器、方器上的线纹。它制作方法是:在圆器、方器的毛身筒上,按产品和设计的要求,是几边形的,就分成几等分,在分成的几等分上,抽出(压)瓜楞筋瓤、花瓣筋瓤、菱花筋瓤、旋纹筋瓤、涡线筋瓤、云水纹筋瓤等等。现举例在圆器形上抽菱花纹筋瓤。先按制品要求配好壶身筒底、满的菱花样板,同时把壶口、壶盖、开口、子口等菱花样板配好,这个圆器毛身筒的造型是收口、收脚,腹臌如罂的式样,毛身筒用篦只篦好,口样板放在满上,是凹的大刮弧线,先磨一根压线工具,把凹线压下去,在凸起的大刮弧线上,用较湿的泥,搓一条泥线条贴在器型上,按凸出线的顶点,把泥条线压向两边,成为凸起的大刮弧线,这样凹凸的筋瓤线就形成了,如在腹部又用横向的大刮弧线截断的话,这上、下、中间纵横向的大刮弧线菱花线交错,格外好看,这就成了传统的菱花壶身了。为提高效率,规范就型,现大多用实心制模、挡坯方法居多,这样规格易统一。

  5、结语

  紫砂陶,它成形于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而成为一套完备有序的手工技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参考文献:

  [1]沈遽华,李昌鸿《耕陶人说紫砂》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孙玉听,1986年生于江苏灌云,助理工艺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紫砂器的设计与制作,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