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绣和动物绣的区别-以苏绣《八骏图》与《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日期:2017-07-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八骏图》与《韩熙载夜宴图》都是中国古代的传世名作。但它们表现题材和内容却绝然不同。《八骏图》在于对动物的刻画,而《韩熙载夜宴图》则在于对人物的表现。要想绣好这二幅作品,就必须先做到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然后再确定用不同的针法和绣法去刺绣。

 

  关键词:人物 动物 刺绣 技法

 

  中国的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其笔墨的淋畅,线条的柔美,意境的融合,思想的寄托,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幅作品,更多的是在诠释人类和大自然的美。而苏绣,孕育自“人间天堂”的苏州,则是与书画艺术争相媲美的刺绣艺术。我自幼酷爱中国传统国画和苏绣,所以从19岁起,我就致力于将国画与刺绣融合绽放的仿古画绣创作,不断地尝试与努力,创作出很多仿古画绣的心爱之作。《八骏图》与《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八骏图》与《韩熙载夜宴图》都是中国古代的传世名作。但它们表现题材和内容却绝然不同。《八骏图》在于对动物的刻画,而《韩熙载夜宴图》则在于对人物的表现。要想绣好这二幅作品,就必须先做到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然后再确定用不同的针法和绣法去刺绣。

  一、《八骏图》的特点与绣作

  《八骏图》原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画作。郎世宁(1688—1766),是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中国,随即入宫,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由于郎世宁的绘画技法,中西合璧,既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 他又表现了中国画的神韵,先后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郎世宁的《八骏图》 生动塑造出一群或站或卧或翻滚嬉戏或交斗觅食的马。它们聚散不一,自由舒闲,画作中的马、山水、草木、无不精致写实。结构比例的精确和对光线的运用所表现出的立体感,显示出画家浑厚的艺术功底,这也是郎世宁的画作不同于传统国画的重要展现,他因受西方画术的影响,又在中国学习到中国画法,因此他的画明显带有中西兼蓄的细腻与传神,逼真与灵巧。

  在开始创作一幅仿古画绣的时候,读画是首要的步驟。读画不仅是在与古人创作的交流,也是在感悟心与象的交融。只有完美融合入并领会出创作者的初衷与技巧并达到心与心的契合,才能将丝线化作手中的画笔。实际上,穿针引线的技法就是笔墨线条的勾勒,将作画与刺绣两种不同艺术创作方法同赋予同一事物不同空间层次的质感,表达出相同的艺术表象。如果说选作选材是做好一幅仿古画绣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那么刺绣的技巧就是仿古画绣的骨髓。刺绣的技巧贯穿于整个绣品的创作之中。

  一幅好的绣品必出自一个技艺精湛的刺绣师之手。首先,刺绣非常讲究丝理方向的精准。创作作品时,作者必须认真观察并表现出刺绣物体的细节,体现出画作的细腻刻划。刺绣之所以能逼真地体现仿古画,就在于它精细巧妙的针法表现,雅致的色彩搭配,质感的生动逼真,姿态的玲珑活泼,绣工的精致。所劈丝线从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到六十四分之一、必要时一丝线还可以劈得更细。《八骏图》中的骏马毛发细致生动,颜色深浅不一,色彩多姿,动作各异,每匹马都有立体感与层次感,虚感与实感的结合。为将每匹骏马的外围轮廓,也就是精准的造型、骨骼、肌肉、会用到一根丝线十六分之一。在绣到骏马的飘毛的时候,所用的丝线需要更细,针法采用接针和交叉混合针法表现毛感蓬松,一定要飘逸自如才能使马极富灵性仿佛将甩尾跳跃一般生动逼真。每匹马的身体都会有骨胳表现出来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塑造层次感需要颜色深浅不一的过度,差不多要用几十种颜色。马的皮毛要光泽盈亮,所以每匹马都会用到施针、接针、乱针等多种针法。

  一幅苏绣《八骏图》必须靠刺绣师对画作的观察与构思并凭借精湛的娴熟绣技,才得以完成。这些技法是从往日创作中一点点积累并掌握的。此外,生活中我们观察动物的作息、饮食、活动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与定向的总结分析,并在脑海中时常去勾勒这些灵动的线条。那么,还是无法赋予动物灵魂的,而失去灵魂的动物则无灵动可言。所以要想赋予整个作品灵魂,必须要有完美的读画分析和灵动的动作表现并配以炉火纯青的绣技,才能绣出让自己满意,让别人称赞,有观赏价值的作品。

  二、《韩熙载夜宴图》的构思与创作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作之一。其作者为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顾闳中,江南人,曾为待诏。擅长画人物。其画人物,神情意态逼真,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后主李煜时拟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是听说他“多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糅杂”。就命顾闳中偷看真伪。而闳中则目识心记,绘成举世闻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全图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宴散五大板块。作品巧妙之处在于既能单独成画又能练成一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每个角度都能诠释出。而对于作品细节,则有历史背景的融入。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韩的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入木三分。

  相对于《八骏图》而言,此画作的人物有重复性,却又每组不一,所要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更须观察入微,也是整个画卷不同一般的区别之一。所要创造出的人物灵动性更是多姿多样又连环有章,其灵感远不是一个画面,一个动作或一个场景能变现出来的灵动,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夜宴场景,人们饮酒取乐,满腔郁闷却要体现出载歌载舞的场面,复杂的人物表情和心理暗示无疑在整个创作中给人时而欢快淋畅时而又长吁短叹的遐想空间。所以此画在绣法上也是独到的,人物的肉感也是通过仿真绣来完成的,在眉毛和胡须的绣法上仅使用了丝线的九十分之一。为体现衣服的整齐,使用了齐针,散整针、撇和针等多种针法。纤细的丝线在塔夫绸上跳跃的节奏,一深一浅,一粗一细的交织,各种针法的灵活交换,立体层次的生动表现,刻画出的人物才能更加生动形象,把人物绣活了,把歌舞绣亮了,也就把灵动绣出了。

  三、灵动的仿古画绣艺

  《八骏马》、《夜宴图》从针法到丝线的运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技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一定要赋予其灵动的绣艺,才能使作品“活”过来。从这二幅作品中不难看出,对于动的世界单一的理解了画作的背景,甚至表象,做出来的作品就像一坊死水,缺乏流动的活力,表现出作品的灵动,必须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用细致的针法;二、要有娴熟的技巧;三、绣者要与所绣事物虚空对话;四、要用精确的表达方式。实践证明,凡是好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通过不断的想象,不断的观察,不断的纠正,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融合,获得成功的。

 

作者简介:

  卢建英,1971年2月生于镇湖。苏州潘氏建英绣庄艺术总监。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 。善绣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代表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旧京风情》、赵孟頫手卷《秋郊饮马图》、仿宋代刘松年单面细绣《罗汉轴》、《清代郎世宁犬-金翅猃》等,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并有八十多件绣品被台湾凤甲艺术馆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