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以其富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和搜神夺巧的制作工艺蜚声中外。其工艺种类众多,有雕漆嵌玉、点螺、平磨螺钿、刻漆、骨石镶嵌以及纯雕漆、彩绘、雕填、楠木雕、磨漆画等十大类。本文就如何在漆器制作中灵活的实现多种工艺的交叉运用,结合实例深入阐述,在当今大力提倡工艺创新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扬州漆器 多种工艺 交叉应用 工艺创新
一、扬州漆器工艺种类
漆器属于扬州传统工艺的经典,起源于战国,兴于汉唐,鼎盛于明清,扬州漆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被誉为漆器之乡。其工艺种类众多,有雕漆嵌玉、点螺、平磨螺钿、刻漆、骨石镶嵌以及纯雕漆、彩绘、雕填、楠木雕、磨漆画等十大类。雕漆嵌玉工艺纹样精美、形象生动、刀法圆润、色泽纯正;点螺工艺精湛,可以能装饰出“栩栩如生,浑然天成”的效果;平磨螺钿工艺光亮如镜、高雅素洁,具有浓厚的扬州地方特色;刻漆工艺归纳为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具有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色彩匀润的艺术风格;骨石镶嵌工艺运用浮雕、圆雕、镂空、色镶、镶嵌、画金等技艺制作而成,具有色彩丰富,雕刻精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彩绘雕填工艺为今年来刚刚得以恢复的工艺,是在特制的髹漆坯件上,彩绘各种图案纹样,将画面每个部位的外轮廓,以刀带笔勾出轮廓槽线,戗以金粉,使画面更加丰满,具有色彩华美缤纷,图案线条流畅艺术效果;楠木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磨漆画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极具装饰特性。扬州漆器工艺种类如此之多,又各具千秋,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若能进行多种工艺的交叉运用,实现各工艺间的优势互补,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工艺间交叉运用的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让世界变小了,各国间的文化交融越渐深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空间装饰的风格也是越来越多元化,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漆器艺术品创作的过程必需要紧跟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实时调整思维结构,寻求更多的表现方式,力求在我们的漆器创作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能够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以及适应风格多变的装饰环境。
三、工艺间交叉运用的实例阐述
(1)、综合工艺应用的早期表现
漆器本身历经千百年,然而要在现实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它必须打破常规,走出自身的框框束缚,与时俱进,才能开拓出新路。扬州漆器虽工艺种类众多,但多为自成一系,鲜少互相交叉起来运用,近几年来,我们为了开拓出漆器工艺制作的更多可能性,不断尝试将多种工艺交叉起来运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早在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了工艺间的交叉应用,这在骨石镶嵌这么工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骨石镶嵌工艺中的许多由于材料本身特性限制不容易表现到位的树本、远山等就采用了彩绘工艺的表现手法,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弥补了材料本身的受限,同时也更好的表达了画面的要求。
(2)、综合工艺应用案例阐述
2014年我设计的刻漆宝螺镶嵌《花月拥扬州》挂屏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而这件作品正是我对工艺间交叉运用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件作品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中得到创作灵感,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诗文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所描述的江南春夜美景。如何能够最好的呈现这一诗意美景的画面,我在经过一番斟酌后决定将多种工艺交叉起来使用,发挥各种工艺优势,在画面整体呈现上做加法。整件作品将扬州漆器中的刻漆工艺、宝螺镶嵌工艺、骨石镶嵌工艺、彩绘工艺相互交叉糅合,多层次,多方位的将多种工艺优势在同一件作品上能够得以呈现。作品中的装饰水纹采用了扬州漆器中的刻漆工艺完成,刻漆工艺作为扬州漆器重要的工艺手法之一,以其以刀代笔的独特艺术风格扮演着装饰艺术上的重要角色,其工艺归纳为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刀法的纯熟灵动,线条的流畅多变能够为作品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情趣。宝螺镶嵌工艺作为一种刚刚恢复起来的工艺类种,我一直对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宝螺镶嵌源于中国漆艺中的百宝镶嵌工艺,以螺贝为材,施以巧雕,光泽夺目耀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间几经失传,后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先生携夫人陈美华女士将这一珍贵的工艺类种得以恢复。作品中的芍药、亭台楼阁等多处便采用了这种装饰手法,材料全部采用螺壳珠贝类如砗磲、云母、鲍鱼贝、亮耳料等,采用浅浮雕技法,将这种工艺自然美、材质美、做工美的艺术特性完美呈现。作品中彩绘工艺的运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彩绘以渲染细腻,色彩雅致,气韵生动的艺术特性展现了中国工笔重彩画的魅力。作品多种工艺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呈现出了不拘一格的艺术效果,将这如诗如画般的画面诠释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扬州漆器工艺种类的丰富性,可塑性强,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创新探索,挖掘出扬州工艺更多的可能性。在力求装饰艺术效果多元化的今天,这无疑也是一种富有价值的探索,扬州漆器作为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后人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将这一绵延2400多年的指尖绝学得以发扬光大,将这一优秀的文化瑰宝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李嘉 后工业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传统工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4)
【2】张燕 《髹饰録与东亚漆器》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6)
【3】陈望衡 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