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秋庭婴戏图》的绣制

[日期:2017-07-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用苏绣的形式来绣制北宋末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姐弟二人聚精会神的玩推枣磨的游戏。

 

  关键词:传统绣 婴戏图 绣制针法

 

  随着社会文明与文化的进步,手工艺的作品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尤其苏绣更是受到中外来宾的青睐。现在社会技术和文化都在不断创新,刺绣工艺的制作也在不断进步。现在尽管人们对刺绣艺术的审美观也越来越高,但是更多人还是注重收藏古代名画。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的联系着,把古文化与现代手工艺结合起来,用刺绣的形式来阐述古画。

  婴戏图,是苏州工艺美术创作中的常见题材,在刺绣绣制中,婴戏图系列作品比较常见。下面我就来谈谈我是如何绣制这幅《秋庭婴戏图》的。

  传统绣《秋庭婴戏图》是宋代画家苏汉臣的作品。图中姐弟两人于庭院凳子上聚精会神的玩推枣磨的游戏。旁边还散放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玩具。两个顽童的玩耍表现了其天真,活泼,无忧的生活。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

  在绣制前,首先要对画面进行整体分析,然后要做底料的选择,因为是古画,所以选择真丝仿古塔夫绸,更能体现古画的效果,然后用笔勾勒图案。最后进行配色。古画的颜色讲究素雅,明暗深浅要恰到好处。现在的丝线都比较明亮鲜艳,所以在绣制前都要经过茶叶水泡制的一个过程,以达到“古”的效果。不仅如此,更多地方还是需要多色调的磨合、相衬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所谓整体与细节相结合,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整幅画以素雅为主,作者为了突出男童的活泼,为其衣服选用了古红色系。在绣制男童衣服时选用了传统套针,运用了朱红,黄红,暗红等多种颜色的相衬,由淡到深,按衣服的丝理绣制,使得富于立体感。衣服上的花纹因为细小繁琐,所以很难绣制。在刺绣研究所何老师的指导下,花纹采用了一根红线的十六分之一的黄色系丝线,采用虚实针绣出朵朵菊花。整而不齐,多而不乱,紧密高雅,朵朵花儿绽放,代表了其出生于贵族。

  为了使得整幅画有动静结合的感觉,作者为女孩的衣服选用了素雅的色彩。在绣制时采用了与男孩衣服同样的针法。运用了米色,黄色,棕褐色系等的结合来绣制,特别是衣袖的前后明暗效果要绣出来。使得整件衣服富有层次感。女孩的衣服的花纹同样采用虚实针,用丝线的十六分之一的淡色系丝线绣制出朵朵雪花,表现了女孩的纯洁和天真。同时为其佩带了红色腰带作点缀,使得整件衣服的视觉效果与男童的衣服颜色相衬。

  在绣制顽童脸部时,脸部的处理采用了擞和针与肉入针,使脸部的肌肉纹理更自然、平伏、细微。两个顽童面带微笑,两嘴角微微翘起,突出了两人玩的非常开心。整个脸部,眼睛最为重要,因为眼睛代表神和态的结合。虽然两人眼睛面积很小,但绣工却非常复杂。眼白运用明亮色系,眼球运用棕色系,用最细微的丝线来绣,往往细到要把一根丝线分成六十四分之一来绣,在绣制时由于丝线细如蚕丝往往容易断线,人要极其高度集中眼球的注视力,但手上的用力要恰到好处,要极其轻而熟练,要绣出两人聚精会神玩耍的神态。眼睛绣制时要处理得清澈而不浑浊,否则会显得没有神色。因为眼神的表达是否恰当,对于整个脸部表情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画中,男童在顶门留一撮毛发,其余全部剃去。古代称之为“髫”,是指儿童的下垂之发。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记载。女童则编成两个小髻,左右各一。头顶周围还有一圈如锦缎织物、玉珠作装饰。在绣制时,采用擞和针和散套针,使之杂而不乱,有实有虚,条纹明晰,具有飘逸感。

  两个顽童的玩耍处为成年人的座墩。墩在宋代贵族、人士夫家中是必备之物。座敦面采用芦非针,用不同长短,不同颜色的线条交叉重叠来绣制。使整个墩面不论在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不同丝线的光泽,更富有立体感,使墩面具有多方位的效果。枣磨小而精致,因为两个顽童正在玩耍,所以要绣出枣磨的饱满和圆润,就要运用散套针来绣,色彩方面也要明暗突出,要突出正在旋转的感觉,这是非常有难度的。在墩的绣制时着重抓住了其内外圆的弧度,内深外浅的的色彩,使得富有饱满,结实的视觉效果。墩上的花纹采用了四方连续的图案来表现,而且绣制时先是把墩面绣完整,然后墩上的花纹完全是依靠感觉,方位感、空间感和创意感仿照画上的图纹绣制出来的。一花一叶一根都杂而不乱,因为是古画所以选择偏暗的多色丝线混合搭配来绣,一些过渡变化之处甚至需要三色的捻合来弥补丝线色彩的不足,才能达到仿古的效果。使整个墩富有圆而坚固,古老的感觉。

  整幅《秋庭婴戏图》的绣制是极其耗时的。无论炎天寒天,晴天雨天,总是如复一日,几乎每天在绣时间为14小时的绣制着。即便如此,因为画中的内容,要“以针代笔”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十分的费工夫,整幅画至少需长达60天才能完成。真的是分分秒秒需花心思,需用心绣的。即使不像下地干活做体力活的劳累,但是精神上必须集中注意力,绣到一丝不苟,不容忽视。这样才能绣出完美的刺绣作品。无论从人物的头发、眉目、衣饰都需要精心绣制。绣出衣纹长而圆润的线条,孩子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等,令人看后心生爱怜。

  整幅《秋庭婴戏图》的绣制让我收获颇丰,在作品的绣制中的所知所获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绣制婴戏图让我在艺博杯等比赛中先后获得了银奖,铜奖,优秀奖的荣誉。我将会逐步的完善婴戏图题材作品的绣制,并争取尽快绣制出为大家所认可,为本人所满意的婴戏图系列的艺术佳品。

  然而。我们承认的刺绣应该是最经典的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们已经快逃成为了能够代表中国的理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停下脚步。因为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经典,还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在尊重传统刺绣艺术的同时积极创作更具现代审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宋代

  [2]孙佩兰《中国刺绣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7

  [3]林旦锡《苏州刺绣》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朱慧芬,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绣制已有40年左右。主要擅长传统绣,对《婴戏图》系列刺绣有独具一格的技艺。对刺绣工艺有深刻的认识。从布料的选材、丝线的粗细、色彩的辨别、绣制的丝理等方面都能掌握控制得恰到好处。自2007年创办朱慧芳刺绣工艺品厂,招收了一批固定的绣娘,带领并授教于她们绣出了一件件新的刺绣作品。至今,不管是传统绣还是现代绣品,创新的设计图稿绣制的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银奖、铜奖、优秀奖的荣誉,所绣作品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及国内外友人的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