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绘画是用色彩、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
关键词:刺绣 绘画 八骏图 绣制针法
刺绣是用色彩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一种工艺。中国的刺绣艺术以美观、典雅、华润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并已流行了数千年。其中苏绣历史悠久,以其柔丽秀美,设色和顺,绣风典雅清丽而著称,发展经历着由“家庭绣”到“闺阁绣,再到“宫延绣”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当初只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苏绣,现已成为上好的艺术观赏品。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方帛上已绣出五岳、河海、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宋朝就有“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设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有“画绣”之美誉。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绘画是以画笔的技巧,颜料的组合,展示人物,风景的一项艺术。它与刺绣有着相通之处却又有区别。绘画是用不同的颜料涂于绢纸或画布就能出现不同的色彩,而刺绣则不同,其色彩就来源于不同颜色的丝线。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刺绣实践,谈一谈我对苏绣与名画之间的看法。
清代画家郎世宁的《郊原牧马图》又称《八骏图》,画面上八匹骏马散放于郊外旷野之中,或卧,或立,或吃草,或嬉戏,自在悠闲,放牧者在树下休憩观望。放牧体彩的画作不是对单匹马的写生,而是综合、融汇了各种马匹的形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画家更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使马匹显得活泼自然、生动有趣。
郎世宁画马是以真马为师,仔细观察其动态及神情,在熟悉了马的结构、骨架、肌肉组织后,有所思,有所取舍,有所强调,而后形之于虚实笔墨,凝成自己意图中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
绣制时,因为八骏图是以草原和树木为背景,为表现其富有年代感,所以选用偏暗黄的塔夫绸来作底料,其背景色使得更加具有草原特色,与画更为接近。在入绣前,先要了解画中之意和画的意境,所以作为绣娘,既要拥有一双慧手还要有懂得作画的基本功,如果要精通刺绣,绣出如出一格的作品就必须在绘画方面进一步学习和修养自己,使绣制和绘制相结合。
在了解到画中的八匹骏马丰满多姿,各具情态,有的两两相啮,有的眠沙食草,有的啃痒打滚,有的静立,有的聚精会神注视前方,情趣盎然,形态各舒,互为呼应。且整幅画构图得当,在规定的尺幅里马分三组,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给人以一种稳定感与和谐美。
在绣马的过程中运用了擞和针和肉入针套针等针法,使之绣出的肌肉纹理更加自然、平伏、细微。特别是要绣出其肥壮圆润,肌肉丰盈的感觉。在绣制中就要注重线条的灵活应用与色彩的有机搭配。先用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绣作初步完成其轮廓,然后在侧重做出突出部位的轮廓与阴阳过渡,色彩逐步加深,体现出其立体效果。马的四肢也是如此,要绣出其感觉,突出其四肢有力,给人以刚毅挺拔,能奋勇奔驰的印象。在绣毛鬓和尾鬃时,运用了虚实针的绣法,先用八丝打底,层层叠加,随之调整颜色,越到表面茸毛绣制的丝线越细,这样飘逸的毛有蓬松感,又不乏层次感和厚重感。将其绣得丝丝有序,紧而有条,突出了其细而有劲,多而不乱。同样丝线颜色的绣制也是有序的,由深到浅,绣出飘逸的感觉。马的眼睛是最难绣制的,光靠行准是不行的。大自然赋予生命的灵性,要把神韵绣制出来的话,艺术感就出来了。才能达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效果。通过精细的绣制,就把马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人看起来真实,生动,更具有灵气。
在绣草原时,同样运用了虚实针抢针等乱真绣法,采用相对粗一点的丝线先按画中的轮廓与块面进行绣制,然后根据画中前后层次和远近的主次关系用线条和色彩来绣制出突出部位的轮廓,最后再用线条与色彩的交替变化来调整画面,一针一线要恰到好处,准确定位,使色彩和顺而不僵化。草的绣制运用了乱针绣,无数不同方向,不同长短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条交叉重叠。使整个草原生动,自然,远近分明。
在绣画中的柳树时,运用了套针,因为要绣出柳树的年迈已老,所以非常复杂,丝线色彩的深浅有序,还有丝理的表达和树干的扭转程度都通过对绘画的直觉淋漓尽致绣制出来。柳条、柳叶就采用了乱针绣,用粗细不同,深浅不同的丝线来绣,绣出其柳条垂中带柔的感觉,柳叶的稀疏和远近层次感。柳树枝繁叶茂,使得富有生命力。
作画可以是蘸颜料一笔勾勒出来的,虽然过程的前提也是需要观察,了解背景,有足够的创作灵感才能绘制出好的作品。但刺绣是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更加的费时费力。丝线颜色的明暗,必须要体现出原画作品赋有的意境,情景的远近、前后、主次要体现出来。这时单是一种色调或一根丝线是无法表达的。绣娘必须通过多种颜色的丝线,像染色的颜料一样通过多次镶嵌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绘画与刺绣之间的关系的可以像红花和绿叶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的。整幅画在刺绣过程中不仅饱含着我对原作的理解与欣赏,更饱含着我赋予作品再创造的激情。这一副骏马图,不再是八骏马在树荫下栖身,而是折射出人生哲学与艺术创作灵感。有时以针代笔,再创作的艺术欣赏价值甚至超过了原作,给原作添加了一种再创造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郎世宁《郊原牧马图》, 2010年出版的图书
[2]邵晓琤《中国刺绣》,2014.4.1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3]《中国绘画艺术》,2013.3.27 国家图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朱慧芬,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绣制已有40年左右。主要擅长传统绣,对《婴戏图》系列刺绣有独具一格的技艺。对刺绣工艺有深刻的认识。从布料的选材、丝线的粗细、色彩的辨别、绣制的丝理等方面都能掌握控制得恰到好处。自2007年创办朱慧芳刺绣工艺品厂,招收了一批固定的绣娘,带领并授教于她们绣出了一件件新的刺绣作品。至今,不管是传统绣还是现代绣品,创新的设计图稿绣制的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银奖、铜奖、优秀奖的荣誉,所绣作品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及国内外友人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