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表现素描中的自然的时候,有一对矛盾是需要协调的,即表现语言与自然造型之间的关系。对造型和表现造型的素描语言之间的关系都牵扯着某种审美的链条,被素描所表现的人物在自然状态下的造型是以三维的方式客观存在,然而通过素描语言的转换之后,又变成了平面的两维存在。
关键词: 素描语言 造型 辩证关系
素描在艺术表现中属于黑白的一极。素描之构成有二:一是语言,二是自然。我们在表现素描中的自然的时候,有一对矛盾是需要协调的,即表现语言与自然造型之间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们对造型和表现造型的素描语言之间的关系都有一种感觉,其中牵扯着某种审美的链条,被素描所表现的人物在自然状态下的造型是以三维的方式客观存在,通过素描语言的转换之后变成了平面的两维存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体现了素描语言中包含了诸多复杂的方向和可能性,其中有一些语言的内容可以预见的,但也有一些内容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是一种表现中的偶然机缘。
自然状态下的人物造型本身就包含着非常悦目的节奏和韵律。身体轮廓的曲线的起伏变化就是如此,因为躯体的外轮廓是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构成的,自然造化就是这种节奏的创造者,古今的绘画大师,都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的美,有一些艺术家甚至把它作为画面的经营重点。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家都很关注形体的外部曲线的变化,佛罗伦萨的体系的继承者也同样关注形体的外轮廓节奏,形体内部节奏变化也是非常丰富和繁琐的,内部形体系统完整地连接在一起。此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偶然因素也会改变形体的状态,甚至使对象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光线的强弱和方向就是这样的因素,但自然形成本身的变化并不等于艺术,因为它还没有经过主体审美的加工,所以,艺术家在这里的任务是以素描的方式来感受并重组这种节奏,这样一来,关于这一部分的语言就形成了。它来自于自然,但又不是自然本身,艺术家在素描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去体验这样一种综合的变化韵律,并在表现的实践当中与自我内心深入处的审美形式相映照,所以表现出来的形既是自然形又不完全是自然形。它渗透了艺术家在特定的对象面前对形的一种独特体验,而对自然的独特体验就是依靠素描来实现的。
自然形体与素描语言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但又不是一种现实的逻辑对应,而是审美的对应,是心灵对自然形体的一种审美和改造和加工,在某些学院式的素描认识当中,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到一种误解的“严谨”之中,比如过于苛刻要求自然形体的准确。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考察历史上的素描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艺术并非我们所要求的那样。丢勒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常常推动自然法度的约束而进入到一种忘我的描绘当中,他的素描名作《手》就是这样,如果从自然意义上来严格要求的话,那双手显然是有些畸形的,因为手指过长了,但它的确是一件少有的素描杰作。作品中虬劲的线条表现了罕见的力度,黑白的变化微妙而又得体。在这样一件素描作品中,画面里和自然形成有一些出入的形体内容仿佛已经成为了优点。一种表现的语言趣味,因此语言与形体是审美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现实的对应关系,学院具象素描训练方式的严谨不是依靠自然的标识,而是应该有一种审美的“度”来把握,这种“度”来把握,这种“度”不是清晰的界限,而是审美的感觉,是自然形体,审美感觉与表现语言三者的结合,审美感觉是一种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中介,作品的所有意向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当然最终还是依靠表现语言来实现,素描作品表现语言所体现的自然内容不是现实的自然内容,素描语言中的自然形和自然关系的对应是在审美感觉的调整下围绕自然形的一种忽左忽右的微妙偏离,素描语言的部分趣味就产生在这样左右偏离的振动之中。
客观的自然形和素描语言表现出的自然形是一种审美范畴内辩证关系,语言取之于自然,却又不是自然本身,素描语言表现出的自然形和表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审美的辩证关系,当我们把画面中的人物的轮廓看成自然的时候,那么它就是具体的人物的边缘,当我们把人物的轮廓看成语言的时候,它又转化成了优美的线条。以审美的需要为指导,用一种整体辩证的方法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心领神会的,辩证地认识语言与自然的关系会使创作时的审美渠道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于晓静 《浅析素描造型语言在近现代山水画中的运用》,《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作者简介:
皋美林,女, 1966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深得刺绣要领。擅长刺绣花鸟、动物、山水等题材,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