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艺术刺绣中,人像刺绣技艺难度最大,技巧要求也最高。本文从选定题材、配线、构稿上棚、绣制主创等方面论述了刺绣人像创作的必备条件和要求。
关键词:刺绣 人像 创作 要求
在五光十色的各类刺绣作品中。艺术刺绣作品所包含的那种高超的技艺要高于实用刺绣。而艺术刺绣中的人像刺绣技艺难度最大,技巧要求也最高。
一个刺绣艺人,如果要进行刺绣人像的创作,那么他的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扎实过硬的刺绣基本功,至少要熟练掌握乱针绣、平绣,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刺绣针法运用,要有勇于探索不厌其烦的拼搏精神,要有敢于投身艺术的坚定决心,要有献身于艺术事业敢于实践至善至美的信心。有这样一种前题就是一种很好的开头。否则就有可能半途而废,甚至以失败而告终。要知道刺绣艺人或艺术家,虽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很专业,甚至看不出作品上面的明显的瑕疵,但是对于我们艺人和艺术家来说,我们必须尊重艺术,尊重观众。这是艺术家的生命。本人从事人像刺绣创作二十余年,积累了一些刺绣人像的做法和体会,现记述如下:
一、选定题材。必须选定好你要做的刺绣人像的画稿或照片。从刺绣角度看,一般的说,画类绣像如油画国画其他各类名画,与真人绣像的照片相比,大多数情况下,真人绣像的要求难度要高一点,色彩要丰富一些。名画一类的刺绣肖像作品其最终的效果,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原著色彩、神态的精华,用刺绣的方式圆满体现原著的思想意义和外表展现。真人绣像如果是为客户定制,照片题材由客户提供。那么首先要细心分析照片的整体效果。了解客户对方要绣制人像的用途和目的。再根据提供照片的具体情况,看看有没有可以修正的地方?有没有不适合刺绣的图案?有没有明显不美观的地方?与客户沟通后,最后确定切实可行的照片题材。
二、配线:确定了题材绣稿以后,就可以给所要表现的题材对象配线了。配线的参照色彩是最后确定的题材画稿或照片的色彩。一定要细心的校配并尽可能把需要的所有的色彩丝线配够配完整。配线可以先从面部的中间位置起配,逐步扩散,直至把所有部位的对应颜色的丝线都配齐,并且尽可能一次性配齐。每一种颜色的丝线,在数量上宁多勿少。如果太少了,将来可能会"添线”,到那时,线店的同类型线有可能“断色”和"偏色”,就有可能找不到与此前色光完全相同的丝线了。现代染色技艺虽然可以将一根洁白的丝线染成数千数百种颜色。但实质上刺绣题材上的色彩更为丰富。特别是需要做真人绣像的一类照片,它的色光远多于现成的丝线色光,这样也就配不全绣象所需要的丝线了。这种情况就只能靠自己"制造"一种需要的色彩丝线,来满足题材的色彩要求。具体方法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丝线,分劈成若干小丝,达到一定的细化程度,然后再把它拧在一起,变成一根新的丝线,这根新的线可以达到第三种色光的效果,刺绣术语叫镶色。能达到满意的色光效果,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成功。
三、构稿上棚:上棚时,必须做到刺绣底料横幅竖幅的拉力均匀,棚子与底料组合的平整,掌握拉棚线的力度松紧。这样就可以构稿了。构稿用易擦去痕迹的铅笔,线条决不能太浓太重。构稿时要根据题材的头部及人体结构特征一点一点的细心的把人像线条勾画出来。构出的每一条线条,其作用意义是在于指引指导刺绣的棱角和色彩。要尽可能详细地勾画出各部位变化的几何线条或图形。比如眼眶、眼球、眼脸、鼻头、鼻中隔、鼻孔、上下唇裂角、耳轮、耳垂、额丘、眉弓、颧骨、结节等等。较为复杂的重要的部位可以离稿加注文字。在整个构稿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稿子中的总体神态和个体特征。随着电脑技术的应用,有些稿子照片可以利用电脑打印技术直接打印到刺绣底料上,以省去大量的构稿时间。但对于运用电脑技术的打印底料必须要进行细心的严格的审验。要细心地与原稿照片校对,看看有没有走样,有没有变形,如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手工调整。电脑打印代替构稿虽然看上去似乎省力省事,但我不提倡这种方法。我以为构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环节,是一种初步的创作体验,是一种预创。它能够对后面的刺绣创作起到胸有成竹的作用。手工构稿可以增强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灵感。
四、绣制主创:这是个主要的刺绣创作期。由于刺绣人像技艺的难度大,在整个这个创作过程中,刺绣者必须要排除一切外来杂念的干扰把身心全部投入到创作中去,根据不同风格类型的人像题材,去充分诠释主题人像的表情、神态乃至个性和生活。刺绣人像艺术是一种特具魅力的造型艺术。人类的面容是千姿百态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场景背景下,神态也各不相同。对一个擅长刺绣人像艺术的艺术家来说要时刻牢记刺绣头像的每一个元素的形状大小及间隔距离的细微差别;要了解头像的种族差别、群体差别和个体差别;要掌握各类人的神态特征和生理特征;要有辨别各式各样肖像面孔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和掌握是完全源于长期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不断积累的理论知识。接下来就是实际的穿针引线的创作绣制了。这一过程就是平时刺绣专业技艺技巧的灵活应用。只有达到一定专业技巧的艺人才能在创作中去应用、体会、提高,并且把自己追求艺术的高尚情怀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是一个既轻快而又漫长的过程。轻快来自绣者对艺术的追求和信心。漫长在于表现艺术的高度和难度。
针对不同的刺绣人像,不同的艺术家会有各自创作的手段和步骤。以我的长期实践经验,可以得出可行的几点基本原则。①先粗后细。先绣好人像的相对粗针线部分,如背景、衣质等等。最后绣人像脸部的相对细针部分。一般地说,衣质和背景用线的细化程度要比脸部粗长一些,如果先做好了细化的脸部,那么有可能在做相对粗化的背景衣质时把细化的脸部刺绣拉动,有可能造成脸部细微的走样。这种情况要尽可能避免。②粗细搭配,引用自如。粗细是指丝线的分割细化程度。质量好的丝线,小小的一根线可以把它分割成一百小丝以上。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越细越好。主要是依据刺绣人像的风格、表达意愿及刺绣的自身特点来决定。总体上说,整个脸部的用线都比较细化。眉毛的部分可以更细化一些,细化到大约是一根线的六十四分之一。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剌绣的具体要求和效果而定。③层层铺开,直至完美。绣制刺绣人像的针法有乱针绣、平绣、及其他试尝针法。我个人认为,如果要绣制色彩丰富、感情饱满、神态突出的真人绣像来说,那么采用细乱针法作为主体针法是比较理想的。这种针法既有历史传承精华又有现代创意内涵。非常适合表达人物的外在美,并且具有仿真的效果。
我这里所说的刺绣人像创作体会也是基于乱针绣这种技艺。那么所谓层层铺开,它的第一层就是打底。这是绣制人像的头部的第一步,是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在这一步中,要把头像的丰富的色彩和轮廓,十分正确的定调,要做出基本的脸型轮廓。这一层的针脚也不需要太密,均匀的铺开,关键的节骨处不同色彩必须反映出来。有一点必须反复强调,那就是色彩要用准,必须要和原稿照片一致。至于打底的密度多少以及要做多少层才完美收工,那就完全取决于创作者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技巧应用。初学者宜稀不宜密,刺绣层数宜稍多不宜少,这样便于总结和修正。打底完成了,就可以一层一层的加密完善,直至完美收工。在这个层层加密的绣制创作过程中,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对色"。对色就是将已经绣好的刺绣部分与原稿进行色彩对比,看看有没有色差。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对色的方法要正确。最好在不是灯光和阳光的自然光中对色。目标位置要放在眼前的正前方。因为用于刺绣的丝线是有相当的光感反应的,只要偏差一定的角度观看,它的光感反应就会改变,形成判断上的色差。这一点一定要留心注意。这些都是我在人像刺绣艺术创作中的点滴体会。因为个人的方法手段不尽相同因而绣制程序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别。最终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让自己作品尽可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让客户称赞,让市场认可,让行家赞誉。
总之,刺绣人像艺术是刺绣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一门技艺。创作者必须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地投入。有志于刺绣人像艺术的艺人必须排除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有永不放弃的执着的坚定的匠心。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但对于刺绣人像来说,十年不一定能磨成一剑。有的艺人在这个方面试尝了十几年,还是没有成功,很不理想。有的人努力了两三年就很有效果。这就是工艺师之间的个体差别。所谓的悟性,就是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并全面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所谓的投入就是以坚定的决心、宁静的心情、不畏艰辛地一心创作。现在,在刺绣肖像领域里钻研技艺的人似手越来越少,这十分令人担忧。在此,我真切希望有志者与我一起努力!
作者简介:
朱利群,女,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从事刺绣 三十多年来,全力倾注于艺术刺绣尤其是人像刺绣艺术的创制和研绣,独立完成了大量的刺绣人像珍品。代表作有:《蒙娜丽莎》获2012中国〈苏州〉工艺美术.丝绸大展暨首届“苏艺杯”精品金奖;《美丽本色》获2013首届中国红木家具博览会暨江苏〈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医生和娃娃》获第六届江苏省艺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