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自然观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日期:2017-08-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看待自然的方式以及与自然相处之道。“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园林,作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景观建筑,也处处体现着意蕴丰富的自然观。本文将围绕题目从儒家自然观及其在造园艺术中的体现两方面进行浅析,使读者可感可思园林艺术中蕴含的自然观念。


关键词:儒家 自然观 园林艺术


一、儒家自然观

1、“天人感应”的思想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晓这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有人会在说完这句话以后,加上一句:“人在做,天在看”。这片“举头三尺”所望到的“天”,是中国人从远古直到如今,始终持守敬畏的存在。无论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天子”、“武则天”,还是皇室建筑的称法“天阙”、“天坛”,都传达着“天”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荣耀。儒家学说中,这份对“天”的尊崇体现为崇尚“天人感应”。孔子所著的《尚书·洪范》中言:“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王省惟岁,卿土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这是儒家较早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的文字,孔子将气象与君王的德行紧密连接在一起,若想知道君王的统治是否合宜,只需观察气象的阴晴雨晦。时序正常,五谷丰登,是上天对政治清明、善用贤士的犒赏;反之,则是对君王昏昧、不近贤臣的警示。

在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当时,粮食的丰寡直接关系着国民的存亡,风调雨顺的气候有利于粮食作物的丰收,这种植物生长对气候的依赖衍生出人类对上天的敬畏,并由此引起统治者对自身言行的规范意识。正是“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天人感应”的自然观一方面强化了“君权神授”的统治者权威,对统治者的言行起到了警示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儒家学说中的“天”,不仅仅是头顶的那方天空,也是囊括了阴晴雨晦、万事万物的天地自然。

2、“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中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他认为人的性情由天而来,身形血气由天所化,“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人与“天”一脉相承,实为一体。作为人,如何与实为一体的“天”相处,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其强调作为自然一环、与自然一体的人,不应违背天时,对于“天”之资源,应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并注意休养生息。

3、“比德”思想

儒家重修身,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修身”又讲求“正心诚意”,即端正自己的心思意念、品德言行。这种重修身的观念,使古代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留意己身的言行举止,并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受教与反思延伸至自然万物,达到以自然万物为师、由自然万物养德的“比德”境界。如孔子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大雪纷飞的凛冽天地中见青松屹立不凋,感念其不畏严寒、坚忍不拔的品质,并生敬畏与学习之心。又如《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篇,记载孔子携其弟子前往楚国受聘,路上受困于陈楚之兵,听闻子由对有德之人为何遭遇如此困境的疑惑,孔子解之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以兰花深居幽谷无人采佩依旧清香的习性比喻君子不为穷困之境挪改情操的志节。

二、儒家自然观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1、 皇家园林与“天人感应”思想

中国园林有四种基本类型:皇家园林、第宅园林、寺观园林与名胜园林。皇家园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园林类型,从周文王的灵囿,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到南宋的玄圃,徽宗的艮岳,再到清朝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在中国封建帝制王朝,历代帝王都会动辄数以万计的资财与成百上千的人力,为自己筑建极具皇家气派、含纳佳树奇石的风景园林,供皇室避暑游玩,散心赏乐。尤以北方皇家园林为胜,其建筑多用红、黄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华丽之色,建筑屋面多用黄色、绿色、孔雀蓝色等琉璃瓦。建筑布局上也有主次分别,如承德避暑山庄以寺庙群半环其周,众星捧月般突出避暑山庄的主体地位。这些筑园手法皆意在烘托营造出帝王尊贵、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荣耀。这与儒家自然观中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的观念有着紧密关系。又如诗人郑燮在苏州网师园撷秀楼题写的一副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三”指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 颜四”指颜回具有的“孝、悌、忠、信”的美德。园林中还有许多以对联的方式引人反思己身言行是否顺乎“天”意的例子,“天人感应”的规范意识不仅作用于君主身上,也影响着文人君子。

2、“移天缩地”与“天人合一”思想

“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再现、礼赞无限的自然。其内筑山理水,意在象征自然中的山水;栽木植花,意在营造山林之境,使人作的园林与自然的天地合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与“天”本为一体的人得以在风景优美的园林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愉悦。

3、造园常用植物与“比德”思想

园林中常用的植物,如竹、梅、兰、荷等,皆是古时文人用以比德的对象。粉墙竹影,半窗晴翠,竹送秋声入小窗,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因质地坚硬、不易弯折、中空有节、傲立霜雪的特点,成为历代文人吟咏寄怀的对象。诗圣杜甫爱它“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静雅,板桥先生爱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挺拔。雪压枝头仍凛冽盛开的梅,亦是“四君子”之一,其不畏严寒、不群芳争俏,高洁坚毅的品性深得君子喜爱,诗人王冕曾赞美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香气满乾坤”。居于园林之士,得以常寄怀于这些有君子之风的植物,修其身养其性。

中国园林,作为中国君王贤士的雅居之所,在诸多之处都显示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儒家思想的自然观。这说明园林不止是风景之园,也是文化之园、哲思之园。其造园设计中蕴含的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比德”思想,对今日设计者仍有借鉴意义,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保印 张启翔.“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3):16-19

[2]李天民.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文化基础[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78-80

[3]陈念慈.天人合一观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美学思想渊源探微[J].东岳论丛,2002(03):63-66


作者简介:

欧阳晓春,出生于1985年2月,江苏福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非遗手工艺创新平台【百工造物】联合发起人,平台专注于创新研发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产品,秉承“传承始于创新、工艺源于传统、艺术归于生活、审美融于时代”的理念,通过艺术创新,活化文化遗产传承之路。平台集聚了包括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在内的一批经验丰富、满怀理想,拥有国际视野与格局的创作团队,在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下,将当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活化创新探寻新的思路与模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