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是由绣师在特定织物上穿针引线,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形成图案、色彩的一种传统美术形式。现今,我国的四大名绣已闻名中外,扬州刺绣虽不在其内,但千百年来,扬州刺绣发展自成一体,逐渐形成了包括宫廷绣、庙堂绣、文人绣等在内的多种风格,本文试就其中宫廷绣的起源及发展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扬州刺绣 宫廷绣 起源
一、何为“宫廷绣”?
顾名思义,宫廷绣是专门服务于宫廷的刺绣,多用于宫廷的装饰、服饰及皇家仪仗用品,如华盖、旌旗等。历史上,朝廷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织造局,征集能工巧匠为宫廷服务。宫廷绣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规范,不同于民间刺绣的随意性和闺阁绣自如表现的主观性,宫廷绣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雍容华贵,着力体现皇家风范。纹饰严格遵循“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的用色模式及“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这方面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21世纪的舜禹时代,也就是《尚书·虞书》中所说的关于舜命禹制作典章服的故事,确立了天子服饰十二章,历代沿承,直至清朝末期。其题材多为龙凤,以及有吉祥寓意的花鸟果蝶,不仅为祈福纳祥,同时也是穿用者身份、社会地位的标识,以明清时期,官员“补子”为例,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图案内容大体一致,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总体而言,纹饰结构较为程序化,规范严谨;刺绣用料也极为讲究,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大量使用金银线、孔雀羽线并缀以各类珠饰。宫廷绣的每一件绣品都体现着绣工精湛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修养,针法遒劲有力、针针到位,与画师配合默契,从而达到刺绣技艺的至高境界。
二、扬州“宫廷绣”的发展
扬州宫廷刺绣的发展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建都广陵,“凿山铸钱、煮海为盐”使扬州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城市,刘濞生活更是极为奢侈,据《文选·班固<西都赋>》载:“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期间。”从此描述中可见当时扬州宫廷绣的繁盛。1980年,扬州西北高邮天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出土了迄今为止扬州最早的刺绣实物,内容多为变体的云纹、瑞兽、卷草图案,黑色部分为瑞兽图案,红色则为一些变体云纹,采用多种丝线进行绣制,丝毫不逊色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
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加之隋炀帝三次巡幸扬州,多次修建离宫别苑,装饰也是极尽奢华,宫中所用衣饰皆是精美的刺绣物品,无形中推动了扬州宫廷刺绣的发展。相传,隋炀帝来到扬州,当地官员把树用绣品缠绕起来,当作树的枝叶,可见当时扬州刺绣产量是很大的。
唐朝,是一个富庶繁华的代名词,扬州宫廷绣也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发展的时期,据杜佑《通典·卷六》记载,每年扬州地方向宫廷进贡的丝织品和精致袍服有“蕃客锦袍五十领,锦被五十张,半壁锦百段,新加锦袍二百领,青铜镜十面……”。刺绣技法在此前辫子绣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平绣等多种针法,相互融合,使得绣品更加华美,极具装饰性。
明代是扬州宫廷刺绣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明代的官营制造局规模较大,除设立一些中央制造局之外,还设立了不少地方制造局,如苏州、杭州等,主要的用途就是供应宫廷和官府每年所需布匹。当时扬州依靠京杭大运河的便利,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此条件下,扬州宫廷刺绣吸取了苏州刺绣的典雅精致和上海顾绣多变的针法,越发精致,技法不断增多,精细程度日益提高。随着不断的发展,成为当时与苏州刺绣和上海顾绣并驾齐驱的“三大刺绣”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乾盛世,扬州绣品被清廷确定为贡品。乾隆年间,朝廷通过两淮盐政每年向扬州征收绣品,要求甚高,数量可观。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全宗进单》记载:“有各种缎绣龙袍龙褂12袭、各种中小件刺绣如香球、香袋、迎手、塌垫、靠褥、插屏等共60多件(对)。”其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一月初两淮盐政李质颖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八月初五两淮盐政全德进贡的“三蓝缎绣洋线九龙袍”“绣石青缎四团洋金龙褂”等龙袍龙褂就有10袭,扬州绣品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大。此外,清代在扬州还设立了制衣局,专为皇室进贡衣服和衣料。而在被称为“清代扬州社会百科全书”的《清宫扬州御档》中又有关于扬州制衣的记载,并在两淮盐运司专门设立了“制衣局”。康熙三十三年,当时扬州两淮盐运司北侧彩衣街上,有“制衣局”之设,同治三年,两淮盐运司又为皇帝大婚准备衣物。有关这方面的记载颇多,可证当时扬州刺绣与清朝宫廷密切的关系。
结语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随着清朝统治的灭亡而结束,扬州宫廷刺绣虽失去了发展基础,但其曾经辉煌的历史不容否认,在一些方面,正是有了宫廷绣为基础,文人绣、写意绣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当前,扬州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传承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以为,在“向前看”的同时,不妨停下脚步适时访古,或许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钱中声《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刺绣》 广陵书社 2015.9
作者简介:
杨春屏,1972年出生,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刺绣创作27年,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