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以主旋律苏绣巨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例浅论苏绣创作中作品内容和思想性的相关联系,通过一系列思考过程,阐述艺术技巧与思想性之间的联系,并对于苏绣艺术创作中思想性的重要性提出讨论,同时为苏绣创作如何去静心选择更好的视角和切入点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关键字:苏绣 创作中思想性
巨幅苏绣作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简介
2016年10月国庆前夕,我领衔参与创作的长281厘米宽145厘米的苏绣巨幅绣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创作完成并在中国文联举办封针仪式。
该作品参照著名画家蔡亮和张自嶷合作绘制的巨作油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又名《三军大会师》),采用乱针、平针、施针、戗针等多种苏绣针法,由我和老中青三代16位绣娘历时11个月,用近200组色系、近千余种颜色丝线,纯手工绣制,以苏绣丝线特有的质感风格再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震撼人心的场景。其技术难度之高、用线数量之大、人物数量之多,在苏绣艺术创作史上难得一见。
用苏绣这样一种既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卷,用传统的手工艺术纪念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在苏绣艺术领域还是首创,该作品也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苏绣艺术创作中思想性的重要性
一件优秀的苏绣作品的构成,应该是由内容和思想两部分组成。其中苏绣作品的内容,是构成作品的骨肉,主要体现在图案,针法,艺术特色等,苏绣作品的思想性则是构成做的灵魂,主要体现在苏绣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蕴藏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启迪意义。
长久以来,我们在创作苏绣作品的时候,都非常重视作品的工艺特性,甚至艺术特色,尤其是针法,材质,风格等等。当然,这并不是不好,但对于一件足够优秀的苏绣作品,光有骨肉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灵魂,那就是作品的思想性。思想性来源于创意构思,而以作品表现形式为载体,最终呈现的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播。
苏绣艺术创作中思想性的典型表现
1、反映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应具有时代特点,它的作品需要反映时代需要,与时代相匹配,否则,就不是好作品。
作为苏绣文艺工作者,我们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多出好的作品、精品,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这就需要文艺作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苏绣文艺创作,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既是时代的需要,又能够受到市场接受。
2、体现民族精神
苏绣是一门民族艺术,而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和灿烂。因此,民族精神的体现是苏绣作品中思想性的又一典型表现。
社会主义文艺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它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更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质量,所以,必须牢牢把握文艺前进的方向。习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要求相一致,与人民的希望相吻合,否则,就不受欢迎,就站不住脚。
3、传播正能量
苏绣艺术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而苏绣作品的思想性也是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参与者,因此苏绣作品的另外一个典型思想性体现就是传递正能量。
苏绣作品,用其艺术美感带给人们视觉享受和美学满足,它的思想性更是应该能够带给人们启迪和思考。弘扬社会主旋律和体现民族精神的苏绣思想性表达,共同构筑了苏绣作品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传播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思考,对民族的热爱,对家国情怀的强化,苏绣巨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之下创作完成。作品中的思想性蕴含了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对新中国成立伟大历程的回顾,对人类历史奇迹长征精神的忠心赞颂。这些共同组成了这幅巨作的传递正能量的思想性,希望人们通过这幅作品引起更多的思考,生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努力奋斗,共同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起加油。
思想性与苏绣创作的视角选择的关系
我们讨论了苏绣作品中思想性的重要性和典型表现,那么如何选择更好的创作视角实现这种思想性的表达呢?
笔者认为,原创大型苏绣创作的视角。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创作立意,在题材选择方面,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画面美感或者针法表达的难易。更应该统筹的把握创作全局,用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去选择创作视角,赋予作品思想性的灵魂,让作品在美好的形式展现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思想价值,不仅促进人们思考和回味,更加能促进苏绣文化艺术的良好传播,因为有灵魂的作品才能源远流长。
结语:苏绣艺术发展到今天,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在现代苏绣文化艺术领域,我们苏绣从业者要转换工艺思维为创作思维,在努力提升作品的思想性方面下功夫,从而提升苏绣作品的整体艺术价值,赋予苏绣作品灵魂,更好的参与现代文化复兴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童芸 《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刺绣》 黄山出版社 2016
2、张海天 《中国学术研究》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
徐祥云女士,1963年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是苏州著名刺绣艺术家,素有“德艺双馨”刺绣名家之美誉,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镇湖刺绣协会会员。1992年创立苏州祥云刺绣工艺厂,现为苏州雲裳绣艺有限公司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