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需要在市场化生产中传承,而市场化生产,需要绣娘们不断地创新,在保留艺术精华的同时,紧跟新时代的审美。可以说,苏绣从工艺品走向艺术品,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必然的方向。不同种类的平面艺术,有共通的美学元素。我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苏绣工作的实践认为,跨界借鉴油画等其他平面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和理念,以拓展苏绣的题材空间、提高苏绣的艺术表现力,是苏绣艺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苏绣 油画 创新
一、苏绣题材、技法创新不足
苏绣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地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门类之一,具有构思巧妙、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位居全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首。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苏绣已形成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长短针)、戗针、平针、乱针等10多个大类40余种针法。近年来,苏绣作 品在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广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亲睐,成为苏州具有浓厚艺术文化特质的代表性艺术门类。在我的家乡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目前有8千绣娘从事刺绣工作,30%的男劳动力也从事与刺绣相关的工作。此外,镇湖还兴建了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每年的刺绣产值超过10亿元,作品数量约占苏绣总产量的80%。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镇湖苏绣”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产品--镇湖刺绣》地方标准也宣告问世。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然而,近年来,受市场饱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全国刺绣产业热度有所减退,苏绣也不例外。业界分析认为,出现这一现象,除上面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绣创作存在较严重的“重传承,轻创新”问题,导致绣品题材老化,不外乎花鸟、猫狗、人物肖像、山水之类,表达手法上也缺少创新,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持续性的“造血”功能,最终引发越来越“挑剔”的求购者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二、借鉴油画创作技法,促生苏绣作品创新
面对问题,苏绣绣娘和社会各界在思考新思路,在探索新方法。我的创作经验是:跨界融合,在绣品绣制过程中借鉴油画的画面内容和呈现手法。
10多年前,我在参观朋友画展的时候,被展厅内的油画所吸引,那种与苏绣迥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深深震撼着我。我突然想到,油画颜料、苏绣丝线光泽度都比较强,有相似之处,能否在苏绣中引入油画的画面和技法,让作品更具表现力?
于是,我开始了这一方面的尝试。我的第一步是仿制世界著名油画作品,如安格尔的《泉》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开始,我只知道借鉴画面内容,却不知道表现手法上如何实现苏绣与油画的结合,后来想到,乱针绣适用于色彩较为丰富的作品,是一种似乱不乱的刺绣,因此,在绣制过程中我就采用了乱针绣的技法。但由于当时我对油画了解不够,最后绣品的效果跟真画还存在一定差距。
各种平面艺术的造型美学技巧是相通的。为了丰富苏绣的创作技法,我专门报名参加了油画学习,师从苏州著名油画家钱流。经过2年时间的学习,我对油画的特点、绘制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如何进行油画造型、如何表现明暗色彩。随后,我把所学的技巧借鉴运用在绣品绣制中,果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以绣制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无极》为例。赵无极的画作以西方绘画的形式以及油画的色彩技巧而闻名,并且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创造了色彩虚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创新型绘画题材。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我翻阅赵无极老师的画册,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我想,一幅好的苏绣作品如果想吸引别人的目光,也应该像赵无极老师那样,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题材。经过反复比选,我从画册中选择了一幅没有题目的作品,作为自己绣品的蓝本。
这是一幅比较抽象的作品,画面像火山迸发,又像白鹤展翅,又像瀑布、气流。绣制的过程难度非常大。因为赵老师的作品是即兴而发,所以笔触随意,难寻其规律。另外,这幅作品的色彩太过丰富,浓重与稀薄兼具。我把所学到的众多针法运用其中,打底时用“打籽”针法(即针线穿过苏绣底料的时候在面上打结)来凸显画面的层次, 浮动于画面的空间和色彩中,使画面看似有形却无形,表达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并且似实非象,体现了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这幅作品绣成后,我为之取名《无极》。2017年5月,在由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这幅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唯一的金奖,这是对在苏绣创作中借鉴油画画面和技法的最好肯定。
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由苏绣大师顾文霞、著名美术家范贻光指导,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绣娘卢招娣领衔绣制、16位苏州绣娘耗时11个月完成的苏绣巨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就以著名画家蔡亮和张自嶷夫妇1977年合作绘制的巨幅油画为蓝本。这幅绣品2016年秋在中国文联艺术大厅展出,得到各界好评,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三、跨界借鉴融合,拓展苏绣艺术创作力
对于这一成功,我认为主要是通过跨界融合,拓展了苏绣的艺术创造力。
油画凭借具有较明显优越性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和手法丰富多彩,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薄可厚,可通明与不通明,可极度具体地、细致地表现造型和视觉的特征,再现对象在具体的时间、空间里的光色关系、明暗层次、形体结构、空间感和质量感,具有丰富、厚重、沉着和画肌细腻、有光泽感等特点。
绣娘在绣制苏绣作品时借鉴油画的内容和技法,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具国际视野,实现了中西合璧,自然会受到更多受众的欢迎,可以让苏绣走进更多人心中,更好走出去。此外,这种借鉴,还有利于促进苏绣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华丽转身,通过绝版生产或限量生产,保证其艺术性和艺术价值。
以苏绣再现油画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而是发挥苏绣的独特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针法的选择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应该重点选择乱针绣。这种针法可以以针代笔,颜色千变万化,颜色可叠加,与色影融合,凭借丝线的上千种颜色,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苏绣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上,我们一方面要依托传统文化,“以我为主”,让苏绣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优秀艺术,“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实现与时俱进、与世俱进,永葆文化生命力,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相信随着更多人在更多领域的跨界融合尝试,苏绣艺术将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在一枝独秀的同时,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作者简介:
卢梅红,生于1970年,江苏苏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刺绣协会理事,梅红绣苑 (庄) 创始人。卢梅红成长于刺绣艺术之乡——镇湖,母亲是著名的老一辈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卢菊英,自幼培养了扎实的刺绣基本功。成年后,卢梅红先后师承于苏绣艺术大师王祖识、顾文霞等名家,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卢梅红传承了刺绣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并在针法和题材上开拓创新,融绘画、摄影的表达效果于苏绣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卢梅红所绣制的人物肖像、动物、花卉、风景、绘画等,集苏绣的八大特点于一体,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光洁细腻、栩栩如生,作品深得各界的好评与收藏,屡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