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橄榄核雕历史悠久,其精湛的技艺流传至今。艺术生命是悠长而灿烂的。但我们不难发现,前几年的“核雕热”正悄然消退,核雕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核雕从业经验,对当下橄榄核雕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核雕 发展 问题 建议
核雕艺术之所以能深受历代收藏者和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就是因为它能通过一粒小小的橄榄核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境,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来,由于消费者的热捧,市场的热度催生了更多工匠投身于核雕制作,核雕行业迎来了巨大发展,然而,毋庸置疑,在核雕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给核雕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唯有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核雕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一、橄榄核雕历史与现状
橄榄核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了明确记载,明朝宣德年间著名核雕工匠夏白眼在当时被誉为“鬼工”。根据《核工记》记载,到明末清初,核雕工艺堪称一绝,江浙一带流行收藏核雕精品。清朝乾隆年间更是出现了杜士元等核雕名家,核雕受到热捧,逐渐形成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民国时期苏州一带涌现了殷根福、须吟笙等著名核雕工匠,继承和发扬了核雕工艺。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工艺雕刻厂、东山工艺雕刻厂等成立,系统性地培养出了大批核雕艺人。
如今苏州从事橄榄核雕的手艺人数以千计,年产值超过亿元,行情起起伏伏,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二、橄榄核雕发展存在的问题
核雕属于雕刻类工艺美术,对于雕刻作品而言,材质、题材和雕刻工艺三方面是必须得到审视的,当下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核料材质下降。橄榄核具有容易开裂、容易虫蛀、发霉的特点,同时橄榄核的体积较小,核雕工匠要在上面精密操作必然要求核料质量好,不然更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产自广东省和广西省南部地区的乌橄榄核因其体积相对较大,质量相对较好,是常用于核雕雕刻的原料。一些不法商贩见近年来核雕市场升温,在核雕原料上做手脚,随着原料价格水涨船高,甚至一度出现“料比工贵”的局面,影响了核雕艺人的积极性。这是不利于核雕行业发展的。
第二,内容题材缺乏创新。核雕历经百年传承、发展,历代核雕工匠给后辈留下了诸多传统题材,但现阶段市场上依然是传统题材为主,例如十八罗汉、核舟、菩萨等,题材方面缺乏新意。即使有新题材出现,也会因为缺乏相关产权保护而被争先效仿,打消了一部分核雕匠人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当下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审美潮流也在不断变化,如果题材方面不推陈出新,市场上就只有几个屈指可数的题材,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是不利于整体行业发展的。
第三,新雕刻方法的冲击。高科技的发展推动机器生产的先进性,当下机雕正渗透入玉雕、木雕、刻章等行业,核雕产业也面临着冲击。机器雕刻速度快,具有高复制性,其精度虽然存在问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正逐步完善。如果仅是用机雕进行打磨粗加工,能给核雕制作提供便利,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省了人工成本。但如果以机雕冒充手工雕刻,就会带来商家诚信问题,势必给整个核雕产业带来威胁。
三、 当代橄榄核雕发展建议
面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核雕工匠技艺的同时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一方面,橄榄核雕艺人应审视自身,自立自强。核雕是先人给予我们的馈赠,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而不是仅仅依靠它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橄榄核雕艺人应该多参加系统性的艺术培训,提高自身对审美的解读,通过交流来了解当下审美潮流,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
第二,发扬创新精神,研究出更多创新题材。核雕作品的题材关系到这件作品面向的消费受众,例如根据笔者多年的销售经验,荷花题材的核雕作品更受女性欢迎,因为女性消费者更追求家庭、婚姻的“和和美美”之意。所以核雕艺人应多看、多了解、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手法,比如绘画、泥塑等,汲取更多优点来扩充自己的知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借鉴长处,不断开创新的核雕题材。当然,核雕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一根本,核雕产业将无立足之地,因此也要注意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丢失了传统技艺,我们可以在不破坏核雕技艺的韵味的同时,甚至还能将一些西方的雕刻手法融入核雕技艺中。
第三,合理运用新技术。任何行业都是在发展的,无论是工艺还是题材,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核雕发展至今,说明它是能够时代变化发展的,比如机雕,工匠们可以使用机器打胚,进行粗加工,再用自身的手艺合理雕刻,处理细节。既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新技术,那就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利用它,取长补短,将冲击化为动力,正确利用现代化工具为手工技艺增添亮色。
第四,希望相关部门积极规范核雕行业。当下核雕行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往往一个新题材诞生后争相模仿,导致核雕工艺品产量虽然骤增,但题材却缺乏创新。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鼓励政策,加强核雕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市场服务。相信在行业受到规范以及各核雕艺人的自我努力下,核雕界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2008年,核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新一代核雕工匠不仅要继承前辈的技艺传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精髓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更要与时俱进,创意创新,博采众长,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个性标志的作品,为苏州核雕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汪子倩.苏州市核雕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院报.2014.6.
[2] 王怀岑.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苏州舟山核雕现状浅析[J]. 美与时代:中, 2014(11):75-76.
作者简介:
程杰,女,1970年生,工艺美术师,在长期的核雕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荣获工艺美术精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