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签名的设计

[日期:2018-10-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数码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遍布我们的生活之时,签名--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文件、信函、单据、合同、留言簿上得到了突显。它既是证据的代表,又是可触摸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是签名作为树立自己最佳形象的手段之一,在现今的社会得到了激励和扩大。“寥寥数笔”是符号化、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美感的在二维空间的完美表述,是识别功能、形象功能和美学功能三方面的集中表达。既可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又可分离自信与尴尬的场面,因而人们现在以从未有过的态度重视着它,艺术签名在悄然成为时尚,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关键词:符号化     个性化    美感    


      就现在的社会生活而言,我们可以不用每天吃早餐,但每天不可避免的要签上几次自己的名字。父母所赐予我们的东西,有两样将陪伴我们终生,一是我们的躯体,二是我们的名字。

      还记得鲁迅小说中那个可怜、可悲又可憎的阿Q吗?他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家室,没有固定的工作,即使当头挨人一棒,也尽量以“儿子打老子”之类的混账话来为自己解气,精神却依然快乐自大。后来他糊里糊涂被人当作强盗抓起来,弄得要杀头了,他仍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临刑时,法官要他在供词上画押--签名的时刻,颤抖的手才真正提示他:自己什么也不是!留下没能画好一个圈的遗憾。

       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如此的快捷,以至于以前需要手写的文字,现在都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了,但我们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合同、书信、信用卡及一些票证,签名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多。此外,高科技复制技术日渐先进、作伪手段无孔不入,签名也就更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一、签名的含义

       1、签名的由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由商代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简体汉字。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主权和方便人们文书交流,把当时多国不同的文字统一起来,采用竹木简记录资料。东汉蔡发明造纸术后,竹木简的地位被迅速取代。到了南北朝时期,“花押”这种签名字体被大众所用,这种字体的特点在于它书写时,或首尾相边,或诸字合一。元朝时,写好的花押被印刻成章然后盖在各种文书上,以作签名之用。至明清时期,众多文人墨客对书画落款、签名的讲究把签名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到了近代,钢笔以其携带方便,书写快速得到人们的青睐,这门艺术被称为“钢笔书法”,“硬笔书法”,形成了实用、艺术于一体的“签名设计艺术”。

       2、签名的演变

       我国古来的英雄大多都有“美名”情节,“流芳百世”是人们毕生都向往的目标。哪怕是占山为王、拦路为贼的强盗,往往也会挺起胸膛大喝“老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名”者“性命”也,是不能随便修改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的象征和灵魂,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姓名都可以随便将就的话,那么他什么都可以无所谓了。

      因此,在我国,签名很早就得到了重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千古流传的法帖中的签名得到证实:魏时的钟惩,签名笔致舒展;东晋的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签名各异,形态生动;唐代的韦涉签名特别花俏美丽,有五朵云之美誉等等,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位大书法家的签名都有自己的特点。

      历史上最广为人知也最有意思的是我国明末清初江西一位皇族画家朱耷作画时使用的一个行书签名。我们看到,这个签名即使在今天看来可读性依然很强,明白无误写的是“八大山人”(朱耷的道号),但是出身尴尬、命运古怪的朱耷,却在这个小小的签名中卖了个关子,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人世艰辛、变幻莫测的感叹。

      朱耷对于自己的签名署款可谓是煞费苦心,正如现在许多人将自己的名字画成一个图案或故意合成别的字一样,其个人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签自己的名,别人无法说三道四乱“栽赃”,历史上无数因文致祸的教训使得许多的文人特别注意使用文字的安全性;二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可以在这几个有限的字中隐藏一些个人的好恶或者希望。因此,从这两点来说,签名的功能不同与平日书写已毋庸质疑,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的说签名有时是个人情感的最后隐地,也是一个人最起码、最自我的艺术活动的素材。

        3、签名的意义

       (1)签名,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代表着你的尊严、你的地位、你的权利、你的义务、你的观点、你的态度等等。比如,领导人签署某项命令、法令、文件等;企业界人士签署某项贸易协定,合作意向书等,我们几乎每天都有着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的签名,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签名无疑在文明社会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2)老祖宗把"字如其人"的认识从古延续至今,名字是一个人一生中书写率最高的文字,签好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自我艺术活动素材,能表现出一个人特别的情调。

      4、签名的类别:按照目的划分主要分为两大类

      (1)社会化签名:强调清晰明了,适用于公务场合,我国的一些领导人的签名就很富有艺术性。

毛泽东同志的签名,或直写,或横写,各不相同,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周恩来同志的签名端庄大方,稳健雄浑。他们的签名,充分体现出领袖的风采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2)生活化签名:突出符号情趣,例如:明星的签名.

      二、一个姓名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签名方法,有时从形式上一时很难断定优劣,有没有基本规律帮助判断和选择呢?

      1、识别功能

       笔画清楚,书写便利。签名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果你的签名别人看不明白,书写也不便捷,那么这个签名即使设计得再漂亮,也不够实用。

       2、形象功能

      签名是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表示着一个人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签名来预先认识某个人。从笔迹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签名大致可以透射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和文化涵养等。签名的熟练程度、线条的变化意韵、结构的风格特点等,都可以折射出你的文化修养。如果线条生硬、草率,结构缺乏对美观的把握,章法杂乱,不具备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至少表明你性格上散漫、生活和工作上缺乏条理,不具备有张有弛的节奏,甚至于处事草率。

      3、美学功能

       签名也常常具有普遍的审美效应。它是字与字的连结,却又远远超出了字形和字义的界面,它是一次有意或无意的记录,但记录的并不仅仅是某种确定的意义和感情,更使人想到某个遥远的年代。签名是一种生命的物化,是一种生命的永恒性的停留,是一种自我的表白。

      (1)符号化特性

      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所以,一切人与事、人与天(自然)以及人体的本身都是符号或是被符号化的。

      签名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创作过程。通过签名,在平面的空间中对视觉对象的位置、比例等相互关系进行设计,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签名设计者,作用到受众心理的思维过程,而这种作用正是依赖于签名而完成的。签名可以说就是一种符号。签名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为依据和手段的。由此可以看出,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一个成功的签名设计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一如苏珊·朗格所言,作为一种艺术的情感符号,它的“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融为一种经验,即融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美的直觉”。

     (2)突出个性

      这是一个更多的发掘符号的特性、更准确的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受众正是通过签名与自身经验加以理解,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签名作品,这时就成为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他人准确、快速、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由此可以说,签名也是表达一种思想感情的工具。如果你的签名别具一格,有韵味,有特点,则会使人赏心悦目,甚至令人过目不忘,为你的形象增添光彩。

      特色: “钱”字第一笔写得异常粗重。而整个“钱”字也写得非常大,并且同下面部分的笔画隔开,而“钟书顿首”几个字虽小,却以密密匝匝的细线形成一个较复杂的笔画组合并和日期紧凑一处来同“钱”相“抗衡”,显示了钱钟书的机智、幽默的“顽童”性格。

      构成: “钱”写得很大,而“钟书”二字相对较小,并且“钱”的笔画粗重而“钟书”二字笔画较细,从表面上理解,这种写法很明显使签名失去厂平稳,于是作者通过如下两点使签名获得平衡。

      “钟书”虽然写得很小,但它们紧靠在一块,“书”的第二横向左猛突,开拓出大片空间为下一步做准备,同时加上“顿首”紧靠在“书”的下方,使得“钟书顿首”几个字虽然很小,但纵向的气势已弥补了不足。

      三、关于签名设计的结论

      艺术签名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的表达,因为签名创作的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化过程。一个好的签名设计往往要包括识别功能、形象功能和美学功能,在这三个方面之中又以第三方面最为重要。在签名设计给汉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汉字的演变向多方面发展的同时,平面设计在其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艺术签名需要平面设计师的参与,只有如此,艺术签名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才会更适合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印泉.《曾印泉签名设计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08

[2]王健.《现代签名设计》.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04

[3]张海清.《汉字签名与印章设计艺术》.金盾出版社,2008.10

[4]王玉孝、司惠国.《签名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07

[5]黄德杰.《艺术签名宝典》.重庆出版社,2006.07

[6]冯彬.中国百家姓签名艺术精粹.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09


作者简介:

      陈玲,1980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大学美术学院,现就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工艺美术师,资深设计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邮政特聘“中国集邮票品设计师”,ADOBE公司中国区授予“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致力于艺术设计的创研与实践,在形象设计、集邮品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多项大型项目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曾获得江苏省“五一技术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奖项,并获奖2015-2016年度全国最佳集邮品评选客户定向类三等奖、2015-2016年度全国最佳集邮品评选集邮品类邮册类二等奖、2016“文创宜兴”旅游商品创意大赛银奖、第十三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长三角地区集邮品最佳设计奖”、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一等奖、江苏省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广告节黄河奖入围奖、第十四届中国广告节南京地区优秀奖等奖项,设计作品曾入选“南京大学美育之路——雕塑艺术研究所教学18周年暨美术研究院专业学位教育10周年师生作品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