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州陆慕,地处阳澄湖畔,因其土质细腻光洁不含沙,谓之“澄泥”。陆慕有两门御贡手艺,有赖一方澄泥,得以历经明清,延传六百年。一种是陆慕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故称“金砖”;另一门便是陆慕蟋蟀盆。“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足以窥探出这一技艺的精贵。
关键词: 陆慕 历史南盆 北罐
早在南宋末年,陆慕产的蟋蟀盆便已走进了皇家深宫,相传时为丞相的贾似道喜斗蟋蟀,所有精致的蟋蟀盆,便是陆慕余窑村特制 的。当时苏州有民谣传唱:“赚绩(蟋蟀)叫,宣德皇帝要。”陆慕蟋蟀盆,那时可谓声名大噪。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内仍珍藏着明清宫中蟋蟀罐多种,其中就有自明宣德年以来陆慕出产的各式蟋蟀盆。目前,陆慕蟋蟀盆制作工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一、陆慕蟋蟀盆历史源起
苏州陆慕,地处阳澄湖畔,因泥土无杂质,不含沙,质地细腻,谓之“澄泥”。陆慕有两门御贡手艺,有赖一方澄泥,得以历经明清,延传六百年。一门是陆慕金砖,明代建造故宫,便用陆慕金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故称“金砖”;另一门便是陆慕蟋蟀盆。
然“斗蟋蟀”兴起于唐玄宗时,明清时期,此风更甚,天子黎民,皆好此道。
“斗蟋蟀”兴盛,各类蟋蟀器皿便随之而生,衍生出“南盆北罐”之说。澄泥烧制蟋蟀盆,光洁细腻,透气性好,敲之有金玉之声,是”南盆“的代表。
陆慕镇烧制工艺蟋蟀盆历史悠久,以制作精巧驰名。明朝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蟋蟀)之戏”,皇帝朱瞻嗜好养蟋蟀、斗蟋蟀,曾“敕苏州知府况钟”,不惜重金,岁征蟋蟀,一次就要一千只。民间曾流传“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之说。斗蟋蟀之风在民间亦很盛行,于是各种精致灵巧的蟋蟀盆应时而出。
其烧窑业素来发达,自认形成了蟋蟀盆的重要基地。陆慕土质细洁,所以烧出的蟋蟀盆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明代李立羽《戒庵老人漫笔》中“陆慕促织盆”条载:“宣德时苏州造促织盆,出陆墓邹、莫二家。曾见镂雕人物,妆采极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邹家二女名也,久藏苏州库中,正德时发出变易,家君亲见。”《吴门补乘》形容“陆墓窑户如鳞”,其中就有专门烧制蟋蟀盆的小窑。叶昌炽《泊陆墓镇》有诗云“今日虫天(蟋蟀)正安稳,秋风看制半闲盆”。
民国的《吴县志》称赞陆墓镇(今陆慕) “制蟋蟀盆甚精”。而《吴门表隐》赞陆墓镇(今陆慕)烧制的蟋蟀盆“雕镂极工巧”,“明宣德时邹大秀、小秀姐妹创始”。邹家先后有邹宏发、邹唯新、邹显之、邹振荣等,均为明清著名的制作蟋蟀盆大师。
“文革”期间,因蟋蟀盆为“玩物丧志”之物,一度停业冷落。1981年开始,御窑村和南窑村有一批农户,抽空烧制蟋蟀盆,当时还不能公开烧制,只能躲在房间里做盆坯,到夜深人静时才敢烧制。还时常担心被敲毁磨具和拦截成品盆,因此,生产数量很少。蟋蟀盆拿到苏州玄妙观出售,一只盆时价三角到四角钱。此后制盆农户逐渐增多。
20世纪90年代,烧制蟋蟀盆一度达到鼎盛时期。至二十一世纪,陆墓御窑村、南窑村和日益村有百余户烧制蟋蟀盆,涌现出叶逢春、袁中华、苏晓红等一批制盆高手。他们继承烧制蟋蟀盆的传统工艺,并有超过前代的制作和技术。产品供不应求,销往上海、南京、无锡、杭州、温州、天津、武汉等地,并飘洋出海。
历代蟋蟀盆名家一览表
明代:于淑宁、于瑞章、王同友、吴中高、曹惠章、曹念慈、曹习章、邹奕菱、邹御臣、邹敬桥、邹亿清。
明末清初:于成章、于九皋、于有亮、于庭侯、于玉章、王孙监、邹宏发、邹振宗、邹显文、邹显明、邹元隆、李公亮、李洪亮、李圣侯、李德茂、李东皋、李东旭、李圣明。
清中前期:王南林、李东明、李南山、李季芳、李焕章、邹维新、邹东帆、邹云亭、陈尚荣、杨彭年、袁庭爵。
清中后期:王锦荣、李瑞森、李瑞荣、李正新、李云山、李锦堂、李锦山、袁恒盛、袁鸿石、袁陶山、邹桂兴、邹顺兴、杨焕章、殷叙兴、殷聚兴。
晚清:王义兴、王云樵、王通和、王永芳、许天顺、许元顺、许永顺、许瑞兴、许明发、朱协兴、朱公兴、袁万兴、陈顺兴、陈福宝、鲍茂生、曹元泰
晚清民国:朱松亭、王光盛、李万记、李介福、杨鸿兴、杨聚义、杨义兴、杨同兴、沈鸿兴、沈源兴、潘全记、潘顺兴。
现代:袁中华、苏晓红、蒋泉林、沈世南、曹超、许和尚、沈水生等。
二、陆慕蟋蟀盆基本款式
陆慕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南宋以前已有雏形,当时制作者无模具,全用手工捏制造型。像元代蟋蟀盆上面竹片的拓印,手指的纹路清晰可辨,最早的盆均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所制的蟋蟀瓦盆精致非凡,种类繁多。以款式分有竹节高盆、马蹄盆、腰鼓盆、凹口盆、八角盆等;以图案分有山水、人物、龙凤、鸟兽、花卉等,珍贵的盆还镶嵌金玉珠宝,名曰百宝镶嵌盆;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盖上常有“龙”、“虎”或“梅、兰、竹、菊”等字样;盆的底座有平底、凹底及三足、四足和六足,形状又分兽足、圆足、云足和芝足等。
御制的盆,底部有年号,自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蟋蟀盆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形式制于盆底。古代和近代著名的制盆匠人李公亮、李秀芳、李东明、邹显文、邹东帆、于瑞章、吴仲皋都是闻名遐迩的,这些名匠制作的盆已极少流传,都成了稀世珍宝。
三、蟋蟀盆南北两派特点
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北方盆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南方以苏州陆墓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相传南宋丞相贾似道使用的蟋蟀盆均由陆墓余窑和庙前窑所制。南方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
业内将南北两派称呼为“盆”与“罐”,现在已被广大虫友称作是养虫的“利器”。就好比将军手中的宝剑,其锋利程度直接影响到一场战役的胜负。那么话题就出来了,究竟是“南盆”养虫比较好,还是“北罐”养虫比较好。
这就需要就事论事了,问题是“南拳”比较狠,还是“北腿”比较凶?似乎都各有千秋,下面本人就专业知识来解释一下吧。
“南盆”细腻,而“北罐”的泥质紧密,不透气,吸水不够好,且盆壁太厚,早秋盆温过高,不利于养虫。且盆子太重,不便搬动。“北罐”也不是没有优点,“南盆”壁薄不御寒,晚秋盆温太低虫子易老化。所以说早秋用“南盆”,晚秋用“北罐”。
“北罐”的泥质确实很紧密,但并不代表它不透气,这是北方人更热衷于“盘罐”。往往把罐子盘的油光锃亮,使人联想到瓷器。瓷器当然是不透气的哦,但是说“北罐”始终还是瓦罐,从吸水上来说确实不如“南盆”。壁厚也是事实,北罐”的厚壁1.5CM与“南盆”的薄壁0.6CM,一般春秋在同等的环境下,盆内温是差别不大的。
这种大约从唐代起,蟋蟀盆作为贮养的器具,民间就流行起蓄养蟋蟀作为娱斗的游戏,发展至今成为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一大门类,着实令人欣慰。
参考文献:
[1] 袁中华. 《蟋蟀盆的制作工艺》.江苏:艺博网, 2015年6月16日
[2] 曹超. 《《古朴典雅的陆慕蟋蟀盆》》.上海:上海工艺美术,2013年第三期(总第117期)
作者简介:
曹超,男,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1977年生。作品细腻,擅于创新。于2009年在苏州相城区陆慕创办“陆慕南窑工艺所”工作室。从事蟋蟀盆制作二十余年,其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专业评比活动中斩金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