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进校园-浅谈核雕艺术的传承和推广

[日期:2018-11-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州的核雕很早就闻名于天下,民国时期,舟山村核雕开始兴起,并且逐渐成为苏州核雕艺术,乃至江南核雕艺术的代表。核雕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核雕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将让核雕艺术走进校园,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核雕艺术,有助于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核雕 校园 传承 推广


      一、苏州核雕艺术的历史与现实

      苏州核雕在明代就已出名,著名的《核舟记》中所写的核雕作品就是虞山人王叔远所做。明代,苏州核雕的兴起与太湖流域文化发达、工商业繁荣密不可分。至清末,都兰桂、杨芝山等核雕艺术家都出自苏州。

      民国时期,虽然苏州的核雕艺术也经历了低谷,但是随着太湖边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该村所创作的核雕产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美誉,更是远销海外。如今的舟山村拥有数百家核雕工作室,数千从业人员。苏州的核雕刀法简洁,形神兼备,所雕刻的人物、花鸟、园林等都栩栩如生,令人称赞。可以说,核雕技艺是苏州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核雕艺术也同其他“非遗”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技艺传承的困境,核雕传承人的平均年龄逐渐增大,核雕技艺也面临着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的困境,在舟山村之外,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年轻人更是少数。其次是核雕艺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进展缓慢。现代文化对核雕等传统手工艺的冲击非常大,欣赏和热爱核雕艺术的群体十分有限,核雕艺术的推广之路也面临着人员、渠道、资金等多方面的压力。此外,由于公众认知度的降低,核雕艺术的产业化之路也举步维艰,以舟山村为中心的核雕产业链,范围小,影响弱,核雕艺术的推广更是十分艰难。

       二、核雕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核雕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后继无人是许多“非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核雕艺术也不例外。因此,让青少年了解并喜爱核雕艺术,是核雕艺术在传承和推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推进核雕艺术进校园,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核雕艺术教育,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核雕艺术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吸引一部分对核雕艺术特别感兴趣的青年学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去,青少年的参与更能使核雕艺术永葆生命活力。

      (二)有助于苏州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核雕所体现的艺术文化特质,是苏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苏州是古老而常新的吴文化的发祥地,鱼米之乡、园林之城、文物之邦、丝绸之府等美誉都凝结着苏州人的智慧和创造。从地理环境来说,水既是苏州的生命之源,也是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苏州文化就是水文化,是由太湖水孕育而生的精致、典雅的文化,核雕和刺绣、园林、评弹、昆曲一样,都是苏州的文化的符号,是苏州文化代表,具有特有的韵味。学生在对核雕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苏州文化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苏州文化。

      (三)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在橄榄核雕传承的同时,也传承了耐心、坚持、专注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艺匠人必须具备的特质,而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的是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只有不断的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手艺,追求完美和极致,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品质。

      核雕工艺文化与香山工匠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将起到显著的熏陶作用。在小小的橄榄核外壳上要雕出千姿百态的形象,需要超凡的专注力、耐力与毅力。学生学习核雕是为了让他们体验到其中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耐力与毅力,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工匠精神。

       三、核雕艺术进校园的实施方略

      (一)鼓励和推荐舟山村核雕大师进校园

      核雕从明代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500多年。核雕舟山村被誉为“中国核雕第一村”,从事与核雕相关工作的有数百人,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核雕大师,近年来,涌现出了宋水官、周建明等一批国家级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核雕工艺精巧,核雕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趣,让孩子们接受这些核雕大师讲解,感受核雕技艺,耳濡目染,有助于核雕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和传播。

       (二)开发以核雕艺术为中心的校本课程

       以核雕刻大师为依托,将核雕刻的内容添加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成立核雕兴趣社团,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核雕教学经验和案例,而且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校本活动课程等。以核雕兴趣社团为基础,将核雕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和传承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其审美鉴赏品味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三)形成独具特色的核雕校园文化

      核雕艺术进校园的根本目的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核雕艺术文化。在校园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核雕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核雕刻艺术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手动脑。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也促进核雕艺术、核雕文化推广。

       在核雕艺术进校园的过程中,核雕艺术不仅作为一种工艺得到了推广,更提高了核雕艺术的精神的品位与文化的高度。核雕艺术进校园拓展了核雕艺术的发展空间,开拓了全新的发展渠道,让核雕艺术具有了更年轻的活力。

      综上,面对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苏州核雕技艺也面临着推广难、传承人少的不利局面。让核雕艺术走进校园,通过核雕大师授课、开展兴趣社团等方式,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核雕艺术,有助于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佘凌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为例,时代教育,2016(02)

[2]叶正亭,苏州核雕,江苏地方志,2018(04)

[3]刘颖雯,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大众文艺,2016(03)

[4]夏静,以核雕课程文化建设助力学校内涵发展──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江苏教育研究,2017(01)


作者简介:

      肖仁康,男,苏州舟山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会员,从事雕刻工作已32年,在橄榄行业中已小有名气,所制作的橄榄核雕受到各界著名人士的青睐及收藏,制作的多个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