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的“功夫”

[日期:2018-11-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州橄榄核雕是典型苏作工艺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原因使苏州橄榄核雕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的体会是核雕作品要真正成为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要具备过硬的核内功夫,二是要具备过硬的核外功夫。

      

      关键词:  内功    外功    工匠精神


     苏州橄榄核雕是典型苏作工艺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原因使苏州橄榄核雕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的体会是核雕作品要真正成为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要具备过硬的核内功夫,二是要具备过硬的核外功夫。我认为核内功夫主要是指从事核雕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而核外功夫主要是指核雕专业人员在具备核内功夫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积累、高超的艺术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我简称为核雕的内功和外功。核雕的内功和外功对于从事核雕艺术的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就像一个人的左膀和右臂。如果我们的核雕专业人员只具备内功不具备外功,充其量只能当一名好工匠,而绝不是核雕大师。无数的事实证明,许多从事核雕的专业人员重内功轻外功、重模仿轻创新、重工艺轻创意、以致在核雕艺术的道路上步履蹒跚、举步为艰,在核雕技艺的发展上遇到了突破不了的巨大瓶颈。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发展的核雕人才,就必须既要练好内功又要练好外功,做到两手都要硬。

      在此,我想就练好核雕的外功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学习投入,不断积累知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是练好核雕外功的首要条件。对一个要养家糊口的核雕专业人员来说,想挤出时间来学习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充电的重要性,必须挤出时间来尽可能地下大力气、下大投入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核雕手工艺人绝大部分只有高中以下的学历,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主要是靠师父言传身教地帮传带,参加文化知识学习的机会很少。所以,更加凸显了参加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我设计的核雕作品中,都融入了许多国学元素,使作品具有厚重的艺术内涵和历史积淀,并把它运用到核雕的创作作品中,我的橄榄核雕作品《百变大圣》就是核雕制作工艺与中国的古典名著相溶合,用橄榄核雕刻的语言来表达传说中的孙悟空的形和意,并付于它更多的生命启迪!作品创作出来后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工艺品礼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中获得奖项,并在参加多次展览会中得到了橄榄核玩家和收藏者的喜爱。这次创作的成功,也是我制作设计橄榄核雕刻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在艺术的殿堂中,学会借鉴与创新。在学习中我经常研究核雕的姐妹艺术,如借鉴玉雕、石雕、泥塑雕、红木雕刻、建筑、佛像雕刻、明式家具、工艺织绣、书画装裱、澄泥砚雕、古铜器以及竹、木、牙雕等行业的精华,在学习鉴赏中“移花接木”,实行有效的嫁接,也创作出一些受人欢迎的作品,核雕作为相对较小又便于把玩的手工艺作品,相对其他传统手工艺品来说似乎更为生活化,从展览摆件、手串到各式各样的挂件,喜爱之人一般佩戴了就不离身,闲时更常置于手中把玩,久而久之便使其越来越富有光泽,更充满了生机和灵性,核雕所塑造的人物、山水、传统故事、还有苏州的特色园林,世间百态尽在其中,意境万千,这是很多现代人的一个理想精神意境载体。虽然这些作品源自其文化,但不同创作者对同一原型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演绎,经过一代代的雕琢刻画,一点点的创新变化,积聚起来就是我们要的在传承基础上的现代化创新。例如我从学校毕业后就跟随师父进行红木雕刻制作,掌握了一些浮雕的原理和技巧,这对于我从事核雕创作以后带来了巨大的益处,在我核雕的设计创作中我运用了浮雕的技巧获得了一定成功,我的核雕作品《浮雕十八罗汉》,作品一面世就得到了认可,并于中国工艺美术术学会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得到评委的好评,获得了金奖。所以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学习的基础上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学习和培养观察能力,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练好核雕外功的核心。如何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是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的前提,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周边的一切事物,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从中悟出事物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这也是一个核雕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在瞬间捕捉事物的本质才能在橄榄核雕中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

      除此之外,需要自觉培养“工匠精神”。苏州作为工匠之乡,有着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核雕工艺也是历史悠久,相关的文献记载也较为全面,通过对核雕工艺著作的研究与描述,在实际创作中体会从古至今核雕名家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核雕创作者以其踏实勤奋、从容独立、摒弃浮躁、精工细作的工作态度所奉行的“匠人之道”,并由此创造出精美的核雕作品,历经几千年铸就的“工匠精神”与“匠人之道”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执着,是一份坚守,也是一份责任。

      综上所述,核外功夫实际还是核内功夫,只有同时练好了外功和内功,自觉培养“工匠精神”,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高超的核雕技艺和文化内涵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核雕艺术的百花园增添更加亮丽的色彩,引领核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袁牧,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1

【2】《吴中绝技.中国核雕》,叶志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

【3】 《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核雕撷美》,迟锐、黄玉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

      肖仁康,男,苏州舟山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会员,从事雕刻工作已32年,在橄榄行业中已小有名气,所制作的橄榄核雕受到各界著名人士的青睐及收藏,制作的多个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