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创新思路

[日期:2018-11-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核雕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过我们的前辈雕刻和发展之后,雕刻作品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新时代发展中,核雕题材的创新不应该停滞不前,要与时俱进、创作创新,才能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标准的作品。本文对核雕的创作创新进行思考,浅谈核雕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核雕     创新    设计


      核雕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过我们的前辈雕刻和发展之后,雕刻作品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但在近年来,核雕作品题材出现了“创新缺失”的现象,作品题材依然大多为传统题材,无法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作品,阻碍了核雕艺术的发展。本文对核雕的创作创新进行思考,浅谈核雕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思路。

      一、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如今,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不断加深,措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核雕创作中来,同时也吸引了喜爱传统工艺品的大批消费者。随着新一代年轻核雕工匠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到核雕创作中,核雕市场上慢慢出现了一些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作品,但近年来,核雕市场依然产生“创新缺失”的现象,创新题材的作品较少。这种创新缺失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一成不变,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十八罗汉、弥勒、达摩等传统题材依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产品,是每一家核雕工作室必有的题材,并且在款型、雕刻形式上一模一样,久而久之就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二是一但有创新题材的作品上市,短时间内就会被模仿制作,一些创作者缺少申请外观专利的意识,就会被磨灭创作热情。三是核雕虽然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一味如此会改变手工技艺的含量,从艺术品变为批量生产的商品,在欣赏性和收藏价值方面大幅下降。

      因此,随着新时代审美潮流的快速发展,核雕题材的创新不应该停滞不前,核雕工匠们充分发挥创新设计思想,与时俱进、创作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竞争。

      二、工匠的创新精神培养

      要培养创新精神,“静心”至关重要。核雕艺术是我们的前辈给予的慷慨馈赠,我们要继续传承这一技艺,就不能只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核雕不仅是商品,更是工艺品、艺术品,不能仅用金钱来衡量核雕所表达出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艺术工艺的美感,它更包含核雕工匠投入其中的匠心与精力,要全身心投入到核雕创作中,就要静下心来从事它、热爱它。

      但光靠一腔热爱之情也是不够的,核雕工匠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充专业知识,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雕行业工匠提高自身能力不仅仅是提升自身技艺,同时也要促进对文化知识的培养,通过接受文化知识的方式获得专业学历以提高文化水平,或是参加继续教育等艺术培训来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并且要能在创造作品的同时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创新与传统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一味按照古书设计,一味泥古而缺乏创新精神,就会导致制作作品过于程式化,无法创作新的题材作品。具备专业艺术知识,经过系统美学理论学习的核雕工匠能做到“思行合一”,即使用精湛的工艺技术将所构思设计的图像在核料上充分表达出来,掌握核雕制作的要领,在设计之初因材施艺,继而将创新作品完整地表达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具体创新创作思路

       一方面,核雕创作选取的题材不应局限于传统题材,表现手法也需要多样化。目前核雕题材很少涉及到当下生活,且多采取浮雕、圆雕的技法。要结合生活各方面广泛创作多方位题材,例如山水风景、花鸟草木等;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传统题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传统文化故事、历史、吉祥图案等,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主题意境,核雕作为传统工艺,自古以来也是受到这些传统元素影响的,传统题材也可以在保留其美好寓意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构思来再塑造,例如在雕刻达摩、弥勒八仙等传统题材时,不必只拘泥于一种造型,可以考虑人物侧面的塑造。同时,雕刻技法与题材塑造息息相关。镂雕、浮雕、阴刻等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塑造作品内容。核料是一个立体的块面,运用不同的技艺可以从多角度来雕刻它。例如只是使用圆雕,就只能在核料表面来塑造题材,表现力也仅被固定在核料表面,只能塑造人物、神兽等,以核子为身躯。倘若运用镂雕的雕刻方式加一结合,还能从核料的内部加以雕刻塑造,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所能提现的主题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另一方面,在核雕形式上我们也可以加以变化。现在核雕作品形式多为手串、单籽挂件,具有“可把玩”的功能,核料与人的肌肤接触,在把玩的过程中会产生包浆,核料色泽也愈发红润美观,既可以满足人们的装饰要求,也可以符合人们的把玩需求。但核雕摆件也是一种可以推广制作的形式,《核舟记》被选收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所记载王叔远雕刻核舟小巧而舟内设施、人物详尽令人称赞,这核舟便是一件摆件,虽无法入手把玩,但给人造成的视觉对比更为震撼。摆放观赏的作品因着重突出视觉的美观而在雕刻技法上更为讲究,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丰富的场景,营造出“小核大世界”的意境。

      四、结语

       审美潮流随着时代在发展,作为当代核雕工匠,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前辈留下的核雕技艺和文化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相互交融,创新创作,丰富核雕题材,传承核雕艺术并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它,欣赏它,甚至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这一行业中,使核艺术在当代社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2]陆梦嘉.《指尖上的艺术——浅谈苏式核雕》.大众文艺.2015年


作者简介

       夏栋, 1981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吴中工匠。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 副会长,吴中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 常务副会长,吴中区核新青年联盟主席,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人物雕刻,作品刀法流畅、线条细腻、人物表情自然逼真,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