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雕,作为工艺美术门类中一个品种,从明清开始盛行,在当今发展兴盛,尤以苏州舟山为代表。其作品题材无所不包,有佛像、人物、生肖、花鸟、瓜果、园林景观、山水等等,不胜枚举。核雕虽微小,但包罗万象,大千世界尽蕴藏其间。其形式有挂件、串珠、摆件等。随着当今人们审美的需求,很多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在制作的题材上多流于佛像、生肖这类的创作。然而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作品少之又少。传统文化题材尽管经历了历史洗涤,已经失去了原先的主流地位,但是其在现代文化教育中仍不可忽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依然是完善我们当前核雕创作的重要源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以本人创作的获得山花奖的《二十四孝》核雕作品,来阐述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在当今及将来传承的意义,旨在让广大核雕从业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与核雕创作,在创作中传承传统文化题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印迹,使自己的作品彰显中华文化特色。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核雕传承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生活的艺术写照。在信息复杂、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很多传统文化已被人们忽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手艺人,在核雕的创作中,应该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指引,创作出更多能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将承载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013年,我的作品《二十四孝》获得第十一届“山花奖”。创作这件作品的缘起,应该也算是我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核雕创新的摸索。那时期,也是核雕市场最繁荣的一段时期。市场需求量极大,而大多题材都是人物头像,如十八罗汉、财神、弥勒、童子观音等,好像“千人一面”,大家都跳不这个圈子。然而,当时的感觉就是核雕业十分红火,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节奏发生了很大改变,而很多人为了追逐名利,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更容易被忽略。所以当时就萌生了创作《二十四孝》,希望通过核雕作品,来传承中华民族孝行这一美德。这样,不仅是在创作中可以深刻的领悟这一美德,同时,观赏者也能在观赏的过程中有所启示。德国十八世纪大音乐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说:“如果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那我感到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我想,这句话同样也是我们核雕创作者的心声,我们创作核雕作品,其形态要愉悦赏玩者的心情,其内涵也要让赏玩有所感悟,使其心悟后而品德高尚。中国儒家思想以“孝”为“仁爱”起点,然后推已及人,由爱亲人推到爱大众,由爱大众推到爱万物。这是由“点”推及到“面”的逻辑。“孝”是点,“仁爱”是面。“仁爱”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思想理念。其内涵包括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稳,立住脚根,必须也得要让别人站稳立住;自己想通达起来,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起来。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人。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思想,对社会的和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核雕只是一个小小的媒介。相比那些罗汉、佛像等题材作品而言,罗汉题材,赏玩者除了对其的人物形态的喜怒哀乐表情一番感叹以外,不能激起内心的其它感思。而传统文化题材的《二十四孝》,一颗颗作品中就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情节,赏玩时,可以对其呈现的历史文化细细品味,更重要的是能汲取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滋养心灵。从而发现中华文化太美,以传承优秀的文化精髓,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以传统文化题材的核雕作品,可归纳以下三点意义:
1、以传统题材进行创作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正确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的生活,让人们受其滋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作为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者,更应该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主动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俗,不仅要懂得民族的现实,还得要更深入的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从而创作更多契合时代,吻合当代人思想价值观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去机械化的制作一些没有内涵的工艺品(机器加工生产、临摹的产品)。所以,以传统题材来进行创作,就得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2、以传统题材进行创作能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当前,很多核雕如十八罗汉、九龙等这些以人物、动物的题材,只能称其为工艺品,而不能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和工艺品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作品背后是否具有内涵, 内涵才是一件作品甚至一种工艺的生命力所在。就如我们研读工艺美术史时, 不难发现,能载入史册的工艺作品大多都能体现时代的特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可能是对一个事件的记录或纪念,也可能代表一个时代人们喜好的特征, 例如明代苏州王叔远创作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之《核舟》。加之其工艺的独特与精巧, 才被编入书籍史册, 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供人参考工艺,又可适用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学类的研究。再反过来审视我们当前的核雕工艺品,在人们心中的经济价值早已大于其内涵价值。当然,这是一种病态现象,这是价值观扭曲所导致的。一件有内涵的作品,蕴涵着“文化涵义”与“人文精神”,它是能让赏玩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的。所以,以传统文化题材为创作灵感的作品,正具备这种内涵,它不但能提升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能提升作品经济价值。
3、以传统题材进行创作是对传统审美情趣的发展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工艺美术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又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最初造物的装饰部分不是附加,而是和使用功能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产品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造型、材质和纹样等视觉方面,还体现在思想内涵不断提升方面,表达了造物者“精神和美观并重”的指导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对“外观与内涵”“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等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灵感,首先是为了核雕创作的创新,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运用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前人的创作经验。传统文化为我们在创作设计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当下核雕产品有极大部分是机雕的核(当然,机雕有机雕的优势:生产产量高价格低, 经济效益高)。这些产品千人一面、呆板、无艺术美感。当今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化、多元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人们既要欣赏现代的简约、时尚、科技之美,也需要享受传统的自然、质朴、艺术之美,传统题材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恰恰可以弥补现代机械制造造成的技术与艺术的脱节和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艺术审美趣味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更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爱,中国传统题材的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色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跃进.《苏州橄榄核雕揽胜》.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3]张绍元、李晓慧.《文化自信》.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陆小琴,女,生于1976年,政协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核雕协会常副会长。
其作品将传统艺术与时代主旋律的表现相结合,立足反映时代变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生活和现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努力拓展传统核雕的审美空间,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