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源于民间的南通板鹞风筝的创新之路,为传统南通板鹞风筝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笔者长期从事南通板鹞风筝的研制与开发,作为此项目的传承人,对南通板鹞风筝的制作技艺,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将其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
引言
南通,中国“四大”风筝的发源地。她历经千年依然原汁原味并继往开来地向前发展着。能够把这一地方民间特色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延续,是南通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追求和执着的结果。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南通板鹞风筝作为源于传统民间风筝的新样式,曾在行业里受到广泛的关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作为此项目的传承人,亲历和体验了南通板鹞风筝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和创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实践,就一些与南通板鹞风筝艺术相关的问题,提供给艺术工作者参考与交流。
一、关于民间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根据文献资料,大约始于五代。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线,在纸鸢头上系有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像“筝”二样的声音,故名为“风筝”,在中国的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在曹雪芹的佚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可以看到,记载着前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风筝这门艺术的价值。
南通流传下来好多有关风筝的。歌谣,如““鹞子响得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再如“你的鹞子没我响,我的葫芦盛七斗,如果我鹞没你响,踩去鹞子瓣去口”等等,这正是民间艺人融入生活自然和谐的真实写照。当然,南通板鹞风筝发展到今天,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旦有风,处处都能闻听鹞声,并有多家板鹞风筝博物馆大放异彩,如南通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定如风筝藏馆及隐藏于民间的风筝藏馆。众多专业艺人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谱写着一篇篇华丽的乐章。
二、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传承与制作技艺
南通的风筝哨口可分为竹哨和葫芦哨口两大类,竹哨又简称哨子,哨子哨口是用竹筒内膜根据所需的高度分成二至三分,配有雕刻好的盖面与底板,分别给予上下、前后组合,就形成了二连哨子和三连哨子哨口。葫芦哨口也是通过对葫芦高度的确定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对葫芦的内壁进行处理,这样不会被虫蛀。又
能够提高音箱效果,把雕刻好的盖面与体身组合起来,葫芦哨口就形成了。这里要说的是哨口在整个板鹞风筝的装置上,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设计决定哨口的多少。同时,也要根据音量的大小来设计整体的音质效果。全哨子的板鹞风筝响起来比较圆润和谐,一声接着一声,连绵不断。而葫芦的尺盈小板鹞讲究清脆、宏亮。全葫芦的大板鹞就比较粗壮、浑厚。总体讲究和谐与振荡效果,比音响、强度及空中穿透力。哨口装配可根据设计好的大小哨口按次序排列在风筝上,要求哨口与哨口之间的距离要一致。第一排的哨口也就是单数与单数上下在一条线上,同样双数与双数也要在同一条线上。这样竖着看、斜着看都在同一条线上,这样形成的效果看上去像威武的阅兵式一样,而且每一个哨口用线捆扎好,也叫做哨口捆扎法。再加上前后左右用线带好带牢,就形成了六点固定法。每个雪白的棉带线形成纵模交错肌理效果,像琴弦一样,具有装饰和艺术的美感。哨口的雕刻工艺更是奥妙无穷,随着哨口的大小、形状、材料各异,以及哨口面进风口位置、角度、长短、宽窄的变化,发出音量、音质、音调的千变万化,把它们巧妙地并合理地组合起来,可产生出号称神奇的“空中交响曲”。
做哨口的材料很多,如桂圆壳、栗子壳、蚕茧、白果壳、鹅毛管、鹅蛋等等。做哨口取材之广泛,大多来自于自然界,如南通的板鹞风筝,艺术博物馆在雕刻哨口上发展到了品种多样化的程度。比如像如意形盖面哨口、蟹壳形盖面哨口、母子哨盖面哨口及微型哨盖面等等。也有其他艺人发展了多个哨口围在大哨口周围形成一个大组合哨口。板鹞风筝还有其他工艺,像风筝的扎制艺术、绘画艺术、放飞艺术等等,都能道出他们精彩而又多姿、神奇的一页。
南通板鹞风筝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清楚地显示着自身的某些不足,如雕刻哨口的标准。大多数风筝艺人说“哨口盖面雕刻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上一代就是这样做的”。像这样的说法在今天看来是不行的。应有统一规范的专业语言和文字来完善。如雕刻一个风筝哨口不管是大、小都应该用数据公式来计算或规定用料的尺寸,开风门口大小,进风厚度多少,坡度是多少度,反面的深度都可以用数据来计算形成公式。当然需要广大的风筝爱好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来逐步统一认识和共同认证。希望有关部门继续收集和征集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资料和整理现有的技术资料,形成有丰富价值的数据库,造福于后代,启迪后代。
三、板鹞风筝的创新之路
南通地处江海之滨,自古以来沧海桑田,古代为“江头楚尾”的“五方杂处”之地。文化艺术主要受淮扬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长期的互渗与融合,逐步形成了“民淳俗简”的民风,和独特的地方语言圈。建国后,为保护和发展地方传统技艺,为经济建设服务,1959年成立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当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发扬传统,另一方面深入民间进行技法调查研究,将风筝运用到现代礼品中,成为南通板鹞风筝发展的重要起因。
板鹞风筝如何去创新?首先,应思考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提升南通板鹞风筝的档次品位,如何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凸显板鹞风筝的艺术平台。要想创新,就应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板鹞风筝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发现南通板鹞风筝有追求不完的艺术灵魂,以及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创新潜力。要对前期的作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完善,研究人员要具备良好的素养,善于融入自然生活中,发掘积累,能接受别人的、历史的、民族的东西,从中吸取优秀的营养;研究人员对美要有执著的追求,有敢于向新的领域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孕育出新的构思与主题,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只有这样,自己的灵感与智慧的结晶才能得到释放,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得到社会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只有精益求精的作品,才能体现时代性。寻找创新生长的土壤,梳理创新的规律,才能将南通板鹞风筝历史呈现创新的光荣与梦想。作为中国风筝四大产地之一的南通,风筝在这里曾有过灿烂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它已深深地打上了南通的地方印记,从单一的六角板鹞到现今的七连星、十九连星板鹞,无不反映了人们对它的不断改进和深切喜爱。
今天,一切传统的民俗与娱乐都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有意思的是人们对风筝的兴趣并没有减退,风筝悠悠荡荡地飞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那鼓荡在天际的哨音,仿佛是历史在风中久久回响,人类的一切愿望,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平常生活中,风筝就是我们放飞的理想与愿望,它把人们的美好梦想带上蓝天,载到天际,人们的目光和心愿都随同它一起放飞、升腾、飞向天际、飞向未来。
四、结束语
南通板鹞风筝是传统民间风筝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千古流传、多彩多姿、植根于民族心底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部分,是现代艺术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南通板鹞风筝作为国家的非遗项目,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二、南通板鹞风筝是对传统民间风筝艺术的丰富和延续,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独特的视觉语言,以及艺术处理上原创的精神品格,超越了传统风筝手工艺囿于复制的弊端,作为中国现代手工艺的初期形态,突出了风筝艺术的本体语言。三,南通板鹞风筝作为民间风筝的成功转型与创新,使在农业文明淡化的今天,还能与时俱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也为现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作者简介:王志清,江苏南通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哨口雕刻的研发与风筝的制作己有二十年有余,先后研发《如意盖面哨口》、《母子哨口》、《微型竹哨》、《蟹壳型哨口》及《九连哨口》等风筝。2008年被评为省级板鹞风筝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省工艺美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