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剪纸的创作与发展

[日期:2018-12-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剪纸艺术是劳动者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样式,其作品中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无不透露出他们的生活智慧和生存哲学。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语境中,剪纸的创作应遵循传统民间艺术法则,在自然和生活中探寻其强悍生命力的内在缘由及永恒的秩序美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剪纸将会以“大视觉艺术”的理念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创造形式和构成方式成为不同层次现代人传情达意和慰藉心灵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自然 秩序 生命力 大视觉艺术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剪纸艺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世人似乎总在是传统还是创新、形式还是内涵里纠缠不休。然而,剪纸从出现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民俗生活,反映着劳动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剪纸仍然会以和这个时代血肉相连的姿态活在我们的视觉生活中。从为传统民俗活动的到为现代生活装饰的,剪纸从未脱离具体的时代而独立存在。所以,不必担心它是传统还是现代,是文人剪纸还是商品剪纸,因为这是时代发展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剪纸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然而这一切仍然是表象。罗丹讲过:“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真正打动人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仅靠技术材料的新颖,而是因为其内部强大的生命力在纸上的魅力绽放。所以,对于剪纸的创作与发展,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大潮中,展开回归自然与心灵的精神之旅、、、、

       1. 探寻自然永恒的秩序

       雕塑家希尔德勃兰特在《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一书中提出:“在大自然中,水平方向一般占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站立的和在地面上生长的东西都有一种竖直向上的倾向。在大自然中这两个基本方向符合于那些在我们机体中固有的东西,而且符合于我们的自然感觉。因此,一切以这种水平的或竖直的姿势存在的东西易给眼睛造成一种统一的印象。”由此可知,装饰艺术在早期文明社会的艺术中这种求稳定、求永恒的艺术意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1]。而纵观古今剪纸大师的作品,它们的独特,不在于说的多,而在于说的明确有序。我们从中看到的是简洁有力的造型和简约重复的的装饰纹样,它是人类在不同时期追求永恒秩序的缩影。

      1.1 有节制的表达是美产生的基础

      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2]。在眼花缭乱的感官刺激面前,秩序感凭借其对内在生命的规律探寻令人过目不忘。以刘兰英剪纸为例:她庞大直立的剪纸造型里面大量平行线以及垂直线的反复重复,充满了纪念碑式的庄严;王子淦小巧玲珑的剪纸造型里面完美的协调了弧线纹的反复重复,简洁却不简单;祁秀梅剪纸古拙的造型里有大量锯齿纹和长弧线的有节奏排列,充满了神秘质朴的味道、、、所以,少是美的开始,有节制的表达恰恰是美产生的基础。

      1.2 有节奏的重复是秩序感产生的旋律

       每当看到杨丽萍的大型衍生态歌舞集,就会被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有节奏的韵律重复而深深震撼。我们也曾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而大呼过瘾,当几千人穿着同样的服装、迈着同样的步伐、做着同样的动作在各种阵型中穿梭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正迈着优雅的步伐从容不迫的走来。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一种秩序,而且还须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秩序美成为人们对艺术的一种内在的要求。人类不断总结出各种各样的秩序,如黄金分割、对称、均衡等,不断发展的秩序感本身也成了人类审美重要的内在要求之一[3]。因此,在艺术创作中,不应只关注自我情绪的个性宣泄,而要着意于事物内在本质的探寻与了解。从视觉效果看,重复秩序的美不仅具有简洁直观、印象深刻的效果,同时,在这背后又蕴含着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命历程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这貌似单调重复又有变化的循环中发展成长。或者,我们都曾在欲望的驱使下追求各种新鲜的刺激和与众不同的排场。然而历经世事却发现,最浪漫的爱情,不是鲜花美酒夜光杯,而是陪着对方一起慢慢变老;最打动人的品质,不是追风引碟,四处留情,而是像阿甘一样勇敢执着的在一条道路上奔跑的精神。这世上,貌似最难的事其实最简单,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将重复的事情有趣的做,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2. 对生命力的无穷追寻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世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活态文化。它的历史是各族民众为了生存信仰和日常生活需要创造的手工造物史。民间剪纸是为生存的艺术,因此带有强烈的生命功利色彩,这也使民间剪纸超越了艺术而成为心灵慰藉的产物。

       2.1 将审美与功能结合的“美好”艺术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它的实用价值先于它的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4]”从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绘画到原始社会的彩陶艺术;从生产工具的打制到民间村落的建筑;从吉祥寓意的面塑到生动有趣的民间玩具;从风情万种的刺绣到原始质朴的剪纸,劳动者才是伟大艺术的创造者。这些没有饱受知识熏陶和专业训练的农民,他们靠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创造出了令人震惊的生命艺术。他们就地取材,缺什么创造什么,这些不是艺术的艺术充满了天工造物的神奇。反观当代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物质生活越优厚,创造力却大幅度降低。归根结底,民间艺术是从心灵的感受出发表达意念的真实,而非从视觉的感受出发去表达外形的真实。这种以意舍形、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源自于劳动者朝夕相处的那片透露着烟火味的土地。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是为生存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来自于审美与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2.2 生命力的表现是由内而外的绽放

       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曾说:“对我而言,一件作品首先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并不是生活,是一种对运动、一种物理的机械行为,一种活蹦乱跳的、舞蹈的形象等的反映,而是说一件作品应该积聚一种活力、包孕一种强悍的生命,是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表现,作品中这种强悍的生命力与“美这个字眼无关” [5]。 他毫不隐讳自己放弃外在的美转而对隐藏在最深处生命力的追求。其实,民间艺术最打动人的就是那种不端着、不显摆拔出萝卜带着泥的新鲜劲,它美在不装,实诚,美在不是片段式、碎片式的生命认知,而是对生命运动过程整体的认知。它是有生命力的!

      罗丹说过:“艺术家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下体会内在的真实”。大千世界,无论是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或者是大地上的山川平原,都各具形态[6]。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回到内在生命力的无穷挖掘中。艺术的魅力在于摆脱了名利和物质的束缚,走向溶解在生活中自发本能的仪式。

      3.用“大视觉艺术”的理念多维度呈现剪纸艺术的魅力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说:“美是对无限的眺望”。如果剪纸艺术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不再能吸引人们的视线,不能勾起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这一方面说明大众审美能力和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提醒艺术家要在创作中改进技术或增加作品的审美元索,使其更适合大众的审美诉求。

       已故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生前一直提倡“大视觉艺术” ,提出“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艺术”方式, 他认为,十年前我们为生活消费,今天我们为生活质量而消费,这就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使我们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这就是“大视觉”的概括和含义。生活中视觉艺术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应是视觉艺术的参与者,传统的美术作品应该从书籍、画册、展览馆走出来,并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大众的生活,使大众视觉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充满了美和祥和。而剪纸艺术更应该从传统的民俗活动中走出来,通过带有创意的艺术实践去探索民间剪纸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很多艺术家都通过“纸境”的创作展示了对剪纸这种传统手工艺术的再创造和多元化发展。例如:中央美院的吕胜中、乔晓光老师分别通过民间艺术实验班和非遗班进行剪纸教学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他们自身也通过广阔的文化背景以及独具特色的剪纸符号创意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的纸艺家Karen Margolis,以圆圈作为作品基本的构成元素,并通过烧与喷色等技法处理画面,以平面和立体的方式呈现,象征深海中美丽神秘的海洋生物,完美阐释正负形的交替,富有禅的深意;阿根廷剪纸艺术家Manuel Ameztoy,多数作品以装置的方式呈现,利用剪纸复数性特征,以纸为材料塑造出森林一样郁郁葱葱的环境,表达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共生的原则;荷兰艺术家托德•布歇尔以自然为主题,利用剪纸和光影的效果设计大众需要的生活实用品,如:灯具、窗帘、杯子、器皿、装置等,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设计艺术大师;台湾的剪纸艺术家吴耿祯受邀为巴黎的爱马仕独立梦工坊设计橱窗,他利用传统的剪纸手法在彩色皮革、丝巾、手工纸上进行剪纸创意,在传统剪纸语言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现代艺术语汇,为城市增加靓丽的风景线。此外,还有众多中外艺术家为剪纸的生活化和艺术化做了实验性的创意和推广,在此不一一列举。

       结束语: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决定它自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是靠其他的力量。世间万物都要服从“道”的原则。剪纸的创作没有捷径可言,有的只是漫漫的求索和无尽的实验。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外在感官的刺激往往容易麻痹内在心灵的品读,剪纸艺术的创作除了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实验之外,更要关注对传统剪纸艺术根文化的探寻,并从中找到心灵与自然地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小华 试论装饰艺术中秩序美的来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7-119

[2]刘彦灯 范又琪 《道德经百喻经 俗译》[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39.288

[3] 朱小华 试论装饰艺术中秩序美的来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7-119

[4]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263

[5] 《亨利·摩尔谈艺录》[M].《南方周末》,2000-11-24版

[6] 龚艳燕.虚实之间,自有天地—自然元素在现代灯光装置设计中的运用[J].湖南包装,2015,169(4):60-64


作者简介:

      杨兆群,1955年生于江苏金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自幼酷爱刻纸艺术,至今已有二百余幅刻纸作品被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或入选国内外展出。其中,主创(合作)巨幅刻纸《从雅典到北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受到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赞许,亲自来函表示祝贺;《丰收的喜悦》荣获第五届国际剪纸展特别奖,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鹊桥会》入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艺术局举办的雕刻和水彩画作品展,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首届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中荣获银奖。《同心大吉》等作品获江苏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