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艺术门类往往有其共通性,核雕与书画艺术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者情感方面是相同的。本文试图阐述书画艺术与核雕的关系,浅谈书画艺术在观念、技术等方面对核雕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核雕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书画艺术 核雕 表现形式
艺术门类往往有其共通性,核雕与书画艺术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核雕的制作离不开书画的造型,核雕匠人们结合自身的书画基础,通过不断地创作和实践,才能逐步攀登技艺和创新的高峰,创作出作品独特的意境。雕刻过程如同书法书画的过程,刻刀刀尖触碰橄榄核就像写字绘画的笔触,分毫的差异都能造成作品整体画面的变化。本文试图阐述书画艺术与核雕的关系,浅谈书画艺术在观念、技术等方面对核雕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核雕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核雕与书画艺术的形式表现
核雕和书画艺术在表现主题、创作过程和作品形式等方面有很多异同点:例如书画是在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核雕是一个雕刻立体物象的过程。又如书画的创作更自由,在创作过程当中,书画艺术创作者不必遵循创作上的规范,他们可以在纸张这一载体上随心所欲进行绘写,主观地按照自身的需求发挥创造作品主题,以情感的表达为主,构思创作。与之相反地,核雕的雕刻过程只能在核料有限的面积上进行操作,并且雕刻从开始就要遵循制作的程序步骤,制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根据设计构图来选择并决定相符合的雕刻手法。
但无论两者的创作过程和形式上有多少不同点,它们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者情感方面是相同的。书画在创作时,作者要将自身情感投入作品,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趣和作品主题内涵,人们通过欣赏书画来获得感官上的印象,作者就与他们进行了很感性的交流,传达出书画表现的意境。核雕作品也是如此,核雕作品的题材大多源于书画,无论是事先在脑海中进行主题的构思,还是在设计时绘制图纸,核雕作品都是先有设计主题这一过程才能下刀雕刻的。核雕作品的创作过程着重于将书画内容确切地表现出来,使用刻刀如同使用画笔,塑造主题并将其与大多数欣赏者进行审美上的沟通,并使他们理解创作的主题内涵。
二、书画艺术对核雕创作的影响
我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与历代社会的发展同步,以不同的主题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而这种观念也会反映到雕刻类艺术创作中,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创造,这个升华的过程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核雕制作的题材离不开书画艺术,核雕创作中普遍地利用书画搜取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构思,加以自己的加工,将素材雕刻上核料,成为核雕作品的题材。这是书画艺术对核雕创作最直观的影响。
而书画艺术更在观念、技术及形式方面推动了核雕艺术的发展。例如深受大众喜爱的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弥勒等题材,人物形象都来源于佛教,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不断与儒家、道家相互融合并逐渐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佛的形象绘制下来,或是寄予对生活的祝愿和祈福或是警示自身静心养性,与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中古时期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像,塑造伊始未必是当作艺术品去创作的,而是作为一种宗教依托。但正是因为这种形象观念,当人们开始将绘画和雕刻看至艺术高度时,艺术品就更具魅力。佛教题材的核雕人物形象均来自于佛教书画典籍、寺院雕塑形象,正是有参考性,才使创作的核雕人物表情丰富,神韵兼备,结构巧妙细腻而又不拘泥。人们购置这些题材的同时,不仅是为了把玩核雕,更是为了作品体现的吉祥寓意和祈福祝愿,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这是核雕艺术获得广泛关注,并被人们所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书画艺术也在技艺上对核雕创作产生影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含有线条之美,书法以笔墨纸为材,白纸黑字,一笔一划,一阴一阳,虚实相生,利用线条可以创造一个独特的空间结构,具有和谐的审美意境。核雕也是如此,以核料和刻刀为材,核料如同一种特殊的白纸,刻刀浅刻图画,撰写书法。核雕技法如浅浮雕是许多核雕匠人运用来塑造物象的技艺,这种技艺与书画艺术最具有相似点,在核料上浅刻刀法如同书法、书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又如在核料上铲底料,让文字作为阳文的制作技艺,几突出了汉字的立体,又使书法的韵味更加浓郁。除此之外,刻字题材的核雕,例如“心经”、“赤壁赋”等,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基本是以人物和汉字相结合的结构来作为明显的形态特征,也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审美意境。无论是书画艺术还是核雕技艺,作品画面线条达到一种相互和谐的审美,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到这种和谐的审美意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书画艺术无论在创作方式还是创作观念上都对核雕产生了深刻影响,借鉴利用书画艺术的题材进行核雕创作是很普遍的,核雕技艺与书画艺术的线条创作方式也有许多异同点,但核雕将书画融为一体,把唐诗宋词、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演绎到核雕作品中,使雕刻艺术和其他领域的文化与艺术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形式、方法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观念以及人文精神,具有相当的历史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牧.《苏作核雕》.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范冰玉,李文峰. 艺术实践视角下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大众文艺2017年02期
作者简介:
金玉平,1980年出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师从朱晓龙大师学习核雕技艺,擅长创作罗汉题材,作品鲜活生动而富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