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历史与发展

[日期:2018-12-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我国的玉雕工艺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一种象征,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玉雕工艺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琢玉工匠的发展和传承后,都在继承的传统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玉雕艺术中沉淀了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为我们当代玉雕匠人的设计和制作带来宝贵的经验,因此,了解玉雕的历史及其传承,对我们理解玉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玉雕   历史   发展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我们会发现玉器这一概念在不同时代不仅会有变化的风格特征和文化主题,更具备了鲜明的主题和内涵。玉雕艺术的发展与所处的年代审美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其中沉淀了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为我们当代玉雕匠人的设计和制作带来宝贵的经验。玉雕艺术的内涵是具有时代性的,当代玉雕风格传承自古,而不断向前进步,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力地促进玉雕工艺的发展。

       一、玉雕的历史与传承

      玉雕的传承是漫长的,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特色和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也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玉雕的历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夏商周时期,社会开始崇尚玉文明,以加上王朝礼仪制度的建立,至周朝,玉器不同于商代欣赏型玉器,向礼仪性玉器的方向发展,甚至被统治阶层用于支付钱款,玉雕装饰品和摆件日益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玉器更重视装饰风格,流行夔龙、夔凤、勾连云纹等装饰纹样,这些纹样对后世玉雕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现在依然有参考甚至仿制的价值。汉朝,皇宫贵族随葬不离玉器,大量的随葬玉、辟邪玉并不适合把玩,其造型浑朴,琢工厚重,金缕玉衣、玉枕等均有出土。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和西域贸易的往来,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输入内地,作为唐代玉器的主要材料。唐代已装饰玉为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不过装饰玉而在宫廷使用,在民间并不普遍。直到宋代,玉器才不再为统治阶层垄断,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对金石艺术的爱好,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兴起了一股复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玉器的制作数量增多,品式丰富。而玉器商品的出现则刺激民间玉雕的发展,出现了世俗题材的玉雕作品,促进玉器市场的繁荣。

       明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稳定,手工艺高度发展,玉雕工艺也随之兴盛。苏州地区出现了大批琢玉名匠。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道:“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冈等人,是当时苏工玉艺的佼佼者。特别是陆子冈,据传其雕刻的水仙簪花茎细如毫毛而不断,玲珑奇巧。

      清代康乾盛世随着战乱后经济复苏,手工业大为发展,玉雕行业也逐渐恢复。又由于当时交通的便利,天南地北来源的玉材变多,推动了各料玉器的生产。特别是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多次招玉雕匠人为宫廷贵族雕刻玉器,推动了玉雕技艺的发展,琢玉工艺达到历史最高峰。

      二、玉雕的现状与发展

      当代玉雕的发展,无疑仍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但要创作出更高品味的艺术玉雕作品,不仅需要把握传统中最精彩优良的部分、真正继承传统的精髓,更需要进行创新创造。

      当代玉雕在类型上分为两种:一类是仿古玉器。现在有很多仿周、汉时期的玉器,在造型纹饰方面具有复古的特点,纹饰抽象,器物多饰浅浮雕和线刻花纹,轮廓线和刻纹显得很流利。还有仿明清风格的玉器,大部分以传统题材仿明清造型,还有一部分在传统造型上进行一定创新,刀法浑厚古朴,线条流畅。另一类是新玉器,在设计上采用全新的理念设计,一些作品还在雕刻技艺上融合了西方雕塑的精华,对塑造作品方面采用抽象的方法,着重体现作者的思想和个人情感,给欣赏者以心灵上的震撼。

      但是当代玉雕在创意创新方面依然很薄弱。一方面,目前的玉雕技艺传承形式大多数还是师带徒的形式,既传承玉雕工艺技法,又传承了思想概念,但这样的传承方式通常会将继任者禁锢局限于特定的框架内,迫使他们在传统范畴中创作,所学的玉雕技艺就成为了“独家绝技”,作品思想却缺少了主题定义,作品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制约了匠人技艺水平的提高。不过,随着现如今玉雕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和现代美术教学兴起,这样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善,曾经因为生产领域与学术领域发展不平衡,导致许多玉雕工匠缺乏专业的艺术知识,造成当时工匠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局面。相信现代造型艺术的训练和专业艺术知识培训,能让玉雕工匠们不再闭门造车,逐步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当代玉雕跟风现象依然严重,缺乏“设计元素”。设计元素来源于创新意识和扬弃的精神,这不仅需要娴熟的技法和工艺,更需要的是能将工艺同思想有机结合以带来的思想性主题。要求玉雕工匠能多吸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造型艺术美学和玉器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作品质量,兴旺销售市场。许多匠人懒于思考创新,导致在一个新款成型后,跟风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不过随着现代人产权意识的兴起,越来越多原创者都有了保护自己创新产品的意识,纷纷申请专利保护,有关部门也积极管理,维护原创者权利。

      三、结语

      笔者认为,目前玉雕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继承不仅意味着要接受祖先的工艺技能,更应该是取之精华,再灌注以自身的知识积累,创新积累知识技能的总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歇动力。以创新精神不断丰富玉雕作品的内涵,使中华玉文化历久弥新,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明. 玉雕产业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 宝玉石周刊,第09版

[2] 韩舒. 浅谈现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5期


作者简介:

      林建平,工艺美术师,擅长雕刻传统各类佛像及动物、山水浮雕等,作品造型务实、严谨、质感强烈、线条优美,作品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