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州水乡题材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艺术领域,笔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受到吴文化的熏陶,有着浓郁的水乡情结,在笔者几十年的木雕创作中就有不少以苏州水乡为题材的作品,《枕河人家》就是其中一件,作品以苏州山塘河为原型,雕刻出纵横的水巷、横跨的小桥、往来的船只、密布的民居、苍翠的绿荫、悠远的水田以及为生活忙碌的人们,在表现形式上,作品采用了浮雕的手法,对画面进行精心布局和精细雕刻,体现了传统木雕技艺与中国画的融合,形成了一幅带有苏州水乡韵味的民俗风情画。
关键词:苏州水乡题材 浮雕 中国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写的《送人游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姑苏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姑苏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最大的特色是水,城里乡间的河道纵横交错,舟船往来不绝,到处可见小桥连接着大街小巷,临河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水巷内的小船上还传来叫卖土产的声音,叫卖声此起彼伏,呈现出安居乐业、一片繁荣的景象。笔者从小生长在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感,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脑海中涌现出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画面,这为《枕河人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苏州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人文环境、艺术风格等,从而孕育了江南特有的水乡风情,并成为了艺术家们热衷创作的一种题材,由于苏州水乡题材特有的含蓄、温润的气质,自古以来就被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尤为突出的是中国画领域,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唐寅等画家就有很多描绘苏州水乡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生活的闲情逸致。又如近现代画家李可染、吴冠中等画家也钟情于描绘水乡景致,水乡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题材,其富有诗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中国画所强调的审美意境不谋而合。
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氛围,除了在书画方面表现突出以外,在各类手工艺方面也有很多卓越的成就。正如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所述:“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正是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人文艺术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木雕创作过程中,不忘研习中国书画艺术,并对前人的工艺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的雕刻技艺保留了苏作雕刻精巧雅致的艺术特点,可谓与传统苏作雕刻一脉相承。
笔者从小受到吴文化的熏陶,有着浓郁的水乡情结,在笔者几十年的木雕创作中也不难发现许多以苏州水乡为题材的作品,例如黄杨木雕《水乡春色》《溪山渔隐》等作品,就是笔者以自己是视角,用苏作木雕技艺表现出来的苏州水乡。《枕河人家》是笔者近年创作的又一件以苏州水乡作为题材的浮雕挂屏,材质为金丝楠木,作品以苏州山塘河为原型,其切入点是横跨于山塘河上的普济桥。普济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为三孔石拱桥,桥的石柱上刻有楹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上联表达了东面古城的风貌,眺望七里山塘,碧水蜿蜒,两岸民居临水而筑,古城风貌尽收眼底,下联是向西观望,虎丘山上的云岩寺塔高高耸立于白云深处。《枕河人家》也正是传达了这幅楹联所表达的内容,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七里山塘横贯画面左右,水巷四通八达,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河面上舟楫往来,时有渔舟穿梭在桥洞之间,仿佛能听到有节奏的划桨声律,给画面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岸边绿柳荡漾,与山塘河相依的山塘街上,古色古香的民居布满河边,形成了繁荣的街道,街上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肩挑手提的人们南来北往。目光向左移动,构图渐渐虚疏,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村舍在田野里隐现,田间河边劳作的人们与水里的渔人交相辉映,这正是江南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
《枕河人家》是传统木雕技艺融入了中国画的表达形式创作而成的一件作品,首先,它采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进行构图,它将不同场景的水乡情景组织在同一画面中,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完整,画面上主要形成了两大区域,一边是以普济桥为主的城市景象,突显出忙碌繁荣的市井生活面貌,透出一丝烟火气息;另一半则是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景象,村落宁静而安详,田间劳作的人们朴实而勤劳,一切那么和谐,充满了恬淡自然的乡间气息。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景象,被融合在同一副画面中,没有任何的突兀,把控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水乡的多元化风景,也使画面形成了对比,富有层次感。其次,在雕刻技法的运用方面,也参考了中国画“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的表现手法,中国画用墨色的浓淡、虚实、疏密来表现不同层次的景物,在浮雕《枕河人家》中,笔者就很注重空间关系的区分,通过雕刻的高与低、深与浅、大与小、精与简、密与疏、实与虚的对比形成近景和远景的不同层次。近景立体效果强,雕刻得细腻而真实,细节处细致入微,仿佛伸手可触,远景大量压低,使画面不断后退,雕刻得简明扼要并逐渐虚化,呈现出苍茫辽阔的视觉感受。再次,在作品右上部,笔者留有大面积的云雾,飘忽不定的雾气中又隐约透着景物,表现出苏州水乡薄雾笼罩的朦胧之美,使画面产生虚实对比,在云雾的空白处刻上《送人游吴》的诗句,点明了作品的主题,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雕刻作品的题材极其广泛,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雕刻艺术家不但要深入生活去观察、去寻找创作素材,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笔者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厚积薄发,才成就了《枕河人家》。
参考文献:
【1】张岱 《陶庵梦忆》 紫禁城出版社 2011.9
【2】郑丽虹 《苏艺春秋》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4
作者简介:
钱如祥,1957年生于江苏常熟,1973年开始从事木雕工作至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式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如祥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红木雕刻专业特聘教师,2017年创办苏州永联金手指雕刻艺术有限公司,以“众创空间”模式打造木雕传承和创业基地,推动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