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镇湖刺绣发展历史悠久,多是以民间绣的形式存在。进入现当代时期,镇湖刺绣发展经历了诸多变革,但是却能越发健硕。对镇湖刺绣在现当代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便是对镇湖刺绣的再度认知和审视,以期获取更加丰富的成长经验。
关键词:镇湖刺绣 时期 发展 意义
镇湖故称西华,地处苏州西部,濒临太湖,依山傍水。镇湖自古物阜民丰,风景秀丽。镇湖作为苏州一方乡镇,能够全国知名,完全得益于刺绣艺术。现如今,镇湖刺绣已经成为苏绣艺术的主力军,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镇湖刺绣以欣赏品和实用品的形式,已经进入到了全国各地诸多家庭和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近些年来,在诸多优秀绣娘的带动下,镇湖绣品也已经进入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诸多高端政治场所,为我国的政事活动增添色彩。镇湖刺绣一时风光无两,可谓是进得茅舍、入得厅堂。
关于镇湖刺绣源于何时?在古代时期是否形成过清晰脉络?这两个问题目前在史料和文献中尚难以寻得答案。刺绣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它首先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刺绣首先是民间绣,进而才能跃身为闺阁绣和宫廷绣。镇湖自古变为农事之地,作为民间绣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在古代,镇湖刺绣作为民间绣,在制造业繁盛的江南地区不多描绘,想必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镇湖刺绣在五四运动以来的现当代发展,尤其是建国之后的发展脉络较为清晰。
笔者生于斯长于斯,自幼浸润在刺绣文化中,耳濡目染下便与镇湖刺绣相依存,镇湖刺绣也成为笔者终身奋斗的事业。梳理镇湖刺绣在现当代的发展,笔者将其归结为三大时期:沉淀期、提升期和迸发期。
新中国成立前,是镇湖刺绣现当代发展的沉淀期。镇湖作为江南乡村,自古便织绣传家,农忙耕作,闲时刺绣是该地农民的生活日常。民国时期,苏州城内商品绣日益发达,刺绣绣庄也不断增多,城区专业女工刺绣绣庄里的精细绣品,粗放绣品则放料给城外农村绣女绣制。镇湖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妇女加工的绣件都是由绣庄里的“背包客”直接下乡发放,这些背包客也从上海等地的绣庄领取绣件回乡发放,从中赚取加工费差额。妇女把领来绣件按要求加工完成后,交货给发放人,按尺寸及质量领取加工费。老年妇女及刺绣初学者绣制帽顶花、帐沿、鞋头花、百子衣褶,中青年妇女绣制被面、戏服、旗袍等。此时期的镇湖刺绣依然处于日用品的绣制阶段,所运用的绣制针法和技巧均是绣娘们世代口传身教得来,尚属于民间绣的范畴。在那段动荡的年代,镇湖刺绣以外发加工和生活所需的渠道维持发展,很好地沿袭了刺绣香火,也不断维持并壮大了民间绣的绣娘队伍。
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一世纪初,是镇湖刺绣的提升时期,这一时期跨度四五十年,充分实现了镇湖刺绣的成功转型。上世纪五十年代,镇湖先后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刺绣发放站等机构,成为城区刺绣厂与镇湖绣娘的联系平台。这些机构的存在不仅保障了镇湖刺绣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促成了刺绣技艺的提升和传播,绣娘们可以在这些官办机构中讨教刺绣技术等专业知识问题,同时,镇湖刺绣校办工厂与苏州刺绣研究所合作,邀请苏绣名家对学员指导,大大提升了绣娘们的刺绣技艺水平。七十年代初期,刺绣和服、腰带进入日本市场,镇湖刺绣站承接吴县刺绣总厂、苏州刺绣厂生产任务,培养技术人员建立刺绣小组,城区苏绣名家对绣娘们进行集中培训,使绣娘技艺得到普遍提升。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环境更为宽松,很多镇湖绣娘开始“走出去”,无论是市区还是全国各地,镇湖刺绣的品牌效应开始形成。加之,苏州市区的苏绣工厂纷纷转制改革,苏州市区内的苏绣行业渐渐衰落,苏绣产业重心也开始逐步向镇湖地区倾斜。商品经济环境下,镇湖绣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也同时对技艺更加高要求。九十年代,以卢福英、姚建萍、姚惠芬为代表的镇湖中青年绣娘茁壮成长,她们拜名师学艺,出家门展销,逐步成为镇湖刺绣的扛鼎队伍,并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大跨步发展。尤其是镇湖绣品街的成立,为镇湖刺绣建立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对镇湖刺绣的长远发展功不可没。提升期的镇湖刺绣完成了产业结构重点向刺绣欣赏品、苏绣产业中心向镇湖地区的转移,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镇湖刺绣迎来了迸发时期。伴随新千年的到来,工艺美术行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镇湖刺绣也在不断积累中实现了迸发。镇湖刺绣的绣娘队伍不断壮大,高峰时期一线刺绣人员已近万人,与刺绣相关产业(广告、运输、装裱等)相继完善健全,并形成了优化产业链。刺绣已经成为镇湖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妇唱夫随”也成为镇湖的独特景象,镇湖刺绣的发展态势喜人,受到了苏州市、高新区等各级政府的悉心关怀和大力支持,成为当地的闪亮名片。在201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镇湖刺绣实现了零的突破,诞生出姚建萍、邹英姿两位国大师,再次为镇湖刺绣的人才队伍鼓舞力量,国家级、省市级大师队伍充盈,正值壮年,为镇湖刺绣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近些年来,一年一度的镇湖刺绣艺术节已经成为苏州重点文化展会,也将镇湖刺绣形象源源不断地输送向更宽广的领域。也有很多作品被选定为国礼,应用到国家外事活动中,镇湖刺绣可谓名声远播。
三个不同时期,是镇湖刺绣承前启后、前因后果的三个关联期。其间自有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左右,但镇湖绣娘们的坚韧、勤劳和执着,却是最为浑厚的动力。细数镇湖刺绣的现当代发展,每一位绣娘都扮演着或大或小的角色,角色大小并不削减存在的意义。唯有绣者脚踏实地,才能将镇湖刺绣推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王琴,女,苏州镇湖人,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事业近30年,2003年创建了王琴刺绣工作室,曾在倪雪娟刺绣工作室学习刺绣技艺,而后受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名家王祖识老师指导。主要从事人物、花鸟等题材的绣制。2008年开始,受邀指导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刺绣”技艺。近年来,王琴代表作品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展会专业评比金奖。
参考文献:
[1]宋长宝、徐建龙、张伟、陈清华,传承与发展中的苏绣:以“苏绣之乡”镇湖为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