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明代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及艺术价值探究

[日期:2018-12-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宣德炉色泽晶莹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巅峰之作。真正的宣德炉是于明朝宣德三年,利用红铜共铸造出的3000做铜炉,此后再无真品。因宣德炉的精湛工艺,为世人所推崇。自明清以来,部分人为谋取暴利,仿制出许多"宣德炉"。宣德炉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做工,为中外收藏界推崇,体现了宣德炉的市场价值和艺术地位。


  关键词:宣德炉,工艺,艺术造型


  一、仿明代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分析


  明代宣德炉的价值本身就包括了其制作工艺这一部分,实际上,真品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当时技艺的巅峰,不论是其炼铜技术还是其他方面。而后世为了能够还原明代宣德炉的价值,在制作工艺上也尽可能地对其进行还原,虽然免不了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但是总体的工艺却并没有做大的变动。宣德炉本身在制作方面用料精致,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风磨铜制成的铜器,造价昂贵。这种铜料在当时十分罕见,经过后世研究,确定为一种铜的合金。除了风磨铜之外,宣德炉的制作原料还包括了黑水铅,白水铅,日本生红铜,水印等,所以铜的合金实际上就是真正宣德炉的主要原料。但是,后世的仿明代宣德炉在制作的过程中却往往并不把金等元素直接混入铜中进行制作。其原因就涉及到了宣德炉制作工艺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古代,铜器在制作时往往要对铜矿进行冶炼。一般来说,冶炼四次以上就可以称之为较好的铜料,其中内含的杂质已经不多,对于铜器最后的美观程度和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宣德炉来说,其炼铜要达到六至十二次,所以在制作铜炉的过程中,其原料已经十分接近纯铜。所以在后世现代的生产工艺下,纯铜已经成为可能,在制作仿明代宣德炉的过程中,就会尽可能地用纯铜来进行炼制,做多使用铜锡合金。至于金,则大多通过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铜炉表面,以尽可能地还原宣德炉的原貌。通过这样的冶炼工艺下制成的宣德炉,其色泽内润,虽然颜色多样,例如紫色中带着青黑的茄皮色,黄黑色犹如藏经纸的,被称为藏经色,黑白中带着红色、淡黄色的被称为褐色,如旧玉的土沁色的被称为土古色,白黄带红的为棠梨色,全部都典雅庄重,初看时暗淡,仔细观察或是在光线下则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珠光质地,显现出一种圆润光滑的美感。从铜炉的手感上来说,其触手光滑温润,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此的打磨抛光,绝不可能出现毛躁感觉。在仿明代宣德炉的制作过程中,这一工艺也是仿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仿明代宣德炉的艺术价值表现


  1、造型艺术


  仿明代宣德炉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铜炉造型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装设,纹样,用途等细节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其形制上来看,明代宣德炉继承了彝器、炉、鼎等不同的礼器的造型特点,在造型上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明代宣德炉的形制造型多样,据统计包括四十多种不同的类型,各自具有其特点。仿明代宣德炉在造型上大多能够做到对真正的明代宣德炉的复刻,甚至在结合后世的社会文化因素之后,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艺术价值不降反增。当前仿明代宣德炉的造型包括了冲耳炉,蚰龙耳炉,桥耳炉,压经炉,钵盂炉,鼎炉,筒式炉,象耳炉等诸多的类型。冲耳又称朝天耳,仿明代宣德炉的炉身造型由明至清大致经历了从高到扁,再到高的演变。尤其是耳孔,明代的往往是椭圆形,而到了清代,耳孔则呈现城门孔状。蚰龙耳炉是如今存世最多的宣德炉造型,从商周青铜器簋演变而来,又参照了宋瓷经典造型而成,耳朵线条柔软极具曲线美。狮耳炉的造型如狮面,但是不同年代的仿宣德炉具有不同的特点,明代狮子头部立体感比较强,造型多样,有一些还带有獠牙,面部表情有点威武严肃,而到了清中期以后的狮子,气场就弱了很多了,往往长得有一点像哈巴狗了,面带笑意,如同宠物一般。象耳簋式炉两侧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明代的大象造型往往更抽象。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因素当今社会现存的仿明代宣德炉常见的造型为冲耳炉和桥耳炉。这两种炉型都偏向于简洁大方,没有太多的雕琢花样,为最常见的鼓腹巧耳形状,看起来十分的圆润可爱,把玩在手上也十分贴合,有手感。


  2、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香炉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将香炉置于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而抚琴弹瑟时烟香与琴音相伴,又有了“绕梁三日沁人心”的雅致。所以铜炉向来是与文化内涵不可分离的。除此之外,铜炉用于寺庙礼佛,宗族祭祀等等场合,在制作时则会有其独特之处,如纹样,造型等等,更是表现出了铜炉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作为明代铜炉制作工艺的巅峰代表的宣德炉,当然也不出其右。宣德炉身上的纹样包括了莲纹,夔龙纹、蝉纹等都表明了其中所代表的佛教文化,社会文化等的影响,至于不同造型的宣德炉被用于包括祭祀,装饰,礼品等不同的用途,也是铜炉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表达。但是由于真品数量稀少,艺术价值极高,所催生出来的明宣德炉仿制品,有一些其本身内涵的文化价值也并不比真品逊色。仿明代宣德炉在明朝早已出现。因为宣德炉最初制作是用于皇室的祭祀等活动,并不流于民间,其制作工艺与高昂的造价也不适合民间大规模使用,所以其制作者通过对原料的替换,工艺的简化制作出了适合民间流通的仿宣德炉。后来,在清朝,民国甚至于现代,因为宣德炉的价值,其仿制品大多分为两种,对原作品的复刻,企图以假乱真或者是对明代宣德炉的仿制和改进。无论是哪一种,因为其纹样、造型等几乎是完全复制,所生产出来的仿明代宣德炉都会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影响不大。


  结语:


  宣德炉是明代宫廷制作的一种焚香之器,是明代铜器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宣德炉无论从制作的原料还是冶炼工艺上都要求极其严格,所以铸成后的宣德炉色泽晶莹温润,透着珠光,有着端庄典雅的美感。所以自明代以来,仿制宣德炉就成为了一大风尚,一时间名家辈出。但是由于宣德炉制作工艺、原料等过于苛刻,仿制品往往并不能做到完全复刻。但是由于防止过程中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仿明代宣德炉有着独特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顺平.如何鉴别大明宣德炉的真伪[J].北方文物,1982(1):106-106.


  【2】戴晨,吴佳芸.袅袅熏烟小炉开苏铸工艺永存续[J].唯实:现代管理,2015(11).


  【3】马小雯.明代宣德炉造物设计中的情与理探析[D].



作者简介:张志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南通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南通铜香炉浇铸技艺”非遗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