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彩塑历史进阶的研究报告

[日期:2018-04-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也与以往不同。时代呼唤着具有传统意蕴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趣的惠山泥人彩塑创新作品涌现,而如何在作品中不失传统,勇于创新,就需要我们对彩塑的历史进阶有深远的认识。


     关键词: 惠山泥人 彩塑 造型 色彩 纹饰


     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而江南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则是江南的女子,美丽而婉约,吴侬软语中道出诗一般的江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悠扬婉转的《太湖美》宛如一幅泼墨丹青,波澜壮阔却又不失钟灵秀美,令人心旷神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绵延千载的农耕文化,依山傍水和鱼米之乡的发展融合,从而形成了江苏无锡别具一格的水乡文明。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的无锡惠山泥人,则成了吴文化天然的名片。

     惠山泥人是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他是取无锡惠山附近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儿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惠山泥人运用彩塑结合的手法,强调“三分胚七分彩”,把彩绘放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因为它对手捏泥人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惠山彩塑的传统是极为优秀的,它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丰富的面貌,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成长过程,是在我国深厚的彩塑传统基础上,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实践不断演变创造的结果。惠山彩塑从时间上分为早期、清代晚期、建国后至今的几个时期。本文按照时间阶段的不同对惠山彩塑的造型、色彩、纹饰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 造型对比

     早期的惠山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称为“耍货”,代表作有蚕猫,财神,这类作品大都是单片模具产生,造型洗练夸张,线条简拙浑厚。清代以后,戏曲在江南一带流行,经过艺人们的艺术创造,之后又有了“粗货”和“细货”。粗货是以阿福为代表,细货则指手捏泥人,其中手捏戏文是手捏泥人的核心价值,题材来源于戏曲和民间生活。手捏戏文讲究的是一个动态的把握,一笑一颦的动作让动态的戏曲场景定格化,对人物比例没有过高的要求,艺人们充分发挥手捏的技巧,对人物动态神态进行了夸张的艺术创造。同时因受寺庙塑像和手捏戏文的双重影响,又产生了新的泥人品种,观音菩萨,古代侍女。作品的比例要求趋于写实,衣纹处理要求线条更要流畅挺拔,对人物形态的刻画要求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现代雕塑技法,对惠山泥人的艺术形态进行更加深入刻画。而近现代的惠山泥人在创作方面则是更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会经常运用一些对现代人物进行夸张变形的艺术技法,从而使泥塑作品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二、 色彩对比

     早期的惠山彩塑作品服饰以红、黄、蓝三色为主。因为彩塑在早期具有吉祥、喜庆的象征意义,所以每件作品都运用红色。在传统的惠山彩绘中必须做到‘‘新、清、齐、爆’’四个要素:即“新”色彩要鲜艳明快醒目;“清”在绘画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洁;“齐”笔法要整齐,图案纹样疏密得当,简洁得体;“爆”用色强烈,要求在色彩上调子大胆强烈。作品底色则一般采取原色对比,用以引人注目。早期作品色彩不但喜欢使用原色,还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清代晚期的手捏戏文其色彩则来源于戏曲服饰的真实面貌,色彩丰富装饰性强。到了近现代侍女的作品,开始强调颜色搭配,素色搭配增多,比过去的作品要丰富华丽的多,开始运用中间色调和复色作为主色使色彩,如此看上去就更加和谐了。无锡地处长江以南,人杰地灵,不仅有着其独有的江南风情,还有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养育着这方儿女。吴侬软语的江南人身穿蓝印花布,碎花小格子,其色彩清新淡雅,这便是我近期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作品在运用传统色彩理论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同时通关过对自身的审美观念的提升来达到对作品创作的改善。

     三、 纹饰对比

     早期作品的图式纹样要求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可以就其纹样自由发挥,也可以将一年四季的花花草草都可以用上,因为这些花纹都具有美好的生活寓意。较为传统的有“长脚寿”、“梅竹”、“蟹爪菊”、“团球花”,而近现代作品又从花草中又演变出“蝙蝠花”等纹样,用其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稍作调整,这样就更趋于现代化的审美意识,相较于传统的花卉图案刻画也显得更为细致。不管任何时期的作品,图案纹样都要“远看颜色,近看花”的效果,既要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要经得起近看,局部不影响整体,底色和纹样都要相互衬托;在布局上要做到“重前不重后,重上不重下”,即强调突出正面和头部,不需要面面俱到。

     通过此次对不同时期的惠山彩塑作品的研究,我在惠山彩塑的造型,用色,纹样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及认识。惠山彩塑技艺作为我国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记录了从古至今人们真实的生活着装,并寄托人们对美好着装理想的双重功能。惠山彩塑做为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早已闻名于世界。我作为惠山泥人的年轻传承人,坚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合理的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争取让自己今后的作品能有更多彩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无锡惠山泥人》,沙无垢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02年12月。

【2】《探析手捏戏文服饰色彩的表意功能》,潘春宇主编。艺术百家,2011年7月

【3】《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张连生主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4月

【4】《惠山泥韵》,沈大授,时代文化出版神,2004年


作者简介:

     卜灿璨,1982年出生于徐州,2001年毕业于江南大学美术学专业。工艺美术师,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7年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孙静娴学习惠山泥人彩绘。2008年师从乌克兰功勋艺术大师尼古拉·杜德琴科学习素描及色彩。对色彩的搭配和调和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笔触细腻,技法娴熟;饰纹精致和谐,用色清雅明净。平日喜学善思,擅长结合现当代的审美趋势,在传统彩绘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其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