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传统文化中的古老艺术品的追求以及其技艺手法。惠山泥塑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无数的精华,其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陶艺工作者。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探讨先辈们的高超技艺,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及感受无锡泥人对学生陶艺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 惠山泥塑 陶艺 教育传承
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发扬民间泥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门民间艺术,单位和学校合作,开设具有乡土特色的艺术教育,让泥塑走进校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让城里的孩子也能够亲近自然、感受泥性,体验“玩泥”的乐趣。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无锡的民间艺术惠山泥人是众多艺术百花中的一颗奇葩.在和学生门接触过程中,我仔细研究传统的民间泥塑,特别是我们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惠山泥人。在学校教育中,陶艺教育已经作为一门教课平台,让学生运用陶土来训练造型能力。无锡泥人和陶艺的区别就在于土质不一样,造型能力的训练却是相同的。接触惠山泥塑会对学生以后的陶艺作品产生有利的影响。
小学陶艺课是以陶土为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工艺课,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快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新的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休闲性等融为一体并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教学基础。因此陶艺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陶艺的学习欣赏,尝试陶艺的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陶艺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了解人类文明的由来和发展,激发创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知道了目标我们就不难发现课堂引入民间艺术特别是泥塑艺术对陶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要了解惠山泥人对于学生陶艺作品的影响,就得首先了解惠山泥人的的一些知识。宋代苏东坡提到“无锡惠山的水和泥,却没有提到泥人”。明代末年张岱在《陶庵梦忆》:“无锡锡山,近桥,店在岸,卖泉酒、宜兴罐,泥人等。”乾隆年间,惠山有王春林者,是捏塑的好手。从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此地已有很多泥人专营作坊、店铺。当时的经营形式是临街的门面是店铺,后面就是作坊。经过各代艺师德不断努力,惠山泥人依附自己的地理和生活环境,渐渐形成:神佛像、粗货、细货三大类。神佛像多是民间寓意吉祥的传统神祇;粗货大部分是儿童玩具,如阿福、小花囡、蚕猫等。随着昆曲、京剧、滩簧等戏曲在当地的流行,泥人艺师们创出“手捏戏文”这一独特艺术品种,将戏曲艺术“以虚拟实、以简带繁、以神传情”的表现方式带入泥塑,以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人物和动作,定格戏曲中经典一刻,逐渐成为细货的主流。
虽然戏文现如今在惠山泥人艺术中占据主流,但是我觉得对于学生,可能更喜欢其中的粗货(玩具),所以,我拿出了很多粗货实物和照片来给同学欣赏,同学们十分感兴趣。把惠山泥人将学生陶艺相比较,我归纳了下面3方面的相同点:
一、都具有很强烈的装饰味
惠山泥人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学生更多的是以脑海的想象或一些印象来制作。两者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味,惠山泥人的装饰性更侧重于色彩,而学生的装饰性更侧重于夸张可爱的造型。
二、都具有浓郁的稚拙味
惠山泥人的许多制作艺人,文化水平都很低,甚至不识字,他们的创作设计并不是掌握了艺术规律后进行的,而是凭着淳朴的思想感情去理解最经典的形象,全靠大脑的记忆。这种形象记忆是概括出来的整体,一些次要的、琐碎的在记忆的过程中自然抹去了。记忆的形象是直觉的、朴素的、纯真的,往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尽管艺人们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或不认识自己的艺术规律,但由此他们却摆脱了解剖、比例、透视、结构等约束,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捏出了独特逼真的形象。学生捏泥何尝不是如此,凭借着自己的想法,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玩泥”,作品虽然不能用比例、解剖、透视等专业用语来解释,但形象却也生动活泼,与泥人艺术一样都充满着一股稚拙生动之气。
三、都有独特的手捏味
很多惠山泥人除了一部分是用模子翻刻出来以外,其余的都是以手捏为主,使他产生了特有的具有手纹肌理的手捏味。而学生陶艺作品也是纯手工捏制,手纹肌理更加明显。两者都运用了揉、搓、捏、拍等方法,当然惠山泥人的技术含量更多。
既然两者有着这么多的相似点,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学生是陌生的、新奇的,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一些民间艺术。在欣赏学生陶艺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可从造型和技巧来看惠山泥人对学生陶艺作品的影响。
第一、 造型上
陶艺创作是一种情感的、想象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讲解了惠山泥人的一些造型方法如堆积、相向(如图1)、三足(如图2)等,引导学生对基本造型进行剖析,省略繁琐的细部结构,体现简约的整体形象塑造。所谓“简约”就是对形体的概括和提炼,是为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和表现个性造型而做的有效准备,避免学生拘泥于破碎或繁琐形体的塑造,让学生在创作时能够“轻装上阵”。学生通过自己眼睛的仔细观察,会在心中有个大概的印象,并牢记其中的一两种感兴趣的造型方法。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发现了堆积的造型手法也可以用在自己的作品制作之中。
第二、技法上
陶艺经历了一个“初为器用,后为精神”的发展过程。精神就是指人的内心情感和文化素养。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它通过一种诉诸直觉的意象,传达出内在生命的信息。我给学生演示一些惠山泥人的基本技巧,如搓,揉,包,推,拍、敲、、装、贴、戳等,学生看的非常认真,他们喜欢看到一堆泥在老师的手中慢慢变化的过程,也练的非常认真,喜欢玩泥是学生的天性。惠山泥人是在这些技法规范中,以捏为主完成作品。学生可不然,他们虽然看在眼里,但正当制作时,还是以自己的方法随意捏制,但我知道,其实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基本技法,并在使用它,要知道,捏塑并不是用一种技法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许多技法的融合来完成的。土!经过手的捏塑上色变成了惠山泥人。任何一种艺术实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许多艺术门类的结合。民间艺术对于学生包括我们来说,意义是深远的。我们要善于挖掘民间艺术精髓,将民族艺术融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心中培育一颗热爱并发扬民间艺术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泥上飘香—无锡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色》,孙琳,艺术生活,2011年2月
[2]《无锡惠山泥人》,沙无,古吴轩出版社,2002年12月。
[3]《浅议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张文,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2月
[4]《中小学陶艺》,朱黎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卜灿璨,1982年出生于徐州,2001年毕业于江南大学美术学专业。工艺美术师,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7年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孙静娴学习惠山泥人彩绘。2008年师从乌克兰功勋艺术大师尼古拉·杜德琴科学习素描及色彩。对色彩的搭配和调和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笔触细腻,技法娴熟;饰纹精致和谐,用色清雅明净。平日喜学善思,擅长结合现当代的审美趋势,在传统彩绘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其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