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紫砂泥

[日期:2018-04-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神州大地,不乏陶艺之英,但其中较能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制陶技艺的,当首推独树一帜的紫砂陶制陶技术,这是千万双手和脑并用的智慧结晶,要说精湛的紫砂陶制作工艺,首先还得从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说起。


     关键词: 形成与分布 地质特征与矿体形状 泥料炼制


     紫砂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泥,它是一种矿体。紫砂矿土是一种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紫砂泥,美称“五色土” 、“富贵土”,古人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语。

     1、紫砂泥的形成与分布

     宜兴位于江南古陆的边缘,陶土遍布南部丘陵山区,是颇为发育的古生代地层,大约形成于2亿年前。由于地壳升降的不平衡,形成一系列内陆湖泊,而他处坚硬的岩石风化成粘土物质后,借风力或水力搬移,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漂移到上述水域第二次沉积下来,形成二次粘土。经长年周而复始的多次沉积,矿床具有多层状构造,疏松粘土经覆盖层长期压实而结成坚硬、半坚硬的页岩。

     紫砂矿料迄今为止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山丘之中和丘陵地带。黄龙山位于宜兴丁蜀镇北西处,东西座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早期的黄龙山东段属台西,西段北面属赵庄、南面属白宕,西段与青龙山交接处是宝山、团山,东南一块属蠡墅。故在历史专著中紫砂矿料出处在各个地方均有涉及,其实均属于黄龙山矿区范围。由于该矿区开采历史悠久,加上现代一些市政工程等的实施,如今的黄龙山已今非昔比,仅仅留存部分小山体。

     2、紫砂泥的地质特征与矿体形状

     紫砂矿土,是一种自然特殊的矿土,即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

     紫泥: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紫泥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上与甲泥一致,在甲泥矿层的中上部,以夹层形式存在,顶底板均为其他品种的甲泥矿层,紫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到几十公分至一米左右,矿藏矿层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紫泥矿土外观呈暗肝色、紫红色、紫色,夹有浅绿色斑点和细微的云母片粒、白银星云母片粒,这也是紫泥区别甲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矿土为软质致密块状,用指甲可以划出淡色的痕迹,斑状结构,烧后外观为紫色、紫棕色、深紫色。

     本山绿泥:是紫泥层的夹脂,故紫泥与本山绿泥有“岩中岩” 、“泥中泥”之称,亦称“龙皮”或团山泥。在本山绿泥上面的紫砂泥为中槽泥,在下面的叫底槽泥,绿泥矿土为薄层形,只有两公分至十五到二十公分的厚度,并常常断缺,绿泥矿土呈蛋青绿色,有细微的云母片粒夹存,为软质致密块状,比紫泥还要软,用指甲可划出白色痕迹,斑状结构,烧后外观为乳油黄色、淡黄色。

      红泥:产于宜兴市丁蜀镇西香山附近和川埠赵庄村一带,是嫩泥矿底部的泥料,质地坚硬如石,故云:“未触风日之石骨也”(吴骞《阳羡名陶录》)。红泥是嫩泥矿的底板,露天矿多,嫩泥是红色,矿土状为软质块状夹有白夹,矿底板的红泥色呈橘红,比嫩泥坚硬,常用锋利锐角出现,从外至内呈色一致的红泥为优质矿泥,中间有心是深红色,俗称“烟瘪子”,这就含铁质高,必须去掉,有硫磺色层状,俗称“水锈”,也要去掉以保证红泥纯净,烧成后呈深大红色、红色。

     3、紫砂泥料的炼制

     质性特殊的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原泥,黛色的绿色……斑斑斓斓,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沉稳厚重,细细观察,各种泥色里细含砂星,银点闪闪,日光映射,宛若珠玑……。但,紫砂泥并不是开采出来就能用的,必须经过一个炼泥的过程,炼泥可为传统手工炼制和机械真空炼制。

     传统手工炼制:民国以前,其加工设备和方法都很简陋,矿土开采技术落后,采掘比较原始。矿工把开采出来的紫砂矿土依品质高低出售给磨坊户,泥料磨坊主把大块大块的紫砂矿泥,上堆风化,几天后再摊在竹席上日晒,俗称“摊场”,不让杂物混入矿土,并用小榔头把它敲成核桃大小的块块,一面进行拣选去掉差的矿土,经风化日晒后枣核大小的矿粒上石磨人工研磨,研磨后的泥粉,按做大、中、小件,粗货、细货不同的用泥要求,用粗细不同的筛子分筛,分筛后的泥粉倒在石盆或匹缸中,加12%的水拌和,然后在匹缸内把湿泥掇成一尺多长、六寸多宽的的长方元宝状湿泥块,再把这种湿泥块堆放在保湿荫凉处,使之陈腐。经陈腐的泥四块平铺在泥橙上(即工作台上),加入一定量的熟泥(制作过坯件的熟泥),这样一遍一遍的用大木榔头把它槌和,槌开压扁的泥割断两边,割下的泥平铺到泥面上再槌,切记勿能把割下的泥颠倒横竖的放到泥面上,而一定要按顺序的一层层放,一遍一遍的槌练,槌练的过程是为了排出泥中的空气,紧密泥的颗粒,增强泥的可塑性,直到经槌练的泥,割开的横断面逐渐有光洁面,槌练的木榔头不沾泥,那泥就练成可以制作坯件的“熟泥”了。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因为颗粒破坏的应力小,双重气孔结构更普遍。

     机械真空炼制:随着时代的向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紫砂泥的粉碎方法由小磨生产加工进展工厂石轮碾加工,工厂的石轮碾又改进用“抛球风筛雷蒙机”机械粉碎和机械一条龙练泥。进入七十年代,紫砂泥的制备采用了从矿井中开采出的矿土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堆放摊晒,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鹗式破碎机”破碎,破碎的泥入“抛球式雷蒙机”轮碾粉碎,按产品大小要求泥颗粒粗细目数,送风选筛,饰吸后的泥灰,由“双轴搅拌机”加10%左右的水搅拌,搅拌后的一块块湿泥,堆放入保湿间陈腐,陈腐后的泥进行真空澂练,这样制成可供制坯用的“熟泥”就练成了。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劳动环境也相应得到改善,提高了炼泥工人的健康水平。机械炼泥由于炼制的频率高,所以颗粒均匀,尖锐,颗粒受力破坏产生的应力也大,气孔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紫砂泥澂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也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同时会影响制品的质量,几乎所有的天然陶土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多的达到8%,少得也能达到2%,这种泥料烘烤出得胎质会呈现褐色或紫色。水质不好,其中的杂志会与紫砂泥内部的分子产生化学作用,影响紫砂泥的泥性。

为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需要,可把三种基泥料,以不同量的比例配制混和制备,亦可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着色剂,选择和控制好烧成的窑内温度和气氛,这样,经烧成后的产品,五光十色,莫可名辨;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4、结语

     天然的紫砂泥,是紫砂发展的基础,精湛的工艺水平是弘扬的条件,源远流长的文化蕴含是繁荣的根本。如果不是原产的宜兴紫砂泥矿,这就会失去了紫砂最原始、最基本、最本质的意义。正是独特的紫砂泥成就了绝妙的紫砂艺术。


参考文献:

[1]沈遽华,李昌鸿《耕陶人说紫砂》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8


作者简介:

      孙玉听,1986年生于江苏灌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紫砂器的设计与制作,助理工艺师,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