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李克强总理在刚刚总结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其同现代制造业、创意经济结合起来,赋予新经济发展以新的含义。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基于此,浅析核雕传统艺术的发展创新。旨在认识和了解核雕创作中审美的重要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印迹融入作品之中,使自己的作品彰显本民族特色。
关键词:美学鉴赏 创新 工匠精神
随着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方向的市场经济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增多,但其对传统工艺的审美却止步不前。核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在当今市场上流通的核雕作品中,苏州的作品占了半壁以上的。舟山核雕讲究姿态鲜活、深雕细作,精致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收藏者与投资者的青睐,曾代表国家在重大外事活动中赠送国外友人。深受海内外玩家喜爱。尽管核雕手工技艺有“一颗橄榄核激活了一个村庄经济”的神话,但拘束于传统审美的固化,核雕技艺难以进一步发展。民间艺术、手工工艺艺术是农耕文明孕育的产物,故传统的文化审美就围绕着人类农业所需。传统工艺体现人们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又展现了人们对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运用能力。我们研究其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也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工艺美术产品对历史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在其装饰纹样上。最早的造物多使用几何纹饰及部分具象事物,如菱形纹、人面鱼网纹等,之后逐渐演变为使用图腾纹样,如龙凤纹、饕鬄纹等,后又发展为表现人与生活场景的纹样,如农耕、狩猎、歌舞等,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纹样,如花卉、春夏秋冬等。这一系列图形纹样的变化折射出人们从最初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转变为对情感和生命的热爱,最后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意境表现和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包融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国将文化教育建设发展置于重点建设项目,国民素质教育略有上升,但仍低于发展要求。民间手工工艺的发展却要求着更深的美学鉴赏。
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经过概括则形成了美学理论。我国近代美学界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是朱光潜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心物的关系上,景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反应”,朱光潜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二是李泽厚指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创造美的过程是客体与主体相结合的过程。美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需要将其与生活相结合。
三是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表达的是从一个人对美的追求上可以理解他的理念,审美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理念。虽美学界对美的观点各有不同,但其对美学鉴赏者的要求并行不悖。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以及审美能力。我们作为手工艺者同时也承担着鉴赏者一职,通过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将自己的艺术品创造为具有审美魅力、内涵、价值的对象。而融入自己价值理念的艺术品引导社会主流传统理念的改变,使其加快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核雕的美学,与其它传统手工艺一样,具体表现在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上。精神内涵往往更多来自文人苦心孤诣。而表现形式则是工匠穷极工巧。文人把自己的想法做到头,工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头,使这样一个物质的东西摆脱了物质的属性,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
工匠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大量鉴赏优秀艺术作品,使其艺术修养与鉴赏力大幅提高,同时具备有相当的专业技能知识,而又如何将新的价值理念融入作品?这时创新精神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辅之以相成的还有工匠精神。核雕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纳先进文化,使二者高度融合,同时获得时代性的发展。核雕创作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化的产物,传承它的民族艺术与历史文化精华,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印迹和体现民族特色,是核雕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核雕的创新与审美必须以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和对精神上美的享受,都是精神和物质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是在借鉴已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因素,创造新的造物风格与审美追求。它们都以技术为基础支撑,技术因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质量及审美水平,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可行性成为首要因素。无论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提出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还是西方现代设计中倡导的“形式追随功能”,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造物和设计活动的进本原则与本质追求,强调了实用性、技术性的重要性。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火已经弥散开来,“德国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都是瞄准“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在这样的时代,工匠精神绝不仅是追求一砖一瓦的手工,更不是效率低下的作坊,而是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现代化工业新版本。老牌的制造业强国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中国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工匠精神的模式和片面追求短暂利益是中国制造业面临两难境地。由大而观小之,民间工艺亦是如此。《庄子》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动作之精美,技艺之高超无不显示了他对解牛这一事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不懈努力。《诗经》中描写玉器、石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对能工巧匠们匠心独运的歌咏,从“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瓷器到“无需一钉一铁”的榫卯结构,匠人们把敬畏与虔信,连同自己的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独具风韵的“东方制造”。只是,作为现代化之路上的追赶者,我们把这些手艺乃至手艺背后的匠心,都化作追名逐利的牺牲品。如今,我们作为手工艺者要重拾这份手艺的骄傲,孔子曰:“君子不器”,这警示我们不忘匠心,不拘泥于世俗的条条框框,以自己的工匠精神以应世间冥冥万道,由此,将手工工艺带入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姜跃进.《苏州橄榄核雕揽胜》.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瑞兹曼•大卫,王栩宁译.《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陆小琴,女,生于1976年,政协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核雕协会常副会长。
其作品将传统艺术与时代主旋律的表现相结合,立足反映时代变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生活和现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努力拓展传统核雕的审美空间,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