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品位的追求也日益兴盛。核雕在这种大环境下得以蓬勃的发展。目前从事核雕的创作者已遍布多个省区。但大多数还是沿袭传统,鲜有创新。缺乏契合时代、激励人心的良品。本文通过本人作品《太湖霞光》的创作,阐述核雕创作中应融入的几点思想。旨在让更多核雕从业者在创作中,有所启发,创作出更多的能彰显时代气息,富有美学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核雕题材 意境 雕刻的美学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造就了众多绚烂的艺术门类。而工艺美术就是其中最为瑰丽的一支之一。“工艺美”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体现。直接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反映时代的思想。其种类分为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两大类别。前者如陶瓷、家具,后者如玉雕、景泰蓝、核雕等等。
核雕作为一种独立的雕刻形式,起源较晚。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有王叔远的桃核雕、邢献之的胡桃雕、夏白眼、沈君玉、王百户、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的橄榄核雕。《清秘藏》载:“夏白眼,宣德时人,能于米半粒的橄榄上雕出十六个娃娃,眉目喜怒悉备,又刻荷花、九禽飞走各有姿态,称一代绝技”。
明代,苏州的核雕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将其穿孔系挂于身,或制成配件、扇坠、串珠等赏玩,以显示特殊的身份。宣德时,皇帝朱瞻基酷爱核雕,对夏白眼的橄榄核极为赏识。天启年间,上至皇帝,下至大夫对核雕趋之若鹜。至清代,需求更甚。雕刻技法以圆雕、薄意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巧思雕琢,更显文人情怀。题材也以人物、动物造型为主,注重写实。清康熙年间,苏州有位金姓老者,善雕核舟,有刻棘镂尘之巧。核舟配以象牙、红木底座,陈设在博古架上,以供观赏。此时,核雕形式除了配带、把玩外,已转向陈设形式。
明清以来,工艺美术中最为流行的是以吉祥图案为主题,所占比重极大。其核雕也是如此。大部分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正如《庄子》中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归纳其特点,主要有六:一、象征。以事物的形态、习性以表现一定的含义。如莲花表示纯洁,鸳鸯表达爱情;二、寓意。借物以托意。如松鹤延年表长寿;三、谐音。借中国汉字的谐音来表示一定的含义。如喜上梅梢,有喜上眉梢之意,喜事临门;四、比拟。以拟人、拟物来寓意;五、表号。用象征性符号表义。如鱼表“余”,年年有余;六、以文字直接表义。如福、禄、寿、喜。这类题材,流行时间很长,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
纵观明清以来的工艺美术,有人赞美,有人贬抑。赞美者认为作工纤巧,图样题材丰富多彩。贬抑者则以为繁琐,图案堆砌,格调低下,流于庸俗和匠气。当然,凡事需以辨正的思维去对待。当前,核雕作品也沿袭明清之风,少有创新。题材多以罗汉、佛像、神兽动物等题材居多,虽然有些在技法上很精湛,使人称赞,但是很少作品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更别谈能陶治人的情操,使人感受艺术带来内心的共鸣。也就是大部分作品在艺术上缺乏美学的境界。
艺术作品的特性是要反映时代的特征。这也包含了核雕作品。核雕的创作要契合时代特征而创新。随着现代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核雕创作所表现的内涵、审美等都需要不断的提升。以下就以本人作品《太湖霞光》来浅述当代核雕在创作需要表现的几点思想。
《太湖霞光》是一件以诗入画的作品。以远山、梅花、扁舟、渔人为实景呈现。以烟波、霞光烘托出诗般的意境。这件作品的亮点在霞光,在表现技法上,将红日出现地方的橄榄核打磨得薄如蝉翼,借助灯光从背后照射,映透出霞光万丈的效果。这一表现形式也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技法。作品给人的感受可用“水澈霞光净”来形容。也有着“天际霞光入水中”的意境。给人一种希望、追求与信念之境。
在创作中,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以诗入画
艺术作品要表现两个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片面的强调美就会走向唯美主义,片面的强调真,就会流于自然主义。所以在《太湖霞光》的创作中,就考虑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以远山、梅花、扁舟、渔人、烟波等实景来烘托霞光,以霞光来映射出“天际霞光入水中”的唯美。宋人晁以道诗曰:“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境,贵有画中态”。这是作品诗画统一的离合异同。古人早有阐述过这种观点。苏轼在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一位好的雕刻者,要具备诗人的素养,这样在作品的创作中,才能在诗与画的写实和表意的两种境界间自由的切换。
二、意境的表现
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又是精神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依赖于作者平素的精神涵养。我自小就生活在太湖边,太湖一山一水一风一云皆藏于心中。太湖水的波澜起伏,太湖的云蒸霞蔚,皆使我情思起伏。这种境遇影射在《太湖霞光》这件作品中。用太湖中司空见惯的景物来表达我的情感。观者矗立作品前,亦有深临其境之体会。
苏东坡曾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上升思想情感的境界。《太湖霞光》这件雕刻作品亦有此境。那烟波之上,一叶渔舟,随浪起伏,在灯光照射后,一轮红日,映于太湖边际,太虚云霞,层次深筱,以橄榄核内壁的自然纹理,稍作雕刻,呈现波涛万顷,风推浪卷。可谓绚丽致极。然而,观之又顿然使人联想到绚丽后的平静湖面,渔歌唱晚,空灵自然。这是画外之境。整件作品既得屈原的缠绵悱侧,又得庄子的超旷空灵。正是“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体现。
三、虚与实的表现
先秦思想家荀子《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艺术作品既要丰富的全面的表现自然和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恽南田说:“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清人赵执信《谈艺录》中说:“虚和实辨正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太湖霞光》这件作品,以远山、梅花、扁舟、渔人写实,霞光映射的是希望与追求是表虚,给人一种积极向前的动力,作品中蕴含着一种由静向动的能量。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现精神。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会能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示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件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静者是物质的美,动者是精神的美。静为实,动为虚,这也正是中国易学的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动静相融才能体现一件作品的本质之美。
综上所述,核雕的创作要以体现美学内涵为前提,紧贴时代脉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作者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构建新的价值。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时代气息,激励人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姜跃进.《苏州橄榄核雕揽胜》.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陆小琴,女,生于1976年,政协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核雕协会常副会长。
其作品将传统艺术与时代主旋律的表现相结合,立足反映时代变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生活和现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努力拓展传统核雕的审美空间,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