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仿明代宣德炉的鉴赏

[日期:2018-05-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在当今的收藏界中,铜炉一直是炙手可热的一个种类,而在其中,宣德炉又是各种翘楚。在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宣德炉不仅代表了当时的铜炉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而且其本身的性质等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是研究宣德年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明代之后,宣德炉更是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所以不仅是真品宣德炉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仿明代宣德炉也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仿明代宣德炉,更是独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所以在对仿明代宣德炉进行鉴赏时,可以从其艺术造型特点,装饰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欣赏仿明代宣德炉的独特艺术之美。


  关键词:宣德炉,明代,艺术价值


  由于明代宣德炉本身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用料讲究精细,造型美观,极具艺术价值,所以成为了当代收藏的热点。也正是这一原因,再加上明代宣德炉的真品数量不多,极难获得,所以使得仿明代宣德炉也成为了收藏家的选择之一。尤其是清代、民国时期的仿明代宣德炉,不仅具备了宣德炉本身的技术价值,而且还包含了清朝、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等因素,其艺术和收藏价值不减反增。而在对仿明代宣德炉进行鉴赏时,实际上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以及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一、造型艺术鉴赏


  明代宣德炉,因其独特的形制以及制作工艺、年份等等原因而得名。在宣德年间,由于郊庙中所用的炉鼎不符合当时的古制,所以宣宗命工部进行了改制。从其形制上来看,明代宣德炉继承了彝器、炉、鼎等不同的礼器的造型特点,结合《博古图》等古书中的记载而产生,所以在造型上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但是明代宣德炉的形制造型却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而是分为不同的类型,各自具有其特点。仿明代宣德炉本身就是由于追去其艺术价值而出现,所以在造型上与真正的明代宣德炉差别并不大,甚至在结合之后的文化审美特点之后,进行了略微的改进,使其更加美观。但是,虽然明代宣德炉的造型包括了冲耳炉,蚰龙耳炉,桥耳炉,压经炉,钵盂炉,鼎炉,筒式炉等诸多的类型,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因素,制作工艺难度以及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观的变化,当今社会现存的仿明代宣德炉常见的造型为冲耳炉和桥耳炉。这两种炉型都偏向于简洁大方,没有太多的雕琢花样,为最常见的鼓腹巧耳形状,看起来十分的圆润可爱,把玩在手上也十分贴合,有手感。对于冲耳炉和桥耳炉来说,都为炉腹饱满,炉耳上翘冲天的造型,炉口和炉颈则比较平滑。两种造型的仿明代宣德炉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炉耳之间的连接处。冲耳炉大多平直,转折生硬,造型更加偏向于规整,而桥耳炉的两炉耳之间弧度更大,略微弯曲圆滑,形似虹桥,因而得名。这两种造型的仿明代宣德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最大,冲耳炉多用于宗庙祭祀,书房客厅等处,寓意虔心敬仰的心态,而桥耳炉则因其更为圆滑的弧度,具有了通达圆滑的象征意味,所以更受到商人政客们的喜爱。所以这两种造型的仿明代宣德炉在现今社会中最为常见,实际上也表明了这两种造型的宣德炉与现代的审美观最为贴合。


  二、装饰艺术鉴赏


  对仿明代宣德炉进行鉴赏,除了要从铜炉本身的造型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铜炉的色泽,纹样等装饰进行仔细分析。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观,图腾信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所以色泽和纹样也是当今鉴别仿明代宣德炉艺术价值的主要参考因素之一。对于明代宣德炉来说,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炉身的独特色泽。对于大部分的宣德炉来说,其炉身表面大多会经过多此的打磨、抛光等工艺,使炉身达到光滑圆满的一种境界。所以其特点主要尤其色泽来体现。因为宣德炉的原料精细,大多由铜经过多冶炼制成,所以在色泽上最纯正的为泛有珠光的黄色,这种颜色并不是简单地浮于铜炉的表面,而是内蕴与其中,所以看起来色泽纯正,端庄典雅。这也使得宣德炉的炉身有可与美人肌肤相提并论的特点,触手光滑细腻,极具手感。当然,宣德炉的颜色不仅仅限于黄,还包括了栗壳,茄皮,棠梨,褐色等多种,但是每一种都显现出一种光滑圆润的色泽感。对于后市的仿明代宣德炉,对其炉身色泽的仿制是关键。但是由于工艺、原料等的限制,往往很少能够还原出这样的色泽和手感,极少数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仿明代宣德炉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除了色泽,仿明代宣德炉的纹样也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之一。在仿明代宣德炉上,较为普通的纹样包括鹤纹、夔龙纹、蝉纹、莲纹、云纹、古松纹等等,大多为动植物造型,所以一般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景,而莲纹等则多用于寺庙中,内涵着佛教文化。夔龙纹则表示了古代的一种异兽图腾的文化。所以从仿明代宣德炉的色泽,纹样等细节中,能够分析出铜炉的艺术价值几何。


  三、文化内涵鉴赏


  对于铜炉来说,其在历史上出现总是伴随着焚香,祭祀等等活动,所以其本身就是当时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状况的一种象征。虽然后市的仿明代宣德炉,尤其是近现代的仿明代宣德炉大多用于收藏,以及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于原本的明代宣德炉来说,不同造型、不同颜色、不同纹样代表了其适用的不同场所,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宣德炉生产初期,主要用于皇室的祭祀场合,所以从这个阶段的宣德炉的造型、纹样等因素中能够分析出其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审美特点和文化特征。对于仿明代宣德炉来说,因为大多力求还原其本身的特点,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往往也得已保留了下来。至于宣德炉在民间出现之后,使用的场合以及相应的纹样造型开始越来越丰富,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起来。例如,冲耳炉这种造型一般具有敬天法祖的内蕴含义,所以用于祭祀,书房等场所,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虔诚愿景。而宝相莲花足钵盂炉这种造型则大多用于寺庙中礼佛所用,从中能够看出其所内蕴的佛教文化因素。所以说,仿明代宣德炉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其艺术价值的一部分,是对其进行鉴赏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语:


  大明宣德炉,以造型美观、制作精巧而闻名于世。但是由于其数量稀少,较为难得,后又因社会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数量的减少,所以明后多对其进行仿制,且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尤其是清朝、民国时期的仿品,本身的收藏价值也很高。所以对仿明代宣德炉的造型,装饰,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鉴赏,让人们能够加深对于仿明代宣德炉以及其真品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锡荣.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M].文物出版社,2010.


  【2】王镇学.明代宣德炉的造型与装饰艺术在紫砂壶上的应用[J].江苏陶瓷,2012,45(2):20-20.


  【3】林亚兴.宣德炉之桥耳钝锥足及其仿品[J].艺术品,2016(3):46-49.


  作者简介:张志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南通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南通铜香炉浇铸技艺”非遗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