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日期:2018-07-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只有走出去,才能活起来。凡是能够“走出去”的传统工艺项目,都因为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与文化认同,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扬州玉雕 走出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最近,江苏省委和扬州市委的主要领导提出为“建设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要让扬州传统工艺‘走出去’”。这些重要观念,为“扬州工”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扬州玉雕也不例外。从本人多次参与扬州玉雕对外交流的实践来看,只有走出去,才能活起来,体会尤为深刻。

     “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代表性,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占长。民族性支撑着世界性,世界性包容着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凡是能够“走出去”的传统工艺项目,都因为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和文化认同。

      中国玉雕是一项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且世代相承,在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技艺中极具独特性和象征意义。而扬州玉雕是中国玉雕的代表作,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和发扬了扬州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融汇南北,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我们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时,都应该坚持“以我为主”的理念,让世界人民都能感受到一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2017年,我有幸携带一批玉雕作品,去法国巴黎卢浮宫参加由法国文化部、法国国家艺术行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中国玉雕“扬州工”的神奇魅力倾倒了前来参观的广大观众。其中,有一件作品叫“福寿连体双瓶”,让许多国外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受。连体双瓶的纹饰由“寿”字和龙、蝠组成,虚实结合,寓意双关,耐人寻味;其雕工细腻,儒雅清秀,圆润饱满,醇美古朴。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福寿思想,有寿才有福,有福更添寿。(图一)这件作品展出获得好评,首先源于它具有浓郁的“扬州工”风格,令国外美术界最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一点。

      扬州玉雕中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有材质美、构图美、雕琢美和意境美,这是传统扬州玉雕的精髓所在。要让扬州玉雕“走出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色万万不可丢弃,而且要以此为“主”。

      追求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也会存在着差异,这对扬州玉雕“走出去”会带来一定的障碍,一旦扬州玉雕走进国际社会,让更多的人群了解它,并对其制作工艺感到由衷的惊叹,这只是一个方面,而要让国外其他民族欣赏它,接纳它,并且喜爱它,则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去国外展示扬州玉雕时,同期两件玉雕精品,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一件是白玉“蝶舞兰香链瓶”(图二),该作品设计为兰花和蝴蝶组合,材质为和田玉。两根长长的玉链是作品最难的工艺,与端庄的瓶相结合,在手法上表现了疏与密、灵巧与厚重,实体与空间三方面的统一,体现出精致、典雅的玉雕技艺。当地观众认为这件作品,技艺难度极高,但对疏密相间、动静结合以及虚拟空间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却不甚了然。另一件作品白玉“玉液壶”(图三),选用俄罗斯优质碧玉,质地纯净、颜色均一。用荷叶与水草构成一件造型优美而工艺简洁的玉壶作品。“玉液”与“玉荷叶”谐音,寓意清纯、甜美。这件作品,是本人参考了多幅西洋油画和雕塑作品获得的灵感,在传统玉瓶的表现手法中,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的符号,令外国游客在观赏中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他们惊叹惯见的生活用具也能雕琢得如此之美,因而倍受青睐。这让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扬州玉雕“走出去”还需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即所谓“兼收并蓄”。

      同时,“走出去”时,还应该注意到准确无误地解读我们所展示项目的内涵,包括运用当地看得懂的文字、能够接受的评价体系以及审美习惯。玉雕作品是高档消费品,国外的艺术家或收藏家们选购你的作品,首先需要让他们看懂,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们。解读环节便显得十分必要,这不同于一般的“生意经”,而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此外,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走进去”,即对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俗民情、审美习惯等增进了解,以克服盲目性,或一时能够“走出去”,却很难“走进去”,最后也许只能“退回来”。

      “讲好精彩中国故事”

      中央绘制的“一带一路”蓝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让一个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蓝图中“活起来”。近年来,“扬州工”的许多项目都在陆陆续续走出去,或进行文化交流,或参与非遗展示,由“被动”到“主动”,由“服从”到“自觉”,一步一步把“走出去”的脚步走稳、走远、走实在。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积累和创新思维。“走出去”的大门已经打开,坚持不懈地“走出去”终将日见成效。

       扬州玉雕“走出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老祖宗传下来的玉雕技艺是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数千年来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份资源宝贵性和独特性。当前,扬州玉雕项目国家、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凭借着这门绝技创造出无数玉雕精品力作。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说明了该项绝技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扬州玉雕“走出去”必须具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的能力,使其步伐更稳健,风采更久远。“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其核心意义在于创新。近年来,本人在玉雕创新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仅2016年以来,就连续申报获得玉雕外观设计专利权10项,包括“工艺品(茶壶)”“鼻烟壶(三阳开泰)”“工艺品(镂空)”“玉器(玉环)”“工艺品(青蛙)”“玉瓶(福满乾坤瓶)”“玉瓶(青玉四方鼓形兽耳瓶)”“手镯”“鼻烟壶(葫芦)”“装饰品(玉器小环)”等。这些专利权的获得,既保护了自身的知识产权,又见证了个人及团队开展玉雕创新的成果,在业内尚属少有。其中,有一件作品名叫青玉“四方乾坤瓶”(图四),用和田籽玉雕琢,器型简朴大方,边线挺括有力。盖钮为圆形,螺纹子口;瓶体平顺圆润、光洁无痕。作品风格南北相融,婉约新颖,沉稳厚实,是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融合,颇具个性与风格。

      传统工艺---扬州玉雕能够“走出去”。扬州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玉雕大师,包括国家级传承人顾永骏、江春源、高毅进、薛春梅、沈建元、汪德海等大师,他们分别引领了扬州玉雕的某种风格与流派,在业内独树一帜,是扬州玉雕“走出去”的靓丽看点。截至目前,多体制的扬州琢玉企业多达数百家,从事琢玉的师傅有数万人,这是扬州玉雕能够走出去的坚实基础。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扬州玉雕事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包括“走出去”的勇气和潜力,事业发展需要“走出去”,“走出去”会进一步促进事业的整体发展。相信经过扬州玉雕工艺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讲好精彩“中国故事”,扬州玉雕将依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王金高,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玉雕大工匠等称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