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艺术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日期:2018-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是一门中国传统民间微雕艺术。它题材宽泛,寓意吉祥,但一段时间以来,核雕创作面临题材单一、形式陈旧等现实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在这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核雕创作者要提高自身水平,把民族正气、民族精神和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中国故事讲述出来,让人民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民族认同,创造出有价值、高质量的核雕工艺精品。


      关键词:核雕 创作 中国特色 中国故事


      曾几何时,核雕作品创作乱象的情况相当严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崇尚洋文化,缺少中国精神”等现象。盲目追求市场,题材形式单一;有的甚至颠倒历史,胡编乱造题材;有的迎合低俗口味,难登大雅之堂……“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指明方向。在习主席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工艺美术崭新气象,百花争鸣,百花齐放,一派生动景象。一件好的核雕工艺作品,能够使人向善,催人奋进,经得起大众推敲,历史检验,其影响是深远的,当今中国更是一个充满好故事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去发现、去思考、去挖掘、去记录、去创作、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创造与发展,让历史记住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一、讲中国故事,做合格的“讲述者”

       中国故事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是不断继承的精神与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血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中国故事是历史的故事,它沿着中华历史的脉络娓娓道来,从历史来关照今天。中国故事更是时代的故事,是对现实的生动描绘,把握中国现实,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这要求讲述者从思想观念、价值立场上加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精彩中国故事的核心理念。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讲述的中国故事,自然会得到更多读者、观众的支持和赞赏,让更多人参与到讲述中国故事的事业中来。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讲述者”有内涵。首先需要深厚的历史积淀,要在历史中发掘好的故事主题与素材,用故事的形式体现在核雕创作中,让历史的规律与道路引领我们反思现在与走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对现实的洞见,讲故事是“讲述者”的主观意图、目的和想象的综合实践,其中的主观性使得故事具有生动性与创造性。但故事中应包含了当下社会现实的客观要素,主要指故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讲故事重要的就是讲出其中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特征,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中国故事具有生命力。

      中国故事“讲述者”,要有全面的思想。中国故事是历史的故事,历史是我们的“镜子”,以史为鉴是中国人的智慧,它并完全不是脱离当下现实。历史必然成为当下的土壤,历史的脉络蔓延到今天,生命力始终活跃,需要我们去挖掘与重塑。讲中国故事要遵循历史原则,这意味着在故事中既要看到过去,也要着眼现在与未来;同时还需要坚持具体与总体的统一,不能仅仅就故事讲故事,而是要讲好故事背后的逻辑与大背景、大思路、大问题,要把握具体背后的总体,用生动、鲜活、感性的故事来彰显历史的、现实的、理性的理念、思想和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多次讲述了“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在内容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生态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但故事的主旨始终是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故事中始终贯穿着历史原则,始终凝聚着时代特征,始终具有着中国特色。因此,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对于我们核雕从业者来说既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重要的挑战,需要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讲故事本身不是单纯的照搬题材与雕刻技巧,而是要讲述中国道路,讲出中国特色,它要言说的是中国声音、中国话语。

      二、用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特色”

      今天的中国故事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是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的故事,这些大故事需要在一系列具体的故事中呈现,而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都是为了言说我们的“大故事”。

      中国故事要讲出中国特色。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大现实,是对中国社会的精确的定位。中国特色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凝结与精华,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理念、思想、战略的创新,中国特色文化的发扬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其次,中国特色意味着中国话语,中国话语不是简单的用中国话讲故事,而是要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传达中国声音,是中国式思维方式与文化模式建立。中国特色还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模式,既是我们的精神、思想、文化,也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讲述日常生活的故事,正是要阐释其中的文化模式。

      讲述中国故事需要凸显中国特色,首先要关注中国历史。中国特色实质上正是中国历史的精华与硕果,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果实。讲中国特色需要回到中国历史当中去。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传说,表达了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传达了仁爱与道义,忠诚与无畏的主题。这些英雄为民族、为国家、为新社会的到来浴血奋战,充满了中国人的“血性”。中国历史充满着团结的民众,他们在战斗中、在改革中,众志成城,锐不可当。中国的历史绝不是个人英雄的历史,而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中国历史是最为丰厚的资料库,为中国故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素材与主题,可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其次要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迎来四十载春秋,其中的故事生动鲜活,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深圳、厦门、苏州等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奋勇向前,铸就了今天的生机勃勃。通过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城市缩影,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挑战与成果经验,这样的中国故事反映着中国的今天与社会现实。改革开放不仅仅凝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还蕴含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思路与战略,改革开放是现代化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

      用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特色,这种讲述不仅仅是共产党领袖的能力与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们的使命与重担,中国故事要通过中国话语来传达,也需要用工艺作品来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创作出契合时代精神的核雕作品,用核雕作品来表达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三、用核雕作品,传达中国故事

       核雕艺术作品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途径。当前,中国已涌现了很多讲述中国故事的核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以中国故事为内容,还契合了时代精神,凸显了中国特色。纵观这些作品,它们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品格和特征,下面,我用自己创作的核雕从中选出两件作品为例,来说明其品格特征。

     《心有明灯不灭》核雕作品创作于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纪录片《大抗战》,其中一个画面为古朴的书桌之上,有茶具、笔墨、笔筒、搪瓷杯,更有三盏煤油灯的场景,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随风摇曳的灯火中,让我想起在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毛泽东同志每个夜晚都在这些油灯之下,奋笔疾书,夜以继日地为抗击日军、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我将这个经典画面制作成了一套核雕作品,中心的煤油灯是这组作品的重点,寓意着抗战精神与长征精神是我们的“中国精神”,不忘初心、心中有梦,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

      《海上丝路之鉴真东渡》核雕作品,由一艘载满人的核舟与一个端坐岸边的和尚组成,描绘了鉴真东渡临行的场景。在一动一静、一寡一众的对比中呈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核形虽小,微中见宏。长江是中华名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和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海上通道的起点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隋唐,鉴真和尚正是从长江下游的江苏张家港出发,远赴日本开启了东海航线,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长三角经济区,并将再为海上新丝路做出重大贡献。

      讲好中国故事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重要的挑战,做一名合格的中国故事“讲述者”需要历史的视野,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也需要掌握中国话语。用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来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述中国道路、阐释中国特色,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核雕作品来传达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表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题材可以千变万化,但其内容始终紧紧围绕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讲中国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也不是只讲感性的故事,讲中国故事是为了了解中国现实,传递中国声音,发扬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融德于作品,感染观者,启迪观者,“春风化雨”,凝聚人心,共创发展大业。




参考文献:

[1]刘小燕.从文化外交看国家对外传播[J].新闻大学,2011(1).

[2]俞思念、魏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帅.【走进新时代 文化新传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形象 .光明网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



作者简介:

      金云玲,1960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工坊”核雕品牌创始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雕专委会委员,苏州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