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实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让传统工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与追求个性化和生活品质的现代人的生活相融合,成为当下振兴传统工艺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工艺 振兴 现代生活
我国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传统工艺覆盖面广,涵盖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遍布各民族、各地区,像剪纸、刺绣、年画、雕刻、金银制作工艺、建筑营造技艺等,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分布,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则大多与服饰、宗教艺术等相关。在国务院公布的4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工艺项目共有300余项,涉及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以及传统医药类中的药物炮制项目、民俗类中的民族服饰项目等。
新中国成立后,以工艺美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出口创汇中的作用显著,为支持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传统工艺进一步繁荣,门类更加全面,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相关专业院校、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提高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传统工艺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例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编纂了共13卷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成为传统工艺研究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任务。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是一份顺应社会发展、呼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贯彻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在当代社会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的灵感和精心手作的潜能,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革命,培育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生活品质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新手工艺”、“重拾手作传统”等名词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采用传统工艺元素生产的新日用品和文创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和市场的欢迎。可以说,当前传统工艺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传统工艺振兴迎来了最有利的条件和历史时机。促进传统工艺的健康发展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多领域的共同推进。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政策保障,推动项目实施。要建立振兴目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予以重点支持。
二、扩大工艺队伍,提高人才素养。是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青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习活动提供支持。
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依托相关高校、企业、机构,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开展巡回讲习活动。鼓励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如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参加研培的学员加深了对所持项目文化内涵的理解,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三、完善体系建设,提升产品品质。要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要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强化和提高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
四、组织工艺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扩大传统工艺的影响。同时传统工艺产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商品,推动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推动传统工艺进校园,鼓励中小学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兴趣课程,促进社会普及教育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加大非遗宣传,接近百姓生活。推进规范化非遗博物馆、展览馆、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建设,发挥各种非遗展示平台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展示传统工艺。运用现代媒体的力量,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手段,深入宣传传统工艺文化知识。
振兴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就是要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保留下 传统手工艺中最优良的基因,创新出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非遗保护既要传承手工艺的技艺和文化基础,又要有当代化的提升和变化,这是一种辩证。在这辩证关系中,重要的是把握好手工艺的核心,即使做任何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都要保证传统手工艺的精良技艺与文化价值,让传统工艺真正回归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寒松.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J].文化生活旬刊,2016(2).
[2]王焕.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中国文化报,2017(7).
作者简介:
金云玲,1960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工坊”核雕品牌创始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雕专委会委员,苏州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