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代核雕作品比起历代的题材更为丰富,工艺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然而,在核雕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核雕作品,却给人以题材单一,而且抄袭之风盛行的感觉。中国传统的经典辞赋里,有很多唯美的诗句,这些诗赋画面感强,唯美雅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如若借鉴到核雕创作中,则将出现一件件朴茂清新的核雕艺术作品,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是核雕创作中不竭的营养源泉。
关键词:核雕 中国 诗词韵律
中国的核雕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与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往今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之下,中国的核雕艺术也是众彩纷呈,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石花草,在雕琢的过程中,有如诗画一般,具有“意外之韵”。在当代的核雕艺术中,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些好的核雕作品表现出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的艺术境界。
当代核雕作品比起历代的题材更为丰富,工艺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在核雕市场中,我们看到的核雕作品,却给人以题材单一,而且抄袭之风盛行的感觉。究其原因,则是市场销售跟风所致。如十八罗汉的题材盛行之后,市场中便会涌现出多样的十八罗汉,不仅缺乏艺术创作,同时大批量的同类作品,也会给人带来视觉疲劳。
核雕作品发展到今天,随着消费者修养鉴赏水平的提高,更多的要求核雕作品要具备艺术感和文化承载。自明代起,诗词、绘画艺术与核雕结合,多了一份文人雅趣,也让核雕作品多了一份唯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国人审美水平的提高,核雕作品应打破低俗、世俗化,中国诗词则将成为核雕创作素材的宝库。
我国古代诗文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每个诗人写出的每首诗词,无论从风格类型、辞藻用字等等都有不同。无不体现了我汉语的独特魅力。而在这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之中,有不少的诗文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仅仅是一看字表,就能在脑海里勾画出或沉郁、或华丽、或清俊、或灵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感在借鉴到核雕创作中,则将出现一件件朴茂清新的核雕艺术作品,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是核雕创作中不竭的营养源泉。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 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为例,唐诗宋词将画面与人文倾诉有机融合,画面感和唯美感得到有机的统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我将这首《牡丹》诗中体会到的意境美,融入到核雕作品《国色天香》中来,运用浮雕手法将层层的花瓣进行有序梳理布局,重点刻画了牡丹花瓣被风吹过之后那起伏翻卷的姿态,并在花后面设计了一座假山,浅浅地刻画了一圈太湖石的轮廓,勾勒出牡丹如女子一样依靠在假山旁,其余尽留空白,石的“虚”与花的“实”相生,构成有无相生的灵动妙境,体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朦胧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协律,崇尚典雅。《如梦令》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是地点,“日暮”为时间,“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我创作的核雕作品《清风徐来·如梦令》选取了这首词的几个片断,融进了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一枚小核之上只望见凉亭之外,一片荷塘绿意浓浓,妍丽清秀的女子,身着粉衣长裙,被娇艳的藕花所包围,尽染其中,尤见惊容。泊舟处,一群鸥鹭四起,纷飞天际。绿的藕叶,红的荷花,粉的衣着,白的鸥鹭,一滩清水,夕阳染遍,画中女子醉意初浓。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结合恰到好处,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的经典辞赋里,有很多唯美的诗句,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古人的诗赋,画面感强,唯美雅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如若用在核雕创作中,则便是很好的人物、山水题材。在核雕作品的寓意中,则不仅仅是泛滥的辟邪、祈福的寓意,则为作品的寓意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古典美和韵律美。当然也要求,一名核雕师要有着良好的绘画艺术功底,和核雕实际创作中的表达能力。引用其中之经典片段,反映出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的艺术形象更耐人寻味,品思。让人们在欣赏核雕时深深领略到传统诗词中诗语、诗情、诗境的韵律之美。
参考文献:
[1]张文勋. 诗词审美[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2- 113.
[2]陈祖美.李清照词[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金云玲,1960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二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工坊”核雕品牌创始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雕专委会委员,苏州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