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州核雕是苏作工艺的一部分,凭借着一代代手艺人的不懈努力,传承至今,体现了其精良的基因和不朽的工匠精神。本文从苏作核雕工艺的基因和薪火相传的渊源,论述了坚守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核雕 工艺 工匠精神
自宋以后,经历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苏吴之地,南北交融雅俗合流的文化特征逐渐成熟,它是文人意识、世俗化的产物。形成江南文化、江南手工技艺的特色。形成了玉雕、砖雕、木雕、核雕等一系列产品,可俗称为“苏作”。其背后有着江南人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江南文化滋养的结果。明代中叶,苏州人生活品质较高、手工艺产品引领时尚潮流。手工艺品消费市场极度繁华,促使苏州的工艺品更大发展。“苏作”工艺加工向精细化发展,同时也更追求形式与内容所以表达出的精美与雅致。《天工开物》中就有:“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句子,说的就是“苏作”。核雕是苏作的一部分,凭借着一代接一代手艺人的不懈努力,传承至今,因为有着精良的基因和不朽的工匠精神,才使得苏作核雕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苏作核雕工艺的基因
苏作核雕基因,流淌着宋代的文化血液,脱胎于元,承接于宋,成熟于明,是延续千年,直至今日依然“春风化雨,薪火相传”。苏州诞生的工艺,不仅品种多、门类全,而且技艺精、手工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细、雅、巧”渗透在每一件作品中,隽永、清雅的书卷之气扑面而至,直指人心。苏作之一核雕既追求高超精湛的技艺,却又将其韵味深藏个中,安静、淳朴,不张扬、内敛。苏作核雕体现的是苏州人本身的一种性格涵养,是代代相传的内心表露,是一种文化自觉。各门类工艺相互渗透,成就了苏作工艺美术的美,苏作核雕正是在“苏作”工艺群星灿烂的环境中成长,后来继尔成为苏作工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薪火相传有渊源
核雕以地域区分为南工《苏作》和北工,北工夸张、粗犷,不拘小节;苏作,细腻精巧,立意高雅。当然时代发展快速,苏州本土也是各路风格尽显,各种派别纷呈,但是笔者依然追随原汁苏作工艺。经典苏作对细节的处理、构思的巧妙,都是值得核雕艺人一辈子借鉴与学习的。只有扎扎实实练就了基本功,才能更好的传承。把传统理解了,把经典看懂了,才可以去谈论创新。经典是经得住考验,抓得住眼球的作品。当代人只有深刻理解了经典苏作里的基因才能更好继承苏作工艺。苏作基因的传承,不光是技艺还应包含文化的补给,文学、绘画、书画都涉及。只有自觉地有意识的去学习,方能真正找回苏作基因。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有文化的支撑,才成就了苏作基因的独有特色。有了文化内涵,作品便多了一份高雅。高雅是作者,文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正如宋代名家郭若虚所言:“高雅之情——寄于画,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画与核雕其实就是艺术的载体不同而已。画是笔与纸的交融,核雕是刀与核的碰撞。艺术之魂、之根是相通的。苏作核雕就是秉承以上特质,从形式到内容一直引领着全国核雕的发展。鲜明风格特色,如:人文核雕的代表作“三酸品醋”,就延用了苏作传统经典的特点,将诗、书、画、印,融入到核雕的创作中,一面浮雕人物故事,一面阴刻诗文呼应,刻工精细、立意鲜明、书法流畅,融世俗意趣与文人书卷于一体,运用多种技法将形式和内容精妙结合。苏作核雕虽不盈寸,但小中见大,内有乾坤。以“小、巧、灵、精”卓著,其中“巧”是构思其巧,“灵”是灵气、灵动。“精”是一刀一笔精致细腻。作品形式技法章法上下、阴阳呼应又有书画形式的留白,疏密有度。题材上有历史人物典故的,又有体现社会正能量的作品。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反映,也是作者才智的结晶。一件好的作品,都能让欣赏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发自肺腑的情怀,从而感染人,教化人。题材寓意美好,内容情景交融,线条流畅,手感圆润,诗书画巧妙结合,既展现“苏作”特色,又透出着吴地文化隽秀、清雅的浓浓气息,传递给人们的是思想与情感的共鸣,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的陶冶。一个手艺人要有具备鲜明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或许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之作,成为后人榜样。
坚守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一切优秀的作品、工艺,最根本的是需作者拥有一颗工匠心,就是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一切艺术的表现就是作者对生活态度的反射,是精益求精,是勇于不断的创新。工匠应顺应时代变化,而不变的是对高品质的执着追求,长期默默无闻的坚守,并且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是浮夸热闹外围,静静坐在雕刻台的那个敏行纳言的人。把手艺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是毕生的追求,必须是对艺术的敬畏,责任与担当。时代在发展,当代人面临的挑战与诱惑是前所未有的,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很多人喜欢投机取巧,而不愿脚踏实地。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故呼吁工匠精神回归尤为迫切!当然核雕之所以至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背后就是因为有着“工匠精神”。正是无数核雕前辈坚守着工匠精神,才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当今之中国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苏作核雕完全有理由会进一步发展,需要学习前辈的态度,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坚守匠心,是每个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让文化精神和美学品格,一起浸润我们的基因,将苏作核雕工艺带入更辉煌的篇章!
弘扬“工匠精神”奉行“匠人之道”更是整个“苏作”工艺行业的重中之重。苏作核雕艺术需要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创造。
作者简介:
任敏华,1972年出生,苏州市舟山村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在20多年从艺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创新,以刀代笔橄榄核上将绘画和书法表现技法与传统橄榄核微雕高度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奖。
过静艳,女,1974年生,苏州市舟山村人,从事核雕技艺20多年。作品以圆雕为特色。代表作品有《知足常乐》、《开心弥勒》等,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