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雕刻小件的“大境界”

[日期:2018-07-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雕刻小件在创作中受到体量的限制,能表现的东西很有限,因此追求“大境界”才是雕刻小件的出路。“大境界”是创作者全部精神世界的外化,它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情绪,它越真诚、越丰富、越博大,作品才能越感人。笔者长期从事雕刻小件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对“大境界”的理解和表达深有感悟。

      

      关键词:雕刻小件 大境界 意境


      雕刻小件在江南比较流行,它虽然在体量上比较小巧,但往往通过艺术家塑造能表现出一种“大境界”。历史上传世的经典或为人称道的佳作,无不以丰富的感情、幽远的境界、浓郁的诗意,让我们难以忘怀、回味无穷。明代常熟人王叔远的“核舟”便是这方面的代表。雕刻小件所呈现的社会人生画面,只能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袖珍”世界,但它发散、升华出来的,却是一个辽阔、丰富、复杂的无形的大世界。能由此及彼,方为上品。在这一“小”一“大”之间,才构成了雕刻小件特有的内在张力和无穷魅力。纵观雕刻界,整体上给人匠气有余而创新不足的印象,原因正在于缺乏一批有激情、有思想、有诗意的“大境界”作品。仅仅强调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求“有诗外功夫”。

     在雕刻中,大件、小件虽为一家,血脉相通,但它们的艺术规律和特征却大异其趣。大件有较大的容量和空间,强调整体的气势,它为创作者提供了开阔的表现空间和较自由谋篇布局。它以其“大”,能补艺术境界的不足。而雕刻小件就不同了,它无法在气势上与大件匹敌。雕刻小件,载体有限,空间有限,篇幅有限,要雕刻的东西很有限,能表现出什么来?因此追求“大境界”才是雕刻小件的出路。雕刻小件更需要生活景象本身蕴涵的那种独特的感情体验和新颖的理性思索。它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形象,还要有引人联想、思索的意蕴。我们常常从这些小件作品中记住了一幅画面、一位人物、一个细节,并不是这些形象有什么魔力,而是创作者赋予了形象强烈的、丰富的甚至让人难以解读的思想和审美意蕴,形象依赖意蕴鲜活和强大起来。这就是雕刻大件和雕刻小件的根本的区别。而目前在雕刻界,最匮乏的正是作为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最匮乏的正是“区别”。他们也许不缺乏技巧,不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但面对所表现的对象,逐渐丧失了真挚的感情、有力的思想和超然的审美,直接导致了雕刻小件艺术境界的严重缺乏。他们混同了“大件”与“小件”的“区别”点。因此他们的程式化越来越重,甘愿作为附庸和小摆式。

      其实小件不小!要看到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雕刻行业才能有飞跃、才能摆脱困境。

      郁达夫说:“半爿花上说人生”于有限中发掘出无限来。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理论,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表现“真感情”,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融合的创作原则。这一层达不到,那就侈谈“意境”了。其症结在于王国维所说的“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这就是说,创作者拘泥于生活景象的外在描述,不着力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寄托,就很难产生那种“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审美效果,这样的作品就无境界可言。因此,所谓的艺术境界主要是指作品生发出来的那种“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境中之象”等无形的“虚幻”的世界。这是由作品的画面的独特组合衍生出来的一个形而上世界、是创作者的个性、情感、思想乃至人格投射在作品中的,然后又被读者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是从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它同样也适用于雕刻小件的艺术特征。

      我为什么要强调雕刻小件要有“大境界”呢?因为雕刻小件实在容纳不了多少有形的东西,它只有在无限的空间上开拓无形的形而上世界,才能显示雕刻小件的“绝活”和魅力。先贤云:“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就是这个道理。“大境界”是一个极为丰富复杂的天地,它是创作者全部精神世界的外化,它是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情绪,它越真诚、越丰富、越博大,作品才能越感人。例如,黄杨木雕《岁月》是我以深浮雕、浅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所创作的一件黄杨木浮雕小摆件,作品通高18.5厘米,宽30.5厘米,厚1.5厘米。画面中有一位老者,左手策杖,右臂挎着竹篮,篮内装着瓶罐等物,手拎着鲜鱼二尾,看样子他是从集市上回来,他就居住在河对面的村子里。忽然传来声响,抬头望去,原来是村内牧童在向牛吆喝着,见此情景,老人不由感叹,自己做放牛娃就在眼前,脚下的木桥是亲眼见长辈们架起来的,如令快要腐朽了,而自己也成了古稀之人,这岁月就像桥下的河水流的多么快啊!此作达到了情与景、意与景的有机结合,这就是雕刻小件“大境界”的完美阐述。

      综上所述,但凡是优秀的雕刻小件,一定是在艺术境界上别有洞天、丰富阔大、富有创造的,一定是摆脱了程式化的,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寄托的。时代呼唤雕刻小件的艺术家产生,否则这个艺术门类迟早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而只有表现“大境界”才能使雕刻小件真正起死回生、真正成为艺术品、真正为世人所热爱。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5.7


作者简介:

     钱如祥,1957年生于江苏常熟,1973年开始从事木雕工作至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式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如祥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红木雕刻专业特聘教师,2017年创办苏州永联金手指雕刻艺术有限公司,以“众创空间”模式打造木雕传承和创业基地,推动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