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玉雕阴刻的工艺流程

[日期:2018-07-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阴刻工艺已经成为当今玉雕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它还尚存在一些大众认知,但并不妨碍其在玉雕创作的重要地位。苏州阴刻技艺业已形成,并在全国业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手艺人一直讲创作作为生命,自然匮乏对工艺理论的总结概括。笔者从业多年也常常受此限制,所作文章也只能算作抛砖引玉。


       关 键 词:工艺 玉雕 阴刻 流程 升华


       阴刻工艺在玉雕创作中的应用古已有着,它大都是以辅助工艺的身份出现在山子雕、器皿件等玉器产品上,作为圆雕工艺、浮雕工艺等玉雕技艺的点缀。阴刻工艺作为独立创作技艺出现在玉器作品上,还是近现代的事情。尤其是在21世纪前后,海派玉雕的杰出代表人物易少勇先生,将玉雕阴刻技艺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开创了以“天蜀牌”为典范的阴刻独立创作。一时间引起行业震惊,引领了一时风尚。自此,阴刻工艺才渐渐确立为玉雕创作的主要技艺之一,阴刻从业人员队伍,也慢慢形成并不断壮大。笔者有幸成为玉雕阴刻人员之一,是建立在长期象牙浅刻技艺基础上的再创作,虽然融入了一些象牙浅刻的技艺要领到玉雕阴刻中,但是玉雕阴刻的创作技艺依然还有其独特的地方。本文将从工艺流程角度,阐述玉雕阴刻技艺,注重介绍各个工艺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这既是对阴刻工艺的一种介绍,也是笔者对阴刻工艺的以此创作总结。

      选料是玉雕阴刻工艺流程中的第一步骤。目前,阴刻工艺选择的玉料多为深颜色材料,如青玉、墨玉等,白玉玉料做阴刻也有,至少占据比例较少。究其原因,深颜色的玉料艺术表现力更强,阴刻是借助光线才能完美表现的工艺,深色底板比白色底板更能够折射光线,深色玉料阴刻出来的画面相对于白色玉料,更加清晰明了。除了对颜色的选择,玉料细度、油润度也是阴刻选料的重要考量因素,玉料细腻度、油润度高,才能更好地彰显一阴刻工艺美。大多数阴刻玉料都是在出好外形后,直接打磨抛光,而后才会进入阴刻环节。打磨抛光之后的玉料能够更好地辨别出料子的油润度和细腻度。抛光目前还是以高光为主,亚光相对较少,这也是阴刻工艺欣赏需要一定的折光条件决定的。

      选择好的料子经过出型、打磨和抛光之后,便进入了阴刻工艺的核心流程——选稿。选稿,顾名思义即为选择玉料所要阴刻的画面。目 前,笔者多以临摹画稿为主,同时也有原创图稿绘制。两种稿件来源也大都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稿件最好是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书画稿件,纯工笔类的图稿,阴刻起来就像是在画素描,阴刻工具相对于绘画笔的操作难度大的劣势会被无限放大,阴刻出来的作品也大都无法跟原作媲美,往往会线条呆滞、顿挫。纯写意的图稿又会显现出阴刻工具表现力单一的劣势,往往难以彰显出毛笔抑扬顿挫、深浅浓淡的笔墨之趣。所以笔者选稿大都会选择工笔写意兼具的画面。中国画尤其是国画最求意境和纵深,玉雕阴刻也是如此。在选稿的时候,也就需选择层次丰富的画面,这样的稿件阴刻出玉雕作品方能展现出意境效果来。这就像极了苏绣艺术,选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成败。

      进入阴刻环节,这与象牙浅刻虽有差异,但依然具备异曲同工之妙。阴刻工艺在操作上有勾勒轮廓、逐层刻画、关键部位细化等大概三个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上可以选择不同的玉雕工具钻头进行操作,各个钻头也都会有相对固定的分工,图案轮廓线的勾勒决定了画面的整体布局。逐层刻画则是对画面中各个构成的空间处理。阴刻技法要表达出画面纵深和质感,层次刻画相当重要,常用的技法有勾、刮、拉、顿等等,是将线与面组合排列的过程,也是在平面基础上做出凹凸效果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画稿中色彩的浓淡对应着阴刻玉作的琢刻深浅,块面的前后、远近也大都是通过阴刻深浅疏密来表达。逐层刻画这一环节决定着阴刻作品的成品效果,看似平常却最见作者功力,刻画一招一式都包含着作者的技艺水平和审美造诣。关键部位细化的这一过程是需要极大耐心和极其细腻的技术才能做到的。玉石材料硬度高、阴刻工具在平滑面上操作、可操作空间也极其细小,而且一旦失败就将前功尽弃无法弥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笔者常常借助放大镜完成,这也将玉雕阴刻工艺的细腻程度提高了一个档次。局部的细化,堪称玉雕阴刻的画龙点睛之笔。阴刻工艺完成后,一幅作品雏形就会呈现出来,作者还需要根据整体画面感进行细微调整,毕竟金属工具阴刻玉石难以如同毛笔驰骋宣纸一般肆意洒脱、一挥而就。需要将阴刻分部完成的组合加以统一协调。只有经历了这一创作流程,一件阴刻作品才算是大功告成。

      笔者虽然从事玉雕阴刻工作多年,但尚觉得依然还有很多的环节可以升华,阴刻玉雕作品也还可以更加完美。比如在玉料牌型的处理、在阴刻技艺与其他雕刻工艺的集合,乃至于在阴刻工艺与打磨工艺的交叉进行上等等诸多方面可以更加大胆的实践。只可惜,玉雕阴刻工作本身耗时耗力,技艺水平、审美意识的提升也是迫不及待,日常所创作的时间总觉得捉襟见肘。不过,至少方向感是有的,阴刻工艺的创新创作还是可以期盼的。笔者坚信,只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直从事阴刻技艺,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工艺升华还是大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陈咸益.美术技法大全:玉雕技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04.


作者简介:

       沈一方,女,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多年来长期从事象牙浅刻、玉雕阴刻等传统手工技艺。她曾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深厚的专业绘画知识,为她的工艺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其雕刻作品大都温婉细腻、笔触清新。代表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金银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