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扬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历史文化影响主要形成“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两大特色。扬绣以其精细著称,善于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近代,扬绣发展迅速,由绣品厂的建立到扬州民间艺术馆的创建,精品层出不穷。扬绣作为非遗之一,要积极保护并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 扬绣 历史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建城2500多年,数度繁华,历史上多位皇帝驾临扬州,带动了扬州的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使扬州富甲一方,也带来了扬州刺绣最初的辉煌。
扬州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代,随着鉴真六次东渡,每次随行者中均有扬州绣师多名,绣品若干,扬州刺绣开创了中国刺绣技艺对外交流的先河。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朝,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艺人们经过世代传承与探索,形成了高雅、飘逸传神的扬绣风格。
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于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开创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其特点是追随优秀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形成了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在绣坛上独树一帜。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的精细绣著称,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以针代笔,以线代墨,融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使之别具一格。绣师们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
刺绣,是由绣线在特定的织物上穿针引线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形成图案色彩的一种汉族传统技艺。扬州刺绣分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艺术欣赏品历史上有仿宋绣、发绣等品种,多为富宦家庭女子所绣,所以也称“闺阁绣”。以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仿古绣、写意绣独善其长,并成为扬州刺绣的特色。绣制水墨绣时,用丝线的粗细和不同色阶的线色来表现“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以及黑白、浓淡、干湿的“六彩”效果。针法注重疏密有致,疏而不散、密而不乱,从而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笔墨精神及其中的意蕴,扬州刺绣素以精工细作著称,一幅较大的作品往往耗时数年之久,某些部位的细微之处甚至用一根丝线的1/48绣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扬州绣品厂建立,手绣精品恢复生产,所绣体裁主要以宋元及清代工艺笔山、花鸟,扬州八怪作品为范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仿古绣”《柳塘花坞》、《春深高树》、《仕女纨扇》等。绣工极为精细山水层次分明、亭台楼阁及人物树木比例准确,棱角挺括,花鸟作品设色古雅,艳而不俗,整体修面厚重,富立体感。“水墨写意绣”有郑板桥的《兰竹》、黄慎《抱琴图》、金冬心《梅花》、李复堂的《鱼》、李苦禅的《鱼鹰》、刘旦宅的《唐人击鞠图》等,所绣作品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灵秀古雅,笔墨神韵极佳。1964年有11幅扬州刺绣精品被外交部选中,作为国家礼品;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北京举行,参展的扬绣作品有《椰林战鼓》、《风景这边独好》、《全国人民大团结》等;1978年扬绣作品李苦禅的《鱼鹰》、钱松岩的《枣园曙光》、宋文治的《庐山新装》等入选全国工艺美展。
1999年,扬州绣品厂解散了手绣精品的车间。此时,进入扬州民间艺术馆的刺绣艺人们潜心专研绣艺,发奋自强、历时两年,绣制成了大型落地式仿古山水双面绣《蓬莱仙境》。其绣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针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画的潇洒俊逸的笔墨神韵,精致严谨、古朴传神,把扬绣的技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如绣制远景时用线仅为一根丝的四十八分之一。该作品入选2002年“江苏省文化艺术精品展”赴北京世纪坛展出。仿古山水双面绣《华岳高秋》、《栈道图》入选江苏省大师级作品赴台湾展出并获省轻工厅颁发的精品证书,绣品《华岳高秋》还获得了全国第六届艺术节“新人新作”奖。2002年刺绣作品《双鱼图》、《西施浣沙》、《行旅图》、《荷塘远眺》等8件作品参加上海全国刺绣艺术博览会,为扬州刺绣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双面山水绣《海峤春华》,绣制者巧妙采用多种针法,线色选用严谨准确,所绣山石巍峨挺秀,老树苍穹,有较强的立体感。。绣制波涛水浪尤为复杂繁复,在绣面最虚处,用一根花线的1/64蚕丝绣制,针法运用且试创了“滚游针”和虚散套相结合的手法,把渐虚渐远的画意表现得十分到位,所绣波涛丝路柔顺,平、整、光、齐、透虚的艺术效果尽显无疑。水墨写意《鱼鹰》绣制中采用散套、虚针、层层晕染的手法及接针的灵活运用,准确地表现了原作潇洒俊逸的笔墨神韵,是画面层次分明,凸显水墨淋漓之感,增强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麻姑献寿》取材于扬州八怪黄慎之作,作品绣制精湛、针法清秀活泼、丝线缜密柔润、虚实自然、愠色和雅,充分表现了原画中的干湿浓淡及笔墨神韵,达到了绣画溶于一体的境界,是扬派刺绣的经典之作。写意绣《骑驴寻梅》针法主要采用散套,线条按粗细分别绣出各自特征与虚实关系,作品绣制精细传神、画风古朴高雅,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扬州刺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扬州低于的活态文化,它是存在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文化因子,它无法被强制地凝固保护,它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所谓“活态保护”就是不仅仅保护文化遗产的载体及艺术作品、制作工具等,更重要的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存在环境、传承人口及其口授心传的技艺,以及入新元素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合理利用扬州刺绣资源的特色,一旅游开发的形式促进刺绣的保护,同时又为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品味,增加了新的旅游吸引力。“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如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其传承发展甚至创新的劲头强势,因此,刺绣作为先导动力与旅游结合可以迅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打造扬州特色名片。同时,扬州刺绣的保护与开发必须保持固有特色,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苏州刺绣的影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扬州刺绣的旅游开发重在完善当前所才去的措施,全面整合“扬州八怪”为主导的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将刺绣做大做强,提升扬州地区旅游层次,带动旅游发展。扬州市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已经为刺绣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刺绣一人们也倾注了许多精力。
近年来,文化部不断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实验区建设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把扬州刺绣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生态环境一起保护;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居民,保护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避免实验区内的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遗址,避免非遗失去传承的基因、环境和土壤。扬绣体现了扬州地区的审美和文化精神,其独特性事其他依附现代化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不能取代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意味着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特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很丰富,但是每一件都是国家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也是我们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宝贵文化创造力的珍重和关切,这种认识上的提高证实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综合实力提升相联系,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是一种更有力度的支撑。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当与国际接轨,在立法上结合本国经验得到国际的认可,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扬州刺绣推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冯文. 扬州刺绣的绘画之美[J]. 美与时代(中)
作者简介:
谈启明,1970年出生,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吴晓平刺绣工作室、扬州名师工作室。从事刺绣工作32年以上,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博览会上获得重要奖项。